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评王波的《游击战之光》(白烨)&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3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了“回望东方主战场”丛书,这套由《苏联出兵东北》《诺门坎1939》《游击战之光》 《中日秘密战》《汉奸现象剖析》六本纪实作品构成的丛书,以其选题的新颖,作者的权威,作品的厚重,格外引人注目,堪为回望历史和反思战争的厚重成果。

  新近,读了王波的《游击战之光》,既很感过瘾,又甚为欣喜。我感到,无论是以详实的史料演绎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还是以丰富的细节呈现以 游击战争为主的八年抗战,王波的这部新作,都以吃透史实、化合史料的功夫,登高望远、大含细入的姿态,纤细无遗、情文相生的文笔,对游击战的战略实施与战 斗成果等,作了生动的艺术描绘与真切的历史再现,堪称一部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

  游击战争作为战略方针的提出和确定,以及在八年抗战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作用,既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国情背景,也有着辉煌的军事贡献与巨大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一溃千里,在华中战场也节节败退。显然,仅凭靠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很难取得胜利。国 共在建立统一战线之后,四万余八路军随即由陕西开赴山西和华北。但在我党的党内与军内,如何估计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决定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也看法不 一,意见纷纭。因此,在这一关键时刻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协调全军的战斗部署,进而扭转被动抗日的危难时局,就显得十分重要。毛泽 东就是在这样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基于对于中日双方的国情与军情的深刻洞察,对于国共双方党情与军情的正确把握,以及对于自红军创建以来的革命战争经验的 独到总结,提出了“独立自主地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并通过会议决议、电报指示,军事布局、战斗实践等方式,毫不动摇地认真贯彻与因地制宜地具体落 实。终使游击战争成为我党我军的基本战略与主要战术,并在全民性的游击战争中,使八路军、新四军由小到大,从弱变强,也使得蒋介石和国民党深受影响。毛泽 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被白崇禧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逐渐成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的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 的全面胜利。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首先是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毛泽东游击战争军事思想的形成与确立的经过,以及由上到下地成为我党我军八年抗战的战略方针的历史 过程。其次是以八路军的华北抗战为主要战场,详细描述了从中央军委到八路军总部,从115师、120师、129师到各个敌后根据地,通过开展游击战,组织 和发动广大民众,建立敌后游击区与根据地,猛烈扩大自身的基本经验与具体过程。作为我党我军的战略方针的游击战争,如何在实际抗战中运用与实施,它有怎样 的实战效果与作用,领袖、统帅与部下官兵、基层民众,如何围绕着游击战群策群力,使之成为八年艰苦抗战最终赢得胜利的制胜法宝,《游击战之光》一作,从理 论与实践的两相结合上,从高层与基层的有机配合上,都作出了总体性的勾勒与具象性的绘描,使人们生动而清晰地看到,从毛泽东到中央军委,从领袖到军队,从 军队到人民,齐心协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全景式的历史活剧。

  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分外出色地做到了人物众多而个性鲜明,故事丰繁而细节生动,是该书给人的另外一个强烈印象。作品中的人物,可谓群星璀璨。 领袖层面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稼祥等,统帅层面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等,各路游击部队和抗日根据 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更是星罗棋布,不胜枚举,但作者在叙述一桩桩事情与一个个事件时,都格外重视描写其中的人物,注重以人述事,以事写人。而在描写这些人 物时,既不概念化,也不“高大全”,而是把每一个人物都力求还原于历史现场,放置于生活现实,用简洁而灵动的文笔,勾勒其原有的本色形象,描画其鲜活的个 人性情。如毛泽东的挑灯夜战,喜食辣椒,与警卫员捉迷藏,掐着烟作报告等等,在不多的笔墨里,就活画出毛泽东的嗜好,以及工作与生活化合为一的日常状态。 还如张闻天的儒雅,朱德的宽厚,彭德怀的果敢,以及王明的骄横,都以寥寥数语之文字,便使其特异性情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因为注重写人,写人之性格,人之 情绪,人之烦恼,人之欣忭,使得《游击战之光》里充满了个性鲜明的人性形象,以及各个层面的英雄群像。同时,也使这本主写战争与战事的作品,平添了一种人 性的热度,人情的温度,及其人文的气度。

  无论是写人,还是述事,作者的文笔都堪称简朴而隽永,精警而凝炼,毫不拖泥带水,绝无冗赘之笔。如作品描述毛泽东与张闻天在吴家窑洞通宵达旦地 研究战局时,作者这样写道:“毛泽东的头发长了,张闻天的胡子长了,都没有时间修理,窑洞里烟草味儿呛人。”一句话里,人物的形象,场面的景象,都一同呈 现了出来,把领袖们忘我工作的状态与精神表现得逼真而形象,胜过了其他任何语言。还如写到朱彭两位老总率领总部机关紧急转移时,不时收到延安发来的电报, “朱彭看过电报,跳下马来,在山凹大石旁,等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赶上来,简单商量几句,然后把文件放在骡马屁股上就签发了。”转移之如何紧急,又如何是 “马背总部”,这样一段简朴文字的精要描写,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了。这样的文字与语言,在《游击战之光》一作里,比比皆是。这种简洁而朴茂的文字,不 仅使作品亲切引人,读来感人,而且也构成了王波写作文笔上的一个主要特点,那就是简约而朴茂,这也使得他以此把自己和别人有力地区别了开来。

  不必掩饰我对王波《游击战之光》的由衷喜欢,这喜欢是有缘由的,那就是在历史层面上看,《游击战之光》写得真实而可信;在文学层面上看,《游击战之光》写得生动而可读。因了这些缘由,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的读者喜欢王波的这部《游击战之光》。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