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散文集《奶奶星》:根须的力量(安武林)&苍产蝉辫;
汤素兰的散文集《奶奶星》以朴素和华丽的双重品质,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立体的、圆润的女作家的形象。朴素显示其文字的真诚、真挚,华丽显示其文字的秀美、灵动。如果说她所有的文学作品是她给孩子们织就的繁华的图案,那么她的散文则显示的是一个真实的核心,这核心犹如一棵树的根须一样,它是所有叶子、花朵和果实的坚强的支撑,或者说这是她其余作品的源泉。凭借它,我们更能全面地解读汤素兰的文学作品。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客观现实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也或许是想努力达到的一种效果。一个作家的人格、经历、气质、心灵、精神、情感,有时候和作品呈现的并不是对等的关系,甚至有时候是相反的关系。对于儿童文学作家,尤其如此。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作家,还是需要阅读他的散文作品。毕竟,这不是虚构性的、想象的文学作品,作家必须直面人生,或者说要坦率地面对自己。无论是往昔的岁月,还是心灵的成长轨迹,作家都是无法回避的。时间、空间以及人都有见证者,作家不可能掺假,掺假会把作家带进一个巨大的危险之中。
汤素兰的文字,有一股匪气、霸气、辣气、大气。湘西民风强悍,体现在文字上,那就是对文字的力道的一种表扬和崇敬。环境对一个作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汤素兰的散文比她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更能彰显她的气质和人格魅力。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他的真善美的人生观念从何而来?他文字中传递的信息和他本人是否一致以及如何一致的?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会对作家的成长经历非常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犹如一个保险柜上的密码一样,人们可以根据这个来调整对一个作家作品的认识和判断,所以作家能够坦诚地告诉读者这一切不仅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勇气,而且还会对读者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可以大过作品本身。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对读者的启迪,借鉴,对个人作品的解读,强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奶奶星》,无论是被编者还是作者自己标上&濒诲辩耻辞;感恩的心&谤诲辩耻辞;加以限定,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尽管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这本书的主题,给读者提供了阅读上的便利,但它却让汤素兰丰富的作品内涵缩小了。如果一本书仅仅是为了表达一个感恩的中心,那么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浪费。的确,这本书突出的核心表达了感恩的意思,或者说,汤素兰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了感恩都不为过。为什么要感恩?感什么恩?汤素兰的这本散文倒是很清晰地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这本散文,清晰地让我们看到汤素兰的童年是贫瘠而又贫困的,那是一个小山村,生活条件上的恶劣不必多言,她也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亲人中几乎全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不像家境富裕的一些作家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感受文学的熏陶,然后出国留学。她几乎是一路从学校到学校的,除了本科毕业那段简短的教师生涯之外,她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她的童年,则是在小山村里度过的。
童年的经历,其实是一粒不经意间埋下的种子,准确地说,是文学的种子。当她还没有系统地接触文学或者说没有树立文学理想的时候,仅仅是一粒安静的种子。它不仅仅是丰厚的文学素材,而且也是汤素兰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毫无疑问,那些温暖的、辛酸的、苦难的童年经历,形成了她后来的性格,比如说倔强、固执、悲悯、善良、直率、豪放,而温情和细腻的东西比较少,这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很多问题需要她独自面对,她自己要做决定,没有人能帮得了她。亲人们的人生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判断,所有的经验都不适用于她。这就使得她自己要独自去上高中。可以说细腻的、温柔的女性的性格,在她的童年中是缺失的,这才在她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有了丰富的表现。如她那些温馨而又唯美的幼儿童话。至少,在她的散文中向我们传达了这一点。
《奶奶星》这本散文,实际上是汤素兰人生的经历以及心路的历程。散文大体上有个时间的线索,但没有必然的或者说绝对的联系。童年以及成人以后,包括现在,她的散文中记录的仅仅是她成长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这样的评价,仅仅是从数量上而言的。但是,她选取的却是刻骨铭心的令她梦绕魂牵的重大事件。人或者事,或者风景,它们在汤素兰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以及情感和心灵的丰富与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爷爷、奶奶、太公、父亲母亲、故乡、小伙伴、风俗、山村风景,都在她的童年中栩栩如生。她很坦率地告诉读者,她不喜欢她的爷爷,但她充满深情的文字却向我们证明了另一点:她爱她的爷爷。这是亲情、血缘,以及长大以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而加以确定的。已经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亲情,更多的是从一个完善的人的角度来评价童年的一切的。在童年的经历中,作者在叙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文字是极其朴素而又坦诚的,没有一点雕饰的痕迹,几乎选用的是白描式的叙述方式,浓浓的感情都凝聚在朴实的文字之中。
另一部分,是她成年后,或者说长大以后,在文学上有了相当的影响和成绩后所写的文字,轻盈、飘逸、灵动、华丽。无论自己是其中的主人公,还是客观地以第叁者旁观,都和她写童年亲历的文字大有区别。前者情感饱满,文字随着情感走,而后者从容潇洒,情感随着文字走。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导致写作风格的不同。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汤素兰的童话、小说、诗歌创作风格本来就是多样化的,所以她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不同素材的作品而使用不同的文字。我很欣赏这部散文中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格言警句,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散文中没有给人感悟的格言警句那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缺憾。从某种意义上说,格言警句是一个作家智慧、学识、才华、气质、生活经验的高度凝结。比如&濒诲辩耻辞;山上的每一棵树,都像一本教科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一棵树就是一颗灵魂,生命在大地上生生不息&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而山村四面的那些山,就像坐标,高高地立在那儿,举起手臂,让山村的孩子永不迷失方向&谤诲辩耻辞;。无论她作为一个教师、作家,还是母亲,她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表达着自己的儿童观。比如说,面对儿童的淘气,她就觉得孩子玩耍如果身上没有一点土或者泥巴,那就不算是真正的童年。
母亲淡淡的一句话:&濒诲辩耻辞;丢了就丢了吧!&谤诲辩耻辞;一个平凡而又高大的母亲形象便巍然耸立在读者的面前。
&濒诲辩耻辞;我其实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在修爷爷的路。&谤诲辩耻辞;朴实而又谦逊的一句话,便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大约经历过苦难而获得成功的人,要么乐观善良,要么更变本加厉地自私和贪婪。汤素兰属于前者,所以作品中才有阳光和温暖的东西。
如果从感恩的角度说,作者这本散文,是感恩生活,感恩亲情,感恩苦难,感恩大自然。而我们看到的则是根须的力量。正因为汤素兰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才有了她那些繁花似锦的儿童文学作品。(安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