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 首页>>文艺资讯

压缩奖项,走出规范文艺评奖的第一步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邑生
发布时间:2015-10-27

  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舞蹈&濒诲辩耻辞;荷花奖&谤诲辩耻辞;民族民间舞评奖,从近500个参评作品中,最终评出6个作品奖。作为&濒诲辩耻辞;荷花奖&谤诲辩耻辞;奖项从原来的36个压缩至6个后首次举办的评奖活动,此次获奖作品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质量却显着提高,专家和群众的公认度也明显增强。可以说,规范文艺评奖这一大工程,从压缩奖项数量这个第一步开始,成效初显。

  一直以来,国内对于文艺评奖的争议乃至诟病不绝于耳:各种奖项“满天飞” ,评奖操作不透明,存在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的空间,获奖作品数量虽多却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大制作的“政绩工程”文艺作品为评奖而评奖、拿奖后即“封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其中,人们最直观感受到的一大问题,就是评奖“过多过滥” 。比如,评奖单位多,且身份复杂,既有官方的、全国性的,也有各省市区县、民间行业协会、高校、公司等;奖项名目多,还各有说法,金银铜奖、一二三等奖之外,还有优秀、入选,以及不参加评选而评出的所谓荣誉性质的奖项等;设奖层次多,大奖套小奖、母项套子项的情况时有出现,让人云里雾里眼花缭乱;获奖作品多,来参赛的都有奖,没有大奖也有小奖,再不行还有安慰奖,以及饱受非议的“双黄蛋”“三黄蛋”现象,让本该严肃的评奖成了一场人人有份的“狂欢” ,“排排坐,吃果果”的“儿戏” 。

  正常的文艺评奖活动本应是立标杆、树典型,但显然,为了名利或平衡各方关系而出现的多而滥的文艺评奖,不仅使得奖项出现泡沫化,含金量缺失等弊端,更可能衍生出评奖腐败,使得以权卖奖、以钱换奖及潜规则盛行,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正面作用。作家刘震云在谈到文学奖过多时就曾表示:“评奖泛滥,造成奖项贬值,最终是对文学奖的整体损害,让中国作家背负沉重的‘名分负担’ 。 ”因此,规范文艺评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过多过滥” ,有必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压缩文艺奖项。要严格审核评奖主体的资质,从源头上解决文艺奖项什么人都可以评的尴尬现实;要严格规范奖项的设置,从技术上保证文艺奖项的科学性;要严格控制获奖作品的数量,从结果上提升文艺奖项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唯有如此,文艺评奖评出的作品,才是“傲视”众多“高原”的“高峰” ,才能真正起到“标杆”的作用;也唯有如此,文艺评奖才能具备示范、引领的意义,成为真正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推动力。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如今,“荷花奖”等中国文联各个文艺评奖压缩奖项的效果已经显现。文化部也针对今年初中央第二巡视组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指出的“文艺评奖过多过滥,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等问题” ,正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总体减少60 %以上,并取消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项目。随着压缩奖项这第一步的迈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的文艺评奖将进入一个少而精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