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 “坠子” 而得名。一说系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的结合而形成,产生于1900年前后;一说脱胎于“三弦书”,后与“道情”结合,清道光年间已经出现。也有认为莺歌柳书即是三弦书一支,因而,两种说法均可成立。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流行地区和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的不同,又有东路坠子、 西路坠子、 北路坠子之分。早期全为男演员演唱,约于1905年有了女演员,创造了不少新腔。1926年以后,著名坠子演员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等先后出现,扩大了这一曲种的影响。
河南坠子的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对口唱叁种,演员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对口时,另一人还打单钹或书鼓;伴奏者拉坠子弦(现名坠琴或坠胡),有的并踩打脚梆作为击节。音乐上为主曲体,唱腔有引子、平腔、大、小寒韵、牌子、五字嵌、十字韵、快札板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曲目分大、中、小叁种。中长篇曲目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短篇曲目只唱不说,稍有加白。
河南坠子传统的中长篇曲目有《金钱记》、《雷公子投亲》、《张廷秀私访》、 《大红袍》、 《杨家将》等,短篇小段有《偷石榴》、《小黑驴》、《双锁山》、《玉堂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