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灼人的青春独语——读程黧眉的长篇小说《红岸止》(白烨)&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2

  实力派女作家程黧眉在沉寂多年之后,近期新推出了长篇小说《红岸止》(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读过作品之后,令人感佩良多。这部作者的心血之作,具有多重意蕴,而且在以一个少女的成长映射到一个时代的身影上,具有某种难以替代的意义。

  《红岸止》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革”时期为背景,以北方一个名叫“红岸”的工业小城为场景,描写了一个名叫苏联的10多岁少女懵 懵懂懂的青春成长。少女苏联的这种懵懂,是双重性的。一重是动荡不安的社会风浪与生活风雨,她需要去努力辨识、去尽力适应;一重是面对自己日新月异的身心 发育,她也需要去认真自我调理和勉力应对。

  一方面是说来就来的政治运动与冷酷无情的残酷斗争,一方面是稚气十足的青春少女与豪无设防的童真心理。如许极不相称的画面,构成了作品一大一小 的巨大反差和一动一静的内在张力。比如,自己的名字叫“苏联”,是因为父亲在苏联留学时爱上母亲,作为父母的爱情结晶取名“苏联”,是为着纪念独特时期的 两情相悦和中苏友好。但是在两国关系恶化之后,父亲苏若谷被打成了“苏修特务”,因此没完没了地遭受蹂躏与批斗,直到被殴打致死;母亲因此成为“苏修特 务”家属,被革去公职,发配去看厕所、收垃圾,一向高贵的母亲已经自顾不暇,根本无力照料尚且年少的苏联。而苏联,稀里糊涂地就受到了连累,苏联的名字不 能再叫了,被老师代为做主改为了“苏红”,随之而来的“文革”,更令她如临深渊,不知所措。

  她不能理解又必须应对的,是不能加入红小兵,不能参加舞蹈队,被打入了另册,被逐出了集体,倍感孤独的苏联,除了与王小娜、克飞等个别玩伴到江 边去溜达和玩耍,逐渐被称为“大背头”的文子敬所引动,常到他家里去玩,有话找他去说,从这个愿意听她倾诉的长辈那里,获取一些少有的温暖与些许的自由。 但因为年少无知,不谙男女之情,把文子敬的一个正常的拥抱当成流氓的性侵,向母亲做了告发,引来文子敬的遭受批斗和不堪受辱自杀。饶有意味的是,苏联从一 个拾荒者手上得到文子敬留给她的遗物与遗书——一封告别信和一枚红宝石戒指,当她看到信中“我的孩子,文爷爷走了,永远不会回来,现在这个世界我惟一放不 下的就是你,那么纯洁可爱的姑娘。”苏联竟然“吓得全身瘫疲”,当再看到“这颗红宝石戒指,是我爱你的证明”时,她竟然觉得“写这封信的人其实是无耻 的”,“一个小姑娘,被一个老头子安到爱情这个词上,不仅是一种耻辱,而且是奇耻大辱”。想到这儿,她好像竟然释怀了,甚至觉得“他是帮助他自己解脱,却 救她出了火海”。这里,由苏联的谈爱色变,视美为丑,以德报怨,以白为黑,把一个少女被蒙蔽的意识、被封闭的感情、被扭曲的心灵,揭示得可谓穷形尽相、无 以复加了。这看起来是描写苏联的不谙感情、不解风情,其实是以一例特殊的个案,揭示一个特定时代的不讲人情,扼杀爱情,泯灭欲情。

  因为讳言感情,忌惮爱情,男女之间的交往,男女之情的释发,只能以隐秘的状态存在和地下的方式进行。于是,苏联无意中就发现了母亲与一个陌生男 人的暗中偷情,而情窦初开的她,因为现实中不能有适合的初恋对象,私下里便爱上了那个在画报上面带微笑的“雷锋叔叔”。虽然苏联自己知道“这是一种绝望的 爱”,但“现在有一个男人可以寄托她的爱,她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种爱,因为对象是英雄,所以又是虚妄的,因为是虚妄的,所以也是安全的,既不会让 自己不安,也不会为社会不容。

  作品中初涉人生的少女苏联,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样,茫无头绪地误打误撞,战战兢兢地独自前行。在那个政治运动频仍、集体主义为上的时代,出 身不好、年少无知的苏联,既是一个被忽视的弱小个体和生命存在,同时又须承受政治风云引起的家庭变故造成的人生坎坷,自我消化这一切带来的必然后果,独自 咀嚼只有自己才能体味得到的个人悲欢。可以说,如何由一个微小的人物,细小的入口,来折射偌大的社会和博大的时代,《红岸止》一作里的苏联,其清纯又感伤 的人物形象,其青涩又莽撞的青春成长,格外出色地做到了以微知著,管中窥豹。而做到了这一点,这部作品就自具其价值,别有其意义。

  把一个少女成长的个人化故事,写得如泣如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与作者采用了一种散文化的叙述的方式密切相关。作品在总体上是以苏联的成长为主 线的,但这条主线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层次的是苏联在现实生活中遭际的不期而来的人生打击与苦难命运,而隐性的是苏联来自自我身心的莫名躁动与深层 孤寂。这样的双线复写和双向互动,使得整个作品的叙事呈现出复调性,充满着立体感。同时,由于作者胸间充溢深情,笔端饱蘸激情,叙事之中间或抒情,语言文 字在以叙述为主的基础上,时而夹叙夹议,时而放怀抒情,不少文字可当散文诗来阅读,使作品在行云流水般的叙事中,深蕴着一种郁闷的悲情,又洋溢着一种浓郁 的诗意。这样的悲中有喜的表述,如许的史中有诗的文字,在小说作品中委实不多见,因而难能可贵。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