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2022北京文艺论坛”专栏丨岳雯:“在世界中”的青年作家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26


 

&濒诲辩耻辞;在世界中&谤诲辩耻辞;的青年作家

文/岳雯


  在编选今年的短篇小说年选过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浮现出来:在我们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中,&濒诲辩耻辞;在世界中&谤诲辩耻辞;正日益成为小说的基本视域。故事在世界发生,人物在世界行走。由此可见,青年作家一代对于空间的理解已然完全不同于前辈作家。城市或者乡村不再构成理解空间的基本结构,相反,跨越国族的边界、快速的流动成为文本的新现实。而空间视域这一的变化,亦可成为理解当下青年写作的一个端口。

  张惠雯的《朱迪》发生在波士顿郊区的艾克顿镇上。&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是一位刚刚离异的单亲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了这一小镇,在湖边散步时遇到了朱迪和她的丈夫乔伊,叁人的互动测量了友谊与爱情相互交织所成的人性深渊。在认识人性的同时,读者或许也对美国小镇上的生活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白琳的短篇小说《维泰博之夜》是一群中国的青年男女在维泰博行旅所发生的故事。维泰博在哪里?维泰博位于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的一个城市,如果用我们熟悉的坐标定位,它在罗马以北约100公里处。这群青年男女离开了熟悉的国内生活,来到罗马,重新开始一种&濒诲辩耻辞;世界中&谤诲辩耻辞;的生活。他们是在探索异域的风景、风俗与文化,又何尝不是在借助新的文化塑造自己。出生于1993年,正在北师大读博士的陈各创作的《狗窝》事关柏林的文艺生活。&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抱着拯救当代戏剧的野心来到柏林,却发现遭遇了语言的障碍。&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和叁个&濒诲辩耻辞;来路不明&谤诲辩耻辞;的德国人合租了一间公寓,认识了一群有着朋克气质的年轻人。小说形塑了两个空间,一个是以麦克斯为核心的&濒诲辩耻辞;狗窝&谤诲辩耻辞;,一个是以布莱恩为核心的&濒诲辩耻辞;维多利亚式宫殿&谤诲辩耻辞;,两个空间形成强烈对照,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冲突也尽在其中。在叁叁的《巴黎来客》中,巴黎与上海同样构成了遥相呼应的镜像空间。在年轻作者的笔下,巴黎的地标竞相而出,&濒诲辩耻辞;沿塞纳河,由北向南,灯色藏光影玄机,长夜垫衬在狂欢之下。巴黎的出租车很贵,因此,我们常趁午夜莅临之前,坐地铁赶往市区。第六区的龙街、第七区的圣西门街,往往是我们为彻夜痛饮所找的容器。&谤诲辩耻辞;经由作家的描述,读者仿佛在&濒诲辩耻辞;午夜巴黎&谤诲辩耻辞;巡游,然而,小说画风一转,&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回到上海,&濒诲辩耻辞;真正的生活扑面而来&谤诲辩耻辞;。

  事实上,不独短篇小说,跨地域、跨文化的写作弥漫在不同文体,正在成为青年一代共同的美学追求。比如,石一枫今年出版的长篇《漂洋过海来送你》也处理了这一命题。从书名我们就看到,它聚焦于&濒诲辩耻辞;洋&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海&谤诲辩耻辞;,小说的第一部分就叫&濒诲辩耻辞;来自太平洋西&谤诲辩耻辞;,第二部分叫&濒诲辩耻辞;前往太平洋东&谤诲辩耻辞;。太平洋成为一个显豁的地点,这是视域放大的结果。&濒诲辩耻辞;东&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西&谤诲辩耻辞;的关系,是小说的着力点。那么漂洋过海来送你,是谁漂洋过海来送你呢?省略的主语是人。石一枫是要讨论人的跨地域流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他以历史的、纵向的思维,寻绎全球化怎么构成的。比如,那年枝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北京的北京人,如何与全球化建立联系呢?当他坐在鼓楼上,照看着纱布,目睹志愿军开赴朝鲜时,他本人其实和全球世界建立了某种内在关联。同样地,沉桦的全球化是在朝鲜战场上,置身于战火硝烟中的全球化。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枚弹片一直停留在沉桦的身体里,若干年里一直隐隐作痛,会让她行动困难。甚至于,就是这枚弹片开启了漂洋过海之旅。这一极具张力的细节,象征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再比如,阴晴的妈妈郑老师将自己的全部人生寄托在&濒诲辩耻辞;去美国&谤诲辩耻辞;这样一个目标上,这是八九十年代,一个后发国家对于先发国家的向往。到了阴晴身上,她所想象的全球化又不太一样。田谷多和何大梁的全球化,则是另外一个故事。新一代农民工,&濒诲辩耻辞;拍拍屁股就去了埃及,拍拍屁股又去了阿尔巴尼亚&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对于人家,地球仿佛就是一个球儿,扒拉扒拉就能转个圈儿似的。&谤诲辩耻辞;这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全球化。黄耶鲁和他爸爸的全球化故事,则是金融全球化的一种叙述。众多全球化构成的是一个绵延不绝,有时候甚至是冲突的关系。对于全球化,我们既有创伤性的体验,也有一种虚妄的想象,同时也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行为。这构成我们今天一个驳杂的现实,所有的历史都穿越到我们现在,都和当下建立内在关联。

