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化一点时间——2015年我的书业观察(解玺璋)&苍产蝉辫;
中国书业是一个庞然大物,对每个个体观察者来说,所见都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不仅在于我们视力所及总是总体中的局部,更在于我们的心智只能容纳我们所能容纳的东西。
在我看来,2015年书业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古典文化的资源开发和深度解读都有相当可观者,在人文、历史两大领域尤多建树。《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在年底入选多个年度书榜,作者是一位科学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作品赏析和笺注,而是把新的知识谱系植入古典文学的知识系统,加以嫁接,从而在文学与植物之间建立起&濒诲辩耻辞;缘情体物&谤诲辩耻辞;的微妙关系,复原了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生态。类似的作品还可以举出《藏在身体里的汉字》,章太炎曾把汉字称作中华文明的叁大贡献之一,可见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重点讲解与人体有关的汉字,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罗万象,洋洋大观,作者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索字与字之间的隐秘关系,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另有一本《正体字回家:细说简化字失据》,作者依据汉字的音、形、义等基本元素,对简化字损害汉字文化内涵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要求恢复正体字。而《古代器物溯源》、《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北京伽蓝记》、《中国传统绘画史纲&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画脉文心两征录》、《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中国书法章法研究》、《诗与政治:二十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等等,都有独特的发现和见解,一时也难以尽数。这里只想再提一部《回到古典世界:从希腊到中国》,这部书从古希腊讲到夏商周,从&濒诲辩耻辞;东西方&谤诲辩耻辞;讲到&濒诲辩耻辞;天下观&谤诲辩耻辞;,以世界史的眼光看中国,看到了不同文化在历史时空里的回环流动,碰撞交融,有憧憬,也有担忧,但更多的还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类,包括经史类,则有更多可圈可点的作品,其中既有中国史,也有世界史,有古代史,也有近现代史。《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就是一部能在中西、古今,经史两界纵横捭阖的论着。作者将中国古代文明置于世界大历史的视野中,以一种全局性的理解,讲述华夏世界及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也是一部打通经史的着作,但其侧重于价值观念的建构和流变,以及与国学的关联,阐明传统价值观与国学的互为依据。值得一提的还有《晚明大变局》,这也是一部名列多家年度书榜的晚明史研究力作。作者积50年研究思考而提出一个新的见解,把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文化潜源,指向晚明。恰在此时,传统中国社会在世界大变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下,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虽因清王朝的建立戛然而止,但是,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影响到晚清几代立志变革图强的仁人志士,成为&濒诲辩耻辞;叁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谤诲辩耻辞;的先声。
类似的作品固不能一一列举。而以《耶路撒冷叁千年》打头,世界史及西方国家各种史着接踵而至,更像是参加一场阅读的盛宴。我陆续看到的有:《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1776:美国的诞生》、《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欧洲霸权之前》、《未终结的帝国》、《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金雀花王朝》、《日本帝国衰亡史》、《德意志之魂》等等,不胜枚举。其中与英、法、美叁国革命有关的作品,除了上述两种,还有《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拷问法国大革命》与《姊妹革命:法国的闪电与美国的阳光》,这些译着都是我尤为关切的,它们犹如一面镜子,为我们反观中国革命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就像《姊妹革命》一书,作者用阳光和闪电比喻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真是既贴切,又富于想象力。所谓阳光,形容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形象比喻,爆发于黑暗,又迅速地归于黑暗。这两次革命都是发生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且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读此书,我们的思绪就很难止于对两次革命的总结和比较,则不得不进而思考中国的革命和未来。
另有一些涉及中国历史的作品,如《毛泽东传》、《鸦片战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等,也是相当重要的作品。人物传记类我以为以下几种是不该错过的:《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自述》、《我所亲历的胡风案&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王文正口述》、《我们叁代人》、《丁玲传》等。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这个主题的出版自然是重中之重。除了一些超大规模项目,如《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第一辑50册之外,我想,有几本书可称之为填补空白之作,如:《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战力》、《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伪满洲国的法治幻象》、《1944:松山战役笔记》、《仁安羌解围战考:颠覆&濒诲辩耻辞;仁安羌大捷&谤诲辩耻辞;神话》、《秩序的沦陷》等。以往,历史学者在面对那段历史时,通常只关注两类人:抵抗者和通敌者,即所谓英雄和汉奸,而对于政府撤退之后遗弃的广大民众,只是一般地控诉日军对他们的屠杀和抢掠,很少追问战争期间占领区内广大民众在做什么,如何继续他们的生活。《秩序的沦陷》则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和讲述这段历史中那些被压制的记忆,他们中一部分人与占领者的&濒诲辩耻辞;合作&谤诲辩耻辞;是如何发生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在维持被占领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者避免在叙事中简单地给研究对象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或像我们通常所做的那样,把这些乡绅或士绅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本性,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个人做出选择的历史情境之中。
很久以来,我们常常为有品质的好书难以进入畅销书榜而忧虑,但2015年的一个新气象,恰恰就是相当一部分文化品质很高的书进入了各大媒体的畅销书榜和年度好书榜。这既是书和作者之幸,也是读者之幸,说明读者整体的阅读水平在提高,也说明这些年全社会的大众阅读推广已见成效。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学术着作与公众阅读之间接触的机会在增加,公众对学术着作的兴趣也得到了提升。而学术着作在公众阅读中的流通,使得有益的学术成果能够及时转变为公众的共识和常识,正是对公众有效的启蒙教育。看得出来,公众阅读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慰。
题图摄影 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