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和新书《儿童文学的“精气神”》&苍产蝉辫;
二十几年前,王泉根教授尚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执教时,几乎每年都要来京查阅有关现代文学与儿童文学方面的资料,当然少不了要与国家图书馆(那时叫“北京图书馆”)等几家权威图书馆打交道。为此,他一到北京,必来我家借用一辆破旧自行车以解决在京期间的“交通问题”。——一个大教授,千里迢迢来京搜集学术资料,为了工作,不论烈日如火的夏天,还是遍地冰封的冬日,在偌大的京城骑车四处转悠,其不辞辛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常令我感动不已。
话休烦絮,赶紧进入正题。长期执教杏坛、在儿童文学教学和学术园地不懈耕耘、不断取得累累硕果的泉根教授,又要出新书了,便是这本叁十余万言的《儿童文学的“精气神”》。他希望我为这本着作作一短序,我自然不好违命。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泉根教授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园地一位可敬的不倦耕耘者。二十多年来,他已出版十多部儿童文学论着,总字数已逾300万言。作为高等名校一位博士生导师,他亲授、培养出的王林、舒伟、张国龙、郑欢欢、李红叶、李利芳、陈苗苗、刘秀娟、王仁芳等一批儿童文学博士、硕士,已成为一些大学、文艺报刊、出版机构的业务骨干;此外,他还策划、主编、选编了数十种大学教材、大型文论史料集、精品典藏图书、优秀作品集、文学丛书等,堪称硕果累累、业绩辉煌。除了本职教学工作外,他还频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出国讲学,节假日对他来说形同虚设,平时不断地阅读、研究、写作,成年累月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他真是儿童文学领域一个‘拼命叁郎’。在最近一次儿童文学小型集会上,大家戏称泉根是儿童文学理论界的劳动模范,道是‘戏称’,却凝聚了业内人士对他勤奋敬业精神的由衷钦佩之情”。现在大家看到的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即将推出的这部文论集《儿童文学的“精气神”》,所收文章均系泉根教授2009年以来所写并公开发表过的长长短短的文章,按内容分为五辑,涉及当今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理论批评、作家作品评论、少儿出版、阅读推广等,文章长者近两万字,短的则为“千字文”;另附一辑,是其同行、朋友们最近几年“评论”他的文章。收入本书的文章,大都发表在这一两年的《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大型报刊上;有些是专为大型丛书撰写的“总序”(例如他于2010年11月为“中国动物文学大系”写的总序《动物文学的精神担当与多维建构》)则直接载录于书中。泉根教授写的包括本书所收文章在内的众多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篇什,给我鲜明的印象是,作者学术视野宽阔,胸中有全局,立足点高,读其文,每感有一股高屋建瓴之气、之势。这是和泉根教授能够紧密跟踪儿童文学现状、认真广览不断涌现的新作品有关,当然,也与他极为关注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动向有关。如此,他就能在比较全面地掌握域内外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撰述自己的学术见解,这样的文论具有较现实的指导性是必然的。我从他的许多文章中获益匪浅,包括收入本书中的长篇论文《求索前进中的60年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论儿童文学审美创造中的艺术真实、艺术形象、艺术视角》《新世纪数字出版与少儿文化创意产业的前瞻和思考》《新世纪十年“儿童阅读运动”综论》以及《洪汛涛:献给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二叁”》《丰子恺的儿童世界》《重树批评家的资质与形象》等等。
在泉根教授的许多文章中,对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健在的当代儿童文学着名作家的思想艺术特色、对其重大成就及卓异贡献的价值认定,不乏实事求是的、公允的表述和评说,如称孙幼军是“幻想艺术天空闪耀着璀璨的中国童话之星”,“是继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之后的又一座童话艺术山峰”,其“赤子的情怀,民族的立场,精致的语言,本真的颜色,打磨出具有正宗中国民族风格乃至北京语境特色的童话奇葩”;指出秦文君“从凡俗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善于通过‘冰糖葫芦’式的艺术框架,淋漓尽致地对当代都市儿童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做出准确的刻绘与深刻的思考,文心细密,风格俊爽,语言幽默;她的作品,无论是沉郁深远的正剧(如《十六岁的少女》),还是寓庄于谐的轻喜剧(如《贾里贾梅》),都彰显了一个与儿童生命的尊严和自由相关的主题,有力地拓展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空间”;认为张之路“无疑站在最有激情的探索者、最杰出的实践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的前卫行列。这位物理学专业出身、做过中学教师、当过电影厂编剧的作家,智慧地穿行于小说、童话、科幻、电影之间”。“他的作品独树一帜、独创一品,深具‘京派’作家的气度与内涵,透显出文化中心的美学趣味与坚执的道德力量。”(均见《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泉根教授对当代重要作家的这些热情评价和论断,都是十分客观的和科学的。同样热情的评价和论断,也体现在他对曹文轩、金波、高洪波、沉石溪、黄蓓佳、郑春华等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研究和评论中。他对于叶圣陶、冰心、张天翼、丰子恺等儿童文学前辈先贤的卓越的文学功绩及其文学史地位,亦都有剀切的阐述和评论。
对于这本《儿童文学的“精气神”》里的众多文章,我想不必一一评介,这亦非我能力所及;还是请广大同行和读者仔细认真地品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