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挣钱是门艺术(徐则臣)&苍产蝉辫;
想靠文学挣钱的出版社很多,想靠文学挣钱的活动也很多,想靠文学挣钱的作家更多,但能挣到钱的不多,挣得好看的更少。都以为穷凶极恶地扑上去,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出来就能搂个肚大腰圆,好像挣钱就是贴身肉搏。这个样子,能不能挣到另说,绝对是有碍观瞻。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不高兴,在这个所有脑袋都八面玲珑的时代,谁挣钱会不花心思呢——我们的信条是:曲径通幽。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曲过,只是曲到何种程度就不好说了;如果曲得不到位,放远了看,它就是直的。要足够曲,还要曲得精致、高雅、有品位,曲得宽广、开阔、有气象,这样去挣文学的钱,挣得个盆满钵满,人家还觉得你是在艺术地搞公益事业。&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这一番感慨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图书周。&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去年有幸参观了图书周的场地,几排改造过的废旧大厂房。那天上午下了大雨,天灰着,从外面看,厂房一副烟熏火燎的二战模样;推开门,里面也黑灯瞎火的,但是灯一亮,展厅的气势就出来了,因为陈旧更显得庄重,大得铺上草坪就可以踢足球,很像北京的798。在这些宽广的空地上,每年叁月都会被分割设计,挤满了展台、摊位和所有与书有关的部门和人,出版人、作家和读者在各个大厂房里乱窜。去年八月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荷兰作为主宾国,有大队人马来到中国。对一个有七十多年图书周老传统的阿姆斯特丹来说,里应外合的机会不容错过;他们在这些大厂房里整出一个分会场,北京有的他们都会有,同步直播书展的盛况,与北京互动,气氛已经吊起来了,他们在这里就可以再接再厉,继续做荷兰本土和欧洲的版权和图书交易。这基本上已经说明了,这帮家伙眼神好,逮着机会就能赚钱。&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当然,我想说的“曲径通幽”的好点子是在他们一年一度的图书周上,叁月的连续某十天里。除了常规的大家想破脑袋去做的交易,组委会每年推出一本书,这本书百分之百会畅销,因为每年的这一本书都要卖到一百万册以上。全荷兰大人小孩加起来也就一千七百多万,照这个比例算,一本书的发行量过百万,无论如何也是个天文数字。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我用披头散发的简陋英语表示了强烈的困惑。&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图书周的负责人解释,每个图书周都会提前预约荷兰一位着名作家写一个中篇小说,只要是跟书展有关,不管你怎么写,做成单行本上市。只要你在图书周期间买书超过十二点五欧元,展台上、书店里皆可,即免费送一本这书。当然你也可以单买,定价七点五欧。因为是着名作家的最新作品,通常会相当抢手。顺便说一句常识,按人口比例算,荷兰是个绝对的阅读大国。
促销的创意到这一步,我觉得已经很精彩了。他们继续玩了个噱头,在图书周期间的星期天里,如果你手持此书,坐公交车一律免票,这一天它是你的图书票。这就很有意思了。公交车的票价多少先不说(有本书看又能免费坐车,肯定划算得很),人人都揣着本书上上下下,简直是一场盛大的群体行为艺术。那本书一下子就有了纪念意义:我看了一本期待已久的名作家的最新小说,我免了车票,我还玩了一场行为艺术。可以肯定,那十天里半个阿姆斯特丹都在谈论这本小说,作为一个如此热爱阅读的荷兰国民,没这本书你插不上嘴,被晾在一边的感觉可能不会太好。所以,你将心甘情愿地要么掏出十二点五欧,要么掏出七点五欧。&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这一路说下来,我突然发现,这件事其实是个艺术。无数人抱着同一本书上下车是个行为艺术,这本书的整个策划和营销同样是个行为艺术。一百多万册能挣多少钱,我没算过,肯定不会少,更重要的是,这钱挣得有品位,好看。图书周搞得热热闹闹,整个阿姆斯特丹书香袭人,读者看了书、坐了车还玩了艺术,出版商和作家腰包也鼓了起来,皆大欢喜。看来挣钱的确是门艺术。从书展的大厂房出来,我遗憾去晚了,如果赶在了叁月,我希望我能抱着一本价值七点五欧的小说坐在阿姆斯特丹的公交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