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对“80后文学”创作局限的反思(霍艳)&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9

  &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属于&濒诲辩耻辞;新世纪文学&谤诲辩耻辞;的范畴,从发端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拥有了一个逐渐稳定的形态,富有鲜明的特征。此前对于&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的研究,集中在这代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怎样新颖的表达方式,以及相伴随的文学生态变化,但缺乏对这一代人创作的整体性反思。

  历史上对新一代的命名,往往是先有文学艺术的经典,然后再出现命名。与此相反,在&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的发展过程中,先产生简单代际关系命名,然后寻找相应的作品。在代表作缺乏的情况下,甚至将一些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与80后一代强行挂钩,或者将少数成功人士作为80后的代表。由此使得&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面临着只有代表作家,而没有代表作品的尴尬局面。

  &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至今没有出现较为经典的代表一代人的精神形象。人物本应是写作者最复杂的创造,但在80后作家这里,反而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把笔下的主人公都按照自己的状态描摹,所有的人物都是自我形象的狭隘变形,或者将某一个特质放大,有些作品甚至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缺乏对他者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观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80后笔下的人物,看似个性十足,实则千篇一律,不过是脸谱化的人物。

  体现在具体的文本中,&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里的人物,往往缺乏动作和对话。即便是对话,也少有直接引语,多是间接引语,不是尽力还原人物的声口,只是加以转述,将原本丰富性的多层次的话语,转述为淡漠或嘲讽的调子,使得角色变为叙述者掌控的影子。同时,80后作家笔下人物往往靠情绪,而非靠动作推动,这样的好处是情绪渲染充分,缺点是人物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并非真实世界的一隅,而只是个人经验的膨胀。

  与单薄的人物塑造相应的,是80后作家建立起一种略显偏颇的新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较为典型地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上。他们大量使用形容词,把铺排当作风格,使用偏僻词汇、生造词语或者改换词义。句子上,故意使用复句或者短句,过多使用排比句,把制造阅读障碍当作风格。这些对语法规则的突破,虽给读者以陌生化的效果,仔细读来却有粗糙之感。

  80后作家强调风格,却在形式的探索上不够深入。叙事上,80后作家擅用第一人称,或第叁人称内视角叙事,即单声叙事,缺乏对其他叙事技巧的掌握。常使用流水式叙述结构,一旦循环往复,就暴露出逻辑线条断裂的弊病,风格有时还会前后不一。在叙事时间上,只注重当下的现在进行时的叙述,缺乏历史维度,造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脱节。与此同时,由于太过迷恋个人经验,把一己的情感体验放大,个体的抒情还会阻碍叙事进程,使得叙事缺乏动力,往往需要作者的强力干涉,这也造成了&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局部真实、总体编造痕迹过重的弊病。

  &濒诲辩耻辞;80后文学&谤诲辩耻