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的现实感和正能量(陈晓明 )
《徐坤文集》的出版,再次证明徐坤写作的勤奋和她的作品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品质。徐坤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走上文坛的,那个时候,刚刚出道的她有一个雅号,叫&濒诲辩耻辞;女王朔&谤诲辩耻辞;,这个说法表示徐坤的作品颇有王朔的味道,有一种王朔式的犀利的幽默和快乐的素质。那个时候,女作家的文字都非常有个性,但是徐坤展现的是幽默和快乐的格调,这很少见。一方面,她的作品生活感非常强,风趣幽默;另一方面,徐坤当时以&濒诲辩耻辞;先锋派&谤诲辩耻辞;的姿态登上文坛,她的作品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而她的批判性又是以一种嘲讽的方式来表现。在90年代初期,文学要表现现实颇为困难,找不到介入现实的恰当方式。大部分作家写历史,一旦写现实就感到一种难度,这种难度在于,作家无法明确地表达肯定、赞同或是拒绝的态度。徐坤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富有成效的介入:她把这个时代的伤痛、生活的无奈和困窘表现出来,以一种嘲讽的、反讽的笔调来叙述。这是她的作品的独特价值。可以说,徐坤的小说给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实生活留下了一份见证,留下了一份记录。徐坤的作品有非常强的现实感,有时候甚至有真实的原型,有好事者都可以在徐坤作品中找到考据学的一种批评的方式,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点。
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继&濒诲辩耻辞;先锋派&谤诲辩耻辞;之后,又有一批被称为&濒诲辩耻辞;晚生代&谤诲辩耻辞;的年轻作家,他们面对现实,有着锐利而鲜活的现实感。那时候,中国的生活蓬勃杂乱,充满了变化的快感。作家都热情地拥抱生活,以直接的态度表现生活。像何顿、述平、李洱、东西、邱华栋这一批作家,都在以他们的方式记录现实,徐坤也是在这个潮流中。这批作家的作品有一种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是没有被理解透彻的。我觉得,通过徐坤作品的出版,我们可以重新理解90年代的生活和90年代的文学书写。在当时那么困窘的情况下,作家却热烈地、不顾一切地拥抱生活、表现生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徐坤的作品体现出的批判性态度并不是二元对立式的对抗,她能够在生活中穿行,能够在生活中游走,释放她的文字力量,这也是徐坤可贵的地方。后来,徐坤还发表了很&濒诲辩耻辞;高大上&谤诲辩耻辞;、正能量的作品,比如《八月狂想曲》。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现了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时期,但是文学对它的表现是非常缺乏的。韩国的起飞跟它80年代的奥运会有关,中国当代的巨大变化(不只是经济的,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的)也跟我们的奥运会有关系。中国作家当时不少人也很想写奥运会,但是却找不到恰当的表现形式,找不到好的叙述方式。多少年之后我们看一看,也就留下徐坤的《八月狂想曲》这一部站得住的作品,其中有相当丰富的内容表现了一群有追求的、有现代感的年轻人。徐坤在作品中表现了直接的现实性、直接的时代感,写出一批和改革开放在一起,和时代变化在一起,和中国腾飞在一起飞翔的青年建设者。不管我们怎么去看待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徐坤的书写确确实实是独到的,而且是难度极大的。&濒诲辩耻辞;正能量&谤诲辩耻辞;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化术语,它还包含了中国百年来文学为历史作证的愿望,它还是始终包含在汉语言文学想表现民族历史的独特道路这一进向中。
总之,徐坤是值得我们重新去发现,重新去阅读的,她的作品的光芒还会重新透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