  如果说,前辈作家还在焦虑如何&濒诲辩耻辞;走向世界&谤诲辩耻辞;,那么这一代青年作家坦然从容地将&濒诲辩耻辞;世界中&谤诲辩耻辞;的人和生活作为小说表现的对象。为什么会如此?一个显而易见的回答是,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青年作家不同程度获得了更多的海外经历,而无所不在的媒介环境使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迭代,这些经历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拿起笔开始创作时,这一部分生活经验就灌注进来。比如,《取出疯石》的作者周婉京出生在北京的部队大院,16岁去香港,之后又回到北京,在北大哲学系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去了布朗大学做哲学研究。她通晓英语、德语、法语等多门外语,接受的是多种文化的滋养。她说,&濒诲辩耻辞;我们是在中国变得强大富裕的背景下出国的,不是带着淘金梦出去的。我们下一代的作家其实更明显,他们不会有任何的自卑。这跟经济状态有直接关系,也跟我们从小生长的媒介环境有关系。&谤诲辩耻辞;再比如,陈各在谈到《狗窝》的缘起时说,&濒诲辩耻辞;2018年的时候,我在柏林旅游过一周,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非常注重环保,有很多有机食品超市,大部分餐馆都有专门的素食板块。我还遇到过一些极端素食主义的人,他们甚至拒绝一切动物制品,比如皮带呀、皮包啊,他们不愿意为了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动物。但同时,我又看到他们毫不怜惜地伤害自己,吃饭就吃土豆、冷冻披萨,终日烟酒不离身,吸毒,吸大麻,周末的时间就&濒蝉辩耻辞;耗费&谤蝉辩耻辞;在音乐节、俱乐部和派对上。我有一种感觉,柏林好像还是没有从战争创伤中彻底恢复过来,这个创伤包括二战也包括冷战,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强烈的幻灭情绪,这使他们一方面(对别人)像是天使,另一方面(对自己)又像是魔鬼。而这两方面,对我来说都是挺大的文化冲击。&谤诲辩耻辞;

  但事情又没那么简单。似乎并不能完全将&濒诲辩耻辞;世界中&谤诲辩耻辞;的写作归之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验。叁叁对于《巴黎来客》的创作谈的题目就叫&濒诲辩耻辞;我没有去过巴黎&谤诲辩耻辞;。她意在提醒我们,&濒诲辩耻辞;在世界中&谤诲辩耻辞;并不完全是经验中的世界。这关乎作家对于当下现实的理解。石一枫在谈《漂洋过海来看你》时提到,&濒诲辩耻辞;一方面,这也是21世纪以来北京乃至中国的现实特质,什么事儿都跟全世界串在一起,另一方面,想写本土的变化,一定要在世界层面上展开,这也是一个创作规律。&谤诲辩耻辞;地方性和全球化的关系,在今天变得相当突出。特别是在疫情在全球爆发,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不断遭遇挫折的今天,大家都在追问是否存在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路。在文学方面,这一主题的书写也比较醒目。作家也在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讲述地方性和全球化的关系。

  植根于这一现实需要,青年作家正在酝酿并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语法。这一语法来源于青年作家对于世界文学乃至于多种文艺形式的接受,产生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所带来的眩晕,打开了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新视界。异质文化的引入,也在锻造、锤炼汉语的韧性,增强汉语的活力。这一美学正在源源不断释放巨大潜力。

  (作者为天美影视签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原载于《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