文企掘金之路:完善剧本版权管理与评估
电视剧本作为电视剧的核心和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视剧的质量,最终影响电视剧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然而,在电视剧产业链条上,电视剧本正面临版权管理不完善、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给电视剧本的创作、版权交易、制片和播出等带来困扰。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下称北京视协)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对北京市优秀编剧个人、影视制作机构、影视版权交易平台等开展调研,并于近日发布《中国电视剧本版权管理与剧本评估体系》。
北京视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连生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视协正尝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电视剧本项目指标评估模式和多层次的电视剧本版权社会公益服务体系,以期推动更多优秀电视剧本的产生,提升电视剧本的版权价值。
管理环节存在不足
2010年以来,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均超过1.5万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剧本版权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剧本版权交易登记意识薄弱。根据国家版权局官网公布的2012年统计数据,我国作品自愿登记超过56万件,版权合同登记仅有1.8万余件,所占比例仅3%。“这说明,我国剧本版权交易体系与版权登记制度尚未完全对接,版权登记制度并未在影视剧本版权交易领域发挥应有作用,未能引起剧本交易方的重视。”张连生表示。
再者,我国电视剧行业剧本资产运营经验不足。“我国影视产业在融资中缺乏优势,多数影视公司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已经在运作的部分资本,大多投入到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环节,只有少量资本加入到剧本版权资本运营过程中,影视产业整体资产运营存在困难。”张连生介绍。
此外,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主任刘晓霞认为,我国剧本版权管理环节的不足之处还在于版权侵权纠纷调解机制的不健全。“目前,我国影视领域版权侵权纠纷调解主要依赖相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相对单一。但我国现行集体管理组织起步较晚,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刘晓霞表示。
评估机制尚未健全
电视剧本版权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剧本的转化和交易。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对剧本价值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估,可避免投资风险出现。但如今,行业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
北京视协副主席任金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剧本价值评估标准不统一,业界尚未形成一套普遍认可的评估体系。“由于掺杂太多个人主观因素,对剧本的评价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一直未建立起一套模式化评价的体系。但任何事物均有规律可循,对电视剧本的评估也是如此。”任金洲表示,比如,在电视剧生产规律基础之上,寻求观众对电视剧需求偏好,了解他们对作品的诉求,进而得出较为客观的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电视剧本只有进入市场交易,才能提升其版权价值。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应弥补剧本版权管理和评估的不足之处,建立健全剧本版权交易服务体系,在融资、创作、登记、质押、评估、交易、保护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
张连生认为,要完善剧本版权管理,可在建设剧本版权资源中心、加强剧本版权资产管理和构建多元协同工作体系三方面着力。建设剧本版权资源中心,张连生表示,可打造一个剧本版权资源汇聚平台,采取会员制,对国内外剧本以及电视剧行业动态、编剧、剧作家等登记信息进行公开和公示。加强剧本版权资产管理,需要界定剧本版权资产的权利状态,分清哪些是可用资产。也要规范内部使用与对外许可授权,解决剧本版权资产如何使用与运营。在版权流通、使用过程中,还要详细记录权利的变动信息,实时掌握版权资产的运营情况。“要构建多元协同工作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审读、剧本创作修改等多元协同的工作流程管理,实现由顶级剧作家和剧本改编人员参与的准工业化的剧本版权开发流程。”张连生表示。
对于全剧本版权评估体系的建立健全,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秘书长殷秩松认为,电视剧本的价值评估是以电视剧故事创意或已经创作完成的剧本作为评估文本,从现实市场的需求出发,对剧本中各个要素和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电视剧目的可行性和风险性进行客观评价。“一般说来,主要分为材质分析与评估和剧本创作评估两个阶段。”殷秩松表示,前者是以故事创意为文本,通过故事题材的分析,评判项目的前景;后一阶段则以完成的剧本作为文本去评估。
“电视剧版权管理和评估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通过长期努力和探索,依托强大的专家资源,北京视协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客观的体系标准,我们也希望更多从业人员能加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打造更多的影视精品。”张连生表示。(记者 姜 旭)
转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5月9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