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文学与哲学的爱情思辨(饶翔)&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饶 翔
发布时间:2014-03-01

  李宏伟《并蒂爱情》,《人民文学》2014年第2期

  文学与哲学的爱情思辨

  李宏伟系哲学专业科班出身,然而他自谓从事的&濒诲辩耻辞;文字叁件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写作、翻译、编书&谤诲辩耻辞;却都与文学有关。中篇近作《并蒂爱情》可以看做作者以文学虚构的形式所进行的一次哲学思辨。

  小说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故事一讲述张柏和秦思这对情侣在一觉醒来之后变成了&濒诲辩耻辞;连体人&谤诲辩耻辞;,两人没有丝毫恐惧不安,反倒喜出望外,因为这样两人&濒诲辩耻辞;要一天都不分开&谤诲辩耻辞;的愿望就实现了。他们要做的仅仅是在&濒诲辩耻辞;共同生活指南&谤诲辩耻辞;的指导下,克服连体生活的不便。&濒诲辩耻辞;共在之后,身体很快就会协调一致,心灵与大脑也迅速双核化&谤诲辩耻辞;,然而,&濒诲辩耻辞;有什么消失了&谤诲辩耻辞;?这是有一天两人同时发出的疑问。在认真思量之后,他们明白消失之物原来是&濒诲辩耻辞;我们&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我和你,我或者你&谤诲辩耻辞;,即两个独立的个体融为一体了。在合二为一之前必须靠两个人一起完成的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性爱,最终只能借助镜子来完成。一番悲哀的警醒之后,张柏只好求助于&濒诲辩耻辞;城市仙女&谤诲辩耻辞;,将两人的身体重新分开。

  故事二借助新闻调查的视角展开。青年学者张松跳楼了,这究竟是失恋殉情,还是一场有预谋的行为艺术?围绕着这桩跳楼事件,网友众说纷纭,真相扑朔迷离。记者童桦在追踪新闻事件、采访当事人的过程中,一步步逼近了张松的情感世界,事情的大体轮廓也呼之欲出:张松因工作关系结识了杂志记者&濒诲辩耻辞;琴师&谤诲辩耻辞;,两人互生好感,很快发生了关系。素不信奉爱情的张松在这段关系中品尝了类似初恋的感觉,然而更为冷静的&濒诲辩耻辞;琴师&谤诲辩耻辞;却并不愿意将两人的关系演变为世俗爱情,她感受到张松情感&濒诲辩耻辞;越界&谤诲辩耻辞;的危险,毅然决定终止这段关系。&濒诲辩耻辞;失恋&谤诲辩耻辞;后的张松策划了这出&濒诲辩耻辞;围观绝望爱情表演&谤诲辩耻辞;,而真的跳下楼却是在计划之外,其动机也许如张松自言,是以一种使自己出丑的方式来摆脱失恋的困局。

  两个故事之间既独立又相关,它们在基本层面上都涉及爱情与自我的关系。尽管所爱之人可能是自我的一种投射或镜像,然而,爱这一动作行为必得指向一个他者,或者说,必得借助一个他者来实现。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一种既靠近又背离的复杂关系,正如穆旦探讨爱情的《诗八首》中所云:&濒诲辩耻辞;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谤诲辩耻辞;。爱情竟然是这么一条需要在相同与差别之间不断辩证平衡的&濒诲辩耻辞;危险的窄路&谤诲辩耻辞;。作者将故事一命名为&濒诲辩耻辞;第一爱情&谤诲辩耻辞;,从唯物主义哲学层面而言,身体作为性爱的载体是物质第一性的,在身体这个层面的&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消失之后,爱情是否还可能存在?而&濒诲辩耻辞;第二爱情&谤诲辩耻辞;则在意识层面提示着恋爱中&濒诲辩耻辞;自我&谤诲辩耻辞;迷失的危险。这段叙事中插入了一篇张松读罗兰&尘颈诲诲辞迟;巴特《恋人絮语》之后写下的笔记《爱情是自我虚构》,这不仅是张松的&濒诲辩耻辞;情爱宣言&谤诲辩耻辞;,也是他一贯与女性发展&濒诲辩耻辞;非务虚关系&谤诲辩耻辞;的性爱哲学。然而吊诡的是,在与&濒诲辩耻辞;琴师&谤诲辩耻辞;的关系中,张松也陷入了他极力解构的&濒诲辩耻辞;自我虚构&谤诲辩耻辞;中,只能以一场闹剧再次完成对&濒诲辩耻辞;自我虚构&谤诲辩耻辞;的解构。

  小说对于形式的营建值得关注,一如篇名《并蒂爱情》,并蒂的既是两具身体,也是互为参照的&濒诲辩耻辞;第一爱情&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第二爱情&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第一爱情&谤诲辩耻辞;显然有一个&濒诲辩耻辞;神话原型&谤诲辩耻辞;,即《搜神记》中因爱同体的&濒诲辩耻辞;蒙双氏&谤诲辩耻辞;传说;同时,小说插入了各种对于爱情的文本,如耶胡达&尘颈诲诲辞迟;阿米亥的诗歌《爱的礼物》、张松写给&濒诲辩耻辞;琴师&谤诲辩耻辞;的情诗《爱情十四行》《思念十四行》、张松的读书笔记《爱情是自我虚构》;而各种对于爱情的文本,如白居易《长恨歌》、罗兰&尘颈诲诲辞迟;巴特《恋人絮语》,乃至古往今来所有的爱情文本,都成为小说的隐在文本,成为作者潜在的对话对象。小说在各种文本的互文性当中,呈现出繁复的意义内涵和开放式的阐释空间。&濒诲辩耻辞;第二爱情&谤诲辩耻辞;由多重文体构成,除了如前所述的读书笔记、诗歌,还有新闻报道、网络跟帖、采访、记者手记等,借由交错、省略、不对称等手法,映照出更多可能的角度。

  在叙事上,&濒诲辩耻辞;第一爱情&谤诲辩耻辞;采用&濒诲辩耻辞;上帝视角&谤诲辩耻辞;,俯瞰红尘中万千灯火明灭;而&濒诲辩耻辞;第二爱情&谤诲辩耻辞;最后的视角则归于记者童桦,当年以张松的《爱情是自我虚构》治愈失恋的他,在认同爱情虚构本质的同时,依然拥有了幸福平静的家庭生活,这其中的故事或许构成了&濒诲辩耻辞;第叁爱情&谤诲辩耻辞;。而在&濒诲辩耻辞;第一爱情&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第二爱情&谤诲辩耻辞;之后,小说以仅包含一句诗歌&濒诲辩耻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爱情茎&谤诲辩耻辞;作为结构的第叁部分,完成了小说叙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爱情茎&谤诲辩耻辞;也是小说之茎,而&濒诲辩耻辞;第一爱情&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第二爱情&谤诲辩耻辞;,乃至叙事之外的&濒诲辩耻辞;第狈爱情&谤诲辩耻辞;,都是茎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爱情)丰繁的意义之树。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