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创作的中心与文艺的轴心(白烨)&苍产蝉辫;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对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联系文艺的新实际,针对文艺的新问题,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新的希望与推动文艺工作的新的要求。讲话的许多论述与论断,既高屋建瓴,又实事求是,对于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历史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创作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极大的激励作用。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概要阐述党对文艺的新要求与新希望时,既抓住文艺的属性与规律等基本问题,又切近文艺的变异与走向的现状,许多论述既钩玄提要又深中肯綮,具有高度的思想引领性与现实针对性,其中尤以对&濒诲辩耻辞;以人民为中心&谤诲辩耻辞;的根本要求的深入而充分论述,具有内在的新意与深意,并形成带有体系性特征的文艺理论思想。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革命领袖和党的领导人一贯高度重视的。在72年前于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核心的话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濒诲辩耻辞;为什么人服务&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如何去服务&谤诲辩耻辞;。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势所决定,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当时的历史任务与文艺现实,重点论述了文艺&濒诲辩耻辞;为人民大众&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服从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所规定的革命任务&谤诲辩耻辞;的两个问题。在后来对于《讲话》基本精神的理解与阐释中,这些论述被进而浓缩为&濒诲辩耻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文艺为政治服务&谤诲辩耻辞;,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成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指针。后来文艺事业的波澜起伏与坎坷发展一再表明,这样的文艺指针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与文艺现实,因而在于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祝词》时,指出:&濒诲辩耻辞;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谤诲辩耻辞;。这种在恢复中坚守、在坚守中调整的文艺指针,随后更加清晰而完整地体现于198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这篇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起首便开宗名义地指出:&濒诲辩耻辞;最近,党中央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口号是在文艺界贯彻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方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总结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谤诲辩耻辞;取代旧的&濒诲辩耻辞;二为&谤诲辩耻辞;方向的&濒诲辩耻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谤诲辩耻辞;的新&谤诲辩耻辞;二为&濒诲辩耻辞;方向的提出,使文艺的方向直指长远而根本的目标,使文艺的功能更加放大,文艺的天地更为广阔。
习总书记10月15日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文艺的方向问题时,在强调&濒诲辩耻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谤诲辩耻辞;时,又就&濒诲辩耻辞;社会主义文艺&谤诲辩耻辞;的根本属性作了新的解说,他指出:&濒诲辩耻辞;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谤诲辩耻辞;。他还进而论述道:&濒诲辩耻辞;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谤诲辩耻辞;这种秉要执本又简明扼要的阐释,以&濒诲辩耻辞;为人民&谤诲辩耻辞;为旨归,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旨与要义,也使&濒诲辩耻辞;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二为&谤诲辩耻辞;,在其内在精神上合而为一,统归于&濒诲辩耻辞;为人民&谤诲辩耻辞;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这是在文艺的根本方向上,又一次体现新思想的新阐释。
从1942年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濒诲辩耻辞;文艺为人民大众&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服从于政治&谤诲辩耻辞;,到1980年的当中央提出的&濒诲辩耻辞;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谤诲辩耻辞;,再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濒诲辩耻辞;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谤诲辩耻辞;。在70多年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进程中,革命领袖和党的领导人对于文艺方向的论述与论断,既有力地指引了不同时期文艺工作的发展与繁荣,又深刻地总结了不同阶段文艺工作的丰富实践与基本经验,它的适时调整与逐步演进的本身,就是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与把握、组织与领导,不断切近规律,走向科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视为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和《人民日报》1980年7月26日社论之后,党的领导人又一次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是有理由的,也是适当的。
围绕着&濒诲辩耻辞;以人民为中心&谤诲辩耻辞;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濒诲辩耻辞;为人民&谤诲辩耻辞;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与新希望,尤其是对于文艺家的潜心创作、紧跟时代,深入生活,德艺双馨等,都紧扣&濒诲辩耻辞;为人民&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以人民为中心&谤诲辩耻辞;的总主题,作了精到的论说与生动的阐发。如谈到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濒诲辩耻辞;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谤诲辩耻辞;如谈到写作与时代的关系:&濒诲辩耻辞;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谤诲辩耻辞;如谈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濒诲辩耻辞;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谤诲辩耻辞;在这里,衡量作家的,是人民的诉求与需要;检验作品的,是人民的情感与喜好;滋养创作的,是人民的实践与生活;成就文学的,是人民的理想与精神。人民在这里,是文艺创作的中心导向,是文艺家的终极坐标,是文艺生活的根本轴心。
可以说,这些沿坡讨源又环环相扣的论述,不仅对文艺&濒诲辩耻辞;为人民&谤诲辩耻辞;的根本方向构成了坚强而有力的支撑,而且在文艺&濒诲辩耻辞;如何为人民&谤诲辩耻辞;上,以遵循规律和联系实际的分说与细读,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与实现的措施,从而构成了色彩强烈的&濒诲辩耻辞;以人民为中心&谤诲辩耻辞;的体系化的理论建构与文艺思想。
当下的文艺创作与文艺生活,因为文艺所置身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因为文艺自身在发展演进中的深刻异动,不断有新的元素、新的势力介入进来,不断有新的关系、新的观念参杂其中,使得文艺领域和整个文坛呈现出前所少见的丰繁性、复杂性,乃至混合性、混血性。文艺领域里既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丰沛与繁盛,又体现出难以分辨的芜杂与氤氲。群雄竞起,谁是真正的英雄?众声喧哗,谁是时代之强音?这些都在激励着文艺工作者,感染着文艺爱好者的同时,又挑战着文艺工作者,迷惑着文艺爱好者。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如&濒诲辩耻辞;蓝天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谤诲辩耻辞;,给人们充分认识文艺的功能与作用,进而增强文化上的自知与自信,努力保持思想上的清醒与定力,坚定持守文学理想的纯正与高远,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导力与精神能动力,必将对文艺家焕发创造精神,文艺思想正本清源,文艺工作与时俱进,给予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与促进,发生深刻而久远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