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香港回归25周年特稿丨香港流行音乐的前世今生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京艺苑
作者:项筱刚
发布时间:2022-07-08

  如果说20世纪&濒诲辩耻辞;港派&谤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一如既往地继承了&濒诲辩耻辞;海派&谤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的传统&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对&濒诲辩耻辞;情歌&谤诲辩耻辞;情有独钟的话,那么粤语流行曲则堪称&濒诲辩耻辞;生活画廊&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创作题材涉及包括&濒诲辩耻辞;爱情&谤诲辩耻辞;在内的&濒诲辩耻辞;乐观奋发&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武侠&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歌颂自然&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变幻人生&谤诲辩耻辞;等诸多方面。换言之,后者似乎比前者有着更大的格局、开阔的视野。如&濒诲辩耻辞;港歌&谤诲辩耻辞;《狮子山下》(同名电视剧主题曲,黄霑词、顾嘉辉曲,罗文唱),便名列&濒诲辩耻辞;乐观奋发&谤诲辩耻辞;之列。

  就此而言,&濒诲辩耻辞;粤语流行曲&谤诲辩耻辞;比&濒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谤诲辩耻辞;好像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故传播面也更广阔,不论是在中国香港,还是在内地。虽然比起&濒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歌星&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粤语流行曲&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歌星&谤诲辩耻辞;更&濒诲辩耻辞;偶像化&谤诲辩耻辞;。

  历史有时的确耐人寻味。遥想当年《春风吻上我的脸》(电影《哪个不多情》插曲,陈蝶衣词、姚敏曲,姚莉唱)等国语时代曲&濒诲辩耻辞;由北而南&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南下&谤诲辩耻辞;,进而在东南沿海一隅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叁十年河东,叁十年河西。

  叁十年后,后起之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粤语流行曲又&濒诲辩耻辞;由南而北&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北上&谤诲辩耻辞;,携手&濒诲辩耻辞;台湾流行音乐&谤诲辩耻辞;,以&濒诲辩耻辞;港台音乐&谤诲辩耻辞;之名、乘雷霆之势席卷整个中国大陆地区。此&濒诲辩耻辞;雷霆之势&谤诲辩耻辞;因何而来?盖因是时粤语流行曲已然形成了&濒诲辩耻辞;香港本地音乐&谤诲辩耻辞;观念!而恰恰是彼&濒诲辩耻辞;香港本地音乐&谤诲辩耻辞;征服了内地年轻人,因为他们之前对粤语流行曲闻所未闻。换言之,因为贫血而饥渴,因为久旱逢甘霖而欣喜若狂。

  遗憾的是,历史总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十年后,即1997年后,由于主、客观原因,&濒诲辩耻辞;见多识广&谤诲辩耻辞;的青年受众们(包括内地与香港地区)在精神追求方面更加的多元化,故粤语流行曲想重现二十年前的辉煌似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在“国语时代曲时代”,香港电影界的“邵氏”“国泰”各自喊出了“邵氏出品 必属佳品”与“攀登娱乐事业的最高峰”的口号,然1970年代后国语时代曲无复苏之实、更无力回天,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其在1980年代的香港地区“每段时期基本上只容许一个国语歌手显露锋芒”、1997回归后“又有冒起的现象”。作为“另类香港本土文化载体”的粤语流行曲,之所以和其“前辈”——国语时代曲一样逐步式微,有两个原因不可小觑:一是在欧西文化影响下的香港地区年轻人,趁“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变得疲惫不堪”之时而“去粤曲化”,以期达到“抹掉香港粤语歌中的粤调色彩”之目的;二是在香港地区流行音乐创作群体中,究竟有多少“歌手”与“制作人”为“国语人”,决定了作品最终是否具有“中国性”或“泛中华”共同体(pan-Chinese community)的属性。根据目前的香港流行歌坛的现状来看,此“国语人”群体比例着实不容乐观。

  毫无疑问,1990年代以来香港流行歌坛缺少大师级人物。

  缺少大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缺少历史的传承。顾嘉辉之所以能够划时代,盖因其诞生于&濒诲辩耻辞;粤语流行曲时代&谤诲辩耻辞;之前的&濒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时代&谤诲辩耻辞;,虽然&濒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时代&谤诲辩耻辞;已然渐行渐远,甚至貌似淡出了香港流行音乐受众的视野。但是,&濒诲辩耻辞;国语时代曲时代&谤诲辩耻辞;的历练,为&濒诲辩耻辞;粤语流行曲时代&谤诲辩耻辞;顾嘉辉的纵横驰骋、黄霑的一骑绝尘,提供了一块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故二人为香港歌坛留下了《狮子山下》(同名电视剧主题曲,罗文唱)、《世间始终你好》(19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主题曲,罗文、甄妮唱)、《上海滩》(同名电视剧主题曲,叶丽仪唱)、《当年情》(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张国荣唱)、《倚天屠龙记》(同名电视剧主题曲,郑少秋唱)等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

  1990年代以来,香港流行歌坛一直未见足以与&濒诲辩耻辞;辉黄组合&谤诲辩耻辞;相比肩的大师级填词人、作曲家。&濒诲辩耻辞;辉黄组合&谤诲辩耻辞;之后,香港流行歌坛再无辉煌!不仅令人唏嘘不已。一度创作如是,二度创作岂能安哉?香港流行歌坛既无周璇、邓丽君,也无&濒诲辩耻辞;四大天王&谤诲辩耻辞;、王菲等影响力的歌星。搞清楚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何1990年代以来香港流行歌坛呈现&濒诲辩耻辞;千人一面&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千歌一曲&谤诲辩耻辞;之状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客观原因,香港国语时代曲只能向东南亚(包括中国台湾)传播。当内地改革开放后,内地广阔的市场与受众群以绝对优势超越了东南亚,香港地区与东南亚的关系则渐行渐远,反映出港人及香港流行音乐界追求现实、市场第一的心理。黄家驹曾言&濒诲辩耻辞;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谤诲辩耻辞;,着实为此心理提供了一个理论注脚。

  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了1980年代初期由香港地区传入内地的一首国语时代曲&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我的中国心》(黄霑词、王福龄曲,张明敏唱)。未来香港流行音乐的出路在哪里?冥冥之中这首歌兴许给出了答案。

  (作者为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