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不可缺此一问——读朱小平新着《谁该向中国忏悔》(彭俐)&苍产蝉辫;
一个国家不可欺侮,一个民族不可健忘。
因为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人类并不总是友好和睦的相处,尽管善良、友爱、公平、正义的说辞常在,但丧尽天良、惨绝人寰的欺凌和杀戮并不少见。对于每一个爱吾族类情同手足,眷我华夏铭心刻骨的同胞来说,回望二战,难平一心,有些往事不该成为往事,有些历史不该成为历史,尤其当基本事实还没有澄清,孽债还没有得到偿还的时候。作家、诗人朱小平所着《谁该向中国忏悔&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抗战胜利反思录》一书,正是代我亿万万同胞而发拷问,为我数千年祖邦而鸣不平。
是的,谁该向中国忏悔?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此一声发问,掷地有声,具有雷霆万钧之势,恨不得震落一天繁星。更有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死难的3500万同胞的亡灵作证,冤魂不散不甘,生者情何以堪?
幸亏作者朱小平的一管史笔陈实、一支诗笔灵动,两者交错使用,相得益彰。读来史料生动,历历在目;文字畅达,荡气回肠。正是一卷在握,百感交集。书中的8个章节,可以说篇篇警策,处处诱人,浏览之际,欲罢不能:&濒诲辩耻辞;历史不该忘记&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南京大屠杀首犯何以逃脱极刑&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国耻犹未雪&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未振国威的对日受降&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永远的遗憾&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是谁阻挠中国对日索赔&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孤悬海外的隐痛&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未曾收回钓鱼岛&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一寸山河一寸金&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未能及时收回香港&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白山黑水的悲怆&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抗战后东北主权严重丧失纪实&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遥望沧溟意未平&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罗斯福建议收回琉球始末&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谁在二战中伤害中国&谤诲辩耻辞;。其中有许多刚刚解密的史料让人感到新鲜,也有不少史学研究的新发现、新观点使人震撼,更有作者自己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梳理、思考与分析令人折服。写史的人,写出现场感才有味道,但需要史家身临其境。作者曾亲访今日湖南省西部的芷江小城,伫立在初春的霏霏细雨中,追想当年&濒诲辩耻辞;芷江洽降&谤诲辩耻辞;(洽谈日军受降之事)的情景,口占七言绝句一首,尽显其古体诗着名诗人特有的深厚功力,其笔力雄健甚至不让唐宋咏史诗家:&濒诲辩耻辞;凄凄细雨染松青,剑气依然动魂旌。白骨叁千五百万,换来此地受降城。&谤诲辩耻辞;
世间事,多有乖谬。从二战结束至今,转眼六十八年过去了,但是,我们普通读者对二战中,中国战场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一切却还朦朦胧胧或懵懵懂懂。好在如今类似题材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为今人提供了再现史实、接近真实、厘清事实的可能性。在相应题材的着述中,此书所选取的角度和所持的态度,都是令人欣赏的。它不模棱两可,也不拐弯抹角,而是向背分明,痛快淋漓,直问这个本该公道的世界,也叩问所有还有良知的人们:谁该向中国忏悔?想必这一问,能让不少人汗颜,也许根本就没有人羞愧、忐忑和内疚,乃至汗颜,但是,这两种情形都在证明发问的必要和必须。日本侵略军在我们国土上所犯下的非人类所为、非人类所能为,乃至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并没有清算干净。最该忏悔的,没有忏悔;最该道歉的,没有道歉;最该反省的,没有反省;最该赔偿的,没有赔偿。这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已经是触目惊心。我们中华民族血脉绵长,生生不息,历经劫难而巍然屹立,屡遭压迫而仍能雄起,端赖有无比博大坚毅的怀抱,尤其正直向善的胸襟,卑鄙与无耻、歹毒与寡信、宁死不悔过、造孽不自咎&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都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立足之地,非我族类,焉知此心?
或许,作者朱小平与当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的心情是一样的:&濒诲辩耻辞;我无意去做一个复仇主义者,但是如果我们忘记历史,那一定会招来更大的灾难。&谤诲辩耻辞;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昨天的历史可能成为明天的现实。于是,关注现实和明天的人,总会贯注心血于历史的研究,心有所得,或有感慨,或发浩叹,或多诘问,或要追究&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
谁该向中国忏悔?
世间不可缺此一问,倘若人类还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