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回到现实情境的英雄叙事(北乔)&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北乔
发布时间:2013-03-01

  潜回历史的生活现场,还原雷锋的成长道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雷锋。

  《雷锋》带给我们的不是故事,不是传奇,不是神秘,而是厚实的生活。不为宣扬他的事迹,旨在鲜活呈现雷锋的成长。

  《雷锋》告诉我们,感恩,是雷锋成长的营养,是雷锋精神飞扬的翅膀。感恩,成为英雄成长的关键词,这样的叙述内蕴,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让《雷锋》与众不同,也让雷锋这一人物更加鲜活可信。

  雷锋是真正意义上的妇孺皆知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有关他的一切,已经被各种讯息渠道无限而广泛地传播。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人们以多种视角和态度,对雷锋和雷锋的故事进行着多层次的挖掘探寻和再叙述再解读。对于雷锋的一切,似乎显现了被穷尽的可能。然而,长篇小说《雷锋》偏偏以如此熟悉的人物原型结构长篇小说,这当是极富挑战性的叙事行为。事实上,《雷锋》也在书写真实英雄人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收获了令人兴奋的成果。 《雷锋》 ,潜回历史的生活现场,还原雷锋的成长道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雷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情感饱满,细节丰富,呈现了生活原生态情境中的立体化的雷锋形象。这为雷锋这一经久弥新的英雄,充实了新的内容与内涵,也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描写真实生活和人物,提供了新的途径。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雷锋》是非虚构性文学,或许更为准确。

  《雷锋》的叙述从雷锋七岁开始,沿着雷锋的生活足迹,竭力还原其15年短暂而丰富的人生。七岁的雷锋成了孤儿,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转折。而对于人的成长,七岁,正是开始记事的年龄,对人生有了真正的自我体认,是真正意义上人生成长的起步。以此为叙事的起点,表明作家意在让雷锋回归到普通人,追寻他的成长历程,书写一个生命的自然行走与本真情怀。在叙述节奏上,作家遵循雷锋的成长步伐,紧贴雷锋的日常生活,多着力于雷锋那些不凡的生活细节。这其中颇有意味的是对于雷锋名字的采用。在众多各种体裁的作品中,雷锋以前的名字,只是出于解释性的需要进行说明,一般不作为叙述主体。换而言之,叙述者关注的是雷锋,一个已经社会化、范式化的名字。而《雷锋》中,作家则依据现实的情况,让雷锋不同的名字随着他的真实生活而变化。在旧社会,他叫庚伢子;解放后上学了,他叫雷正兴;到鞍钢当工人开始,他叫雷锋。其实,仅这叁个名字,本身就是雷锋成长之路上的叁个路标,代表着他一生叁个不同的成长期。在这里,名字已经不是一个指称符号,在贴合雷锋真实生活的同时,也指涉了雷锋品性和精神的日趋成熟向上。

  对于雷锋,我们相当熟悉,可进入《雷锋》 ,我们还是不免有些陌生。那个叫庚伢子的孩子的生活,让我们时常会怀疑,这是雷锋的童年吗?这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缘于作家剥离附加于雷锋身上太多的人为痕迹,极为真实而细致地回到雷锋的生活现场。更为准确地说,作家暂时性地远离“雷锋” ,只是近距离平和地注视“庚伢子”这个幼小孤儿的生活情状。在这里,作家动用了自己独特的人文优势,这就是身为湖南人对湖湘文化浓重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储备。在回归生活现实的创作理念牵引下,作者以语言为线索,营构雷锋真实的成长情境,让雷锋真正地成为生活中的雷锋,让我们可以真实地品味雷锋的成长。在旧社会,庚伢子生活在最底层,其语言是厚重的泥土味,带有浓郁的方言气息。乡村,是他世界的全部。乡村之外,只在他眼前若隐若现。庚伢子,是地道的乡村娃,生活在众多的困境之中。而上学后的雷正兴,语言中少了一些土语,多了一些书面语言。到鞍钢到部队,雷锋的语言也在渐渐地走离方言。同样,作品的叙述,也是沿着这一线索,步步跟进,从而保证了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同频共振。仅从语言的变化,就已经在一个侧面完成了雷锋的成长。可以说, 《雷锋》中的语言生活质感强烈,带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时代特色,在参与人物成长的同时,也使现实情境更为真实而饱满。这种充分尊重生活,保持人物语言本色和叙述语言随人物而走的叙事,是《雷锋》日常化英雄叙事最具魅力之处。

