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立身之本(铁凝)&苍产蝉辫;
一个作家,什么是他的立身之本?毫无疑问,是作品。正是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写作者独一无二的声音被听到,他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令人赞叹、折服,我们由此看到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优秀的作品通向深微的人心,传达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梦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精神,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他强调:&濒诲辩耻辞;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谤诲辩耻辞;他要求广大作家深刻认识到&濒诲辩耻辞;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谤诲辩耻辞;。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在历史巨变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过去迥然不同。今天的社会为什么仍然需要文学?这是因为好的文学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现不同魅力的文化创造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纷繁复杂的条件下,作家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以文学方式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把握时代的潮流,直面人生的诸多难题。信息社会正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作家在尽情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放慢脚步,留神文学的险情。文学反对轻率,它不应是粗糙的社会情报,不应是某些迅速变换的社会话题的集合,不应仅仅表达一般的时髦意见。作家更不应成为流水线上的素材加工者,他应该感知一个变化着的活力迸发的中国,体会和理解今天的中国人生动而深刻的多样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问题&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濒蝉辩耻辞;高原&谤蝉辩耻辞;缺&濒蝉辩耻辞;高峰&谤蝉辩耻辞;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谤诲辩耻辞;。这些现象和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浮躁造成的。每个写作者都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浮躁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当我们回望过去,就会发现,是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畏,指引着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文学尽可以去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但是写作的人应该避免表演生活。只有真诚地面对时代、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写出生命的明亮的光芒,也写出困苦和焦虑,更写出人们发自内心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当作家能不为如何获得关注而焦虑时,他笔下的作品才能&濒诲辩耻辞;筋道&谤诲辩耻辞;,才有&濒诲辩耻辞;韧性&谤诲辩耻辞;,才能更好地抚慰心灵、引领精神。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蕴含精深的思想,还应具有艺术感染力。我曾读到一位法国作家的散文《年轻人与死神》,其中有一小段叙述令我感触深刻,他在形容汉字时写道:&濒诲辩耻辞;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再次领略到东方人描写命运的方式:没有长篇累牍的叙述,只有一个悄悄的手势或几颗书法字。命运的警示似闪电一划而过,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谤诲辩耻辞;我注意到的是作家用几&濒诲辩耻辞;颗&谤诲辩耻辞;书法字来形容东方的文字,而不是几行、几段、几串、几磅。在这里,&濒诲辩耻辞;颗&谤诲辩耻辞;得到了强调,我突然意识到这强调的宝贵&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我的母语,汉字的宝贵。一颗珍珠,一颗钻石,一颗种子,一颗星星&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一颗汉字。进而我想到,我们必须知道文字和语言对于一个作家的宝贵。就作家所应秉持的信念而言,文字有时的确比生命更重要。面对有难度的文学,有时我们同样需要节制和吝啬,需要尊重文学的本意。
一个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精神与文化,特别需要文学的充沛滋养。这是文学和文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濒诲辩耻辞;实现&濒蝉辩耻辞;两个一百年&谤蝉辩耻辞;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谤诲辩耻辞;今天,集结号已然吹响,让我们在文学实践中拒绝平庸,潜心创造,&濒诲辩耻辞;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谤诲辩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