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也是一柄双刃剑(解玺璋)&苍产蝉辫;
有人说,孙晶岩的《中国看守所调查》推开了一扇观察、透视中国社会种种矛盾及复杂人性的窗户。此言不虚。我读此书,如果说有收获的话,恰恰是从这扇窗看进去,看到了当今社会令人不安的人性之厄、人性之暗、人性之觞。
人性真的是很脆弱的东西,&濒诲辩耻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谤诲辩耻辞;。而习之不易,恰如八十老翁过危桥,一不小心,则跌落下去,不复有出头之日。所以说勉强为人,勉强学问,勉强行道。譬如李京生、王立华之流,都是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的魔鬼,但从人性的角度说,天生的冷血、残虐恐怕没有。有时人们会说一个人禽兽不如,其实,任何一个生命,其自然之性,只在保护自己,并不无缘无故地伤害他人。人不同于禽兽的,恰恰在于后天&濒诲辩耻辞;学习&谤诲辩耻辞;给予他的影响,使他或升华、或偏离、或扭曲了人的自然之性。在这里,广义的&濒诲辩耻辞;学习&谤诲辩耻辞;还包括了社会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作者所要探讨和追究的,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很多实例告诉我们,人和犯罪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是社会环境的挤压,有时是贫穷或逆境,有时是不平等或不公正,超过了一个人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可能使他铤而走险,做出极端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一个缺少公正,缺少平等,缺少善意,缺少对人的尊重,而又欲望膨胀、价值混乱、善恶失据、信仰坍塌的社会环境里,人要守护好自己的本性和良知其实是很难的,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往往是在高速运转的经济这架机器的胁迫下,人性的被扭曲后畸形的众生相,尤其是在看守所这个罪犯高密度生存的空间里,这种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难道就没有办法使这些被异化的人性得以修复,乃至成为新人吗?作者寄希望于看守所监管民警的人性化执法,她用比较多的篇幅讲述了监管民警以真情给予在押人员爱和尊严的故事,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重申在押人员应该享有的人权。这固然是对&濒诲辩耻辞;躲猫猫&谤诲辩耻辞;事件所做的遥远的回应,但不能说没有作者的质疑、批评和反思。她把牢头狱霸现象上升到文化和文明的高度,她说:&濒诲辩耻辞;我之所以在本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全国各地看守所的优秀监管民警,就是希望全国的监管民警都向他们学习,用先进文化抗击、改造不良文化,这才是人性化管理的力量!&谤诲辩耻辞;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她的作品中特别强调了读书在帮助一个在押人员修复人性,重建人格,重新融入社会过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濒诲辩耻辞;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谤诲辩耻辞;中国的先哲康有为也曾讲过:&濒诲辩耻辞;人所以异于人者,在勉强学问而已。&谤诲辩耻辞;他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守护好自己的本性和良知,而且可以升华人的自然之性,使人性、人格达到很高的水平,&濒诲辩耻辞;惟其学相远,故人与禽兽相远,人与人相远,学人与学人相远。其相远之道里,不啻百十里也,不啻千万里也,不啻亿兆里,至于无可计议,无可知识里也。&谤诲辩耻辞;这些年我们习惯说&濒诲辩耻辞;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谤诲辩耻辞;,以为可以原谅人的许多行为,其实是降低了为人的标准。固然,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比如贫穷或不公正,但必须承认,除了客观条件,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人可以坚守,有人却选择放弃。从许多在押人员自述的经历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教育的缺失,而不仅仅是缺少爱。对爱的过分强调,甚至已经成了人们放弃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借口。
《中国看守所调查》/孙晶岩着/北京出版社201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