  《雷锋》中,作家依据现实的情况,让雷锋不同的名字随着他的真实生活而变化。在旧社会,他叫庚伢子;解放后上学了,他叫雷正兴;到鞍钢当工人开始,他叫雷锋。其实,仅这叁个名字,本身就是雷锋成长之路上的叁个路标,代表着他一生叁个不同的成长期。&苍产蝉辫;

  雷锋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最平凡的伟大英雄,个体的生命上升为一种精神,并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意识。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已融入人性的血脉,早已超越时代而长久伴随人类行走。有关雷锋的成长和雷锋精神的形成,有着各样的解读和研析,出现了诸多的答案。 《雷锋》以雷锋的成长为叙述焦点,那么必将要探询这一问题。作品关注雷锋的成长,其实就是在咀嚼雷锋到底是如何成长的,庚伢子为什么会成为雷锋的。

  雷锋的童年是悲惨的,虽然亲戚邻里有时有些许的自私,但多数情况下,周围人的质朴、善良和恩泽是他生命的全部滋养。解放,对他而言,是真正的翻身,从此走上幸福大道。他这个孤儿能上学、能参加工作,源于众多人的帮助,一种无私的真诚的帮助。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这些帮助无疑是滋润的甜蜜的,也是刻骨铭心的。或许正因此,感恩的种子很早就在他的心田植下,并与他的生命一同成长。而报恩的心念,成为他努力干好工作、处处助人为乐的纯朴内驱力。同时,经受生活重压,让他能深深体会弱者的艰难与无奈,感知帮助的重要性。他的人性在温暖中光芒四射,在感恩中迸发回报的热情。 《雷锋》告诉我们,感恩,是雷锋成长的营养,是雷锋精神飞扬的翅膀。感恩,成为英雄成长的关键词,这样的叙述内蕴,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让《雷锋》与众不同,也让雷锋这一人物更加鲜活可信。

  当&濒诲辩耻辞;感恩&谤诲辩耻辞;成为《雷锋》英雄叙事伦理的关键词时,让我们对于雷锋的成长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这也更符合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的核心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感恩,原本就是人性中最该有的,有了感恩,人性会无比温暖,人的内在以及与社会的相处才会和谐。只是当下,感恩日渐稀少,正在远离我们的灵魂,有时显得十分的陌生。这是相当可怕的。而从雷锋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的感悟。雷锋不需要神化,也没有必要神化,他也是平常人。他将人性中的感恩化作生命的阳光,这已经超越了时代、政治和阶级。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多层面地解读雷锋,可以不断地变换视角来体察雷锋那无尽的魅力,但从感恩的向度来理解雷锋,看似是降低了所谓的标准,模糊了雷锋精神的崇高,其实更接近于雷锋的内心,更抵近人性,也更能为我们感知。让雷锋回到人的本身,让雷锋精神回到人性的怀抱,这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由此,日常化的英雄叙事,让《雷锋》有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质地。

  的确,我们从雷锋的成长中收获到的新的了解和参悟,并不是谭仲池和彭海燕的人为书写,而是雷锋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我们的启示与领悟。这得益于作者贴近生活大地的叙述,让我们可以自然地走进雷锋的生活现场。这其中,大量的细节铺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雷锋》中,有意味的细节比比皆是。相反,有关雷锋许多做好事的情节,作者却采取了弱化的策略。这符合作者的日常化英雄叙事的创作理想,也让我们见证了细节的力量。丰盈的细节,让雷锋更生活化。作者以众多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雷锋。在这里,我们感受到雷锋的活泼与可爱,呼吸到雷锋的孩子气。雷锋不再只是一个处处做好事,经常为学生们讲故事,为群众做报告的那个雷锋,同时还是一个大男孩一样的雷锋。当然,还有雷锋那鲜为人知的爱情。雷锋对爱情有着自己个性的理解,方式也很含蓄,或许,他的这份爱情因为过程与结果的出人意料,显得有些悲惋。雷锋的爱情,没有过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缠绵的儿女情长。在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中,我们看到了雷锋不做好事时的生活细节,看到了一个青春年少的小伙子,看到了神采飞扬的县委书记的通讯员、大工厂里的小工人、朝气蓬勃的士兵。

  从这一意义上说, 《雷锋》带给我们的不是故事,不是传奇,不是神秘,而是厚实的生活。不为宣扬他的事迹,旨在鲜活呈现雷锋的成长。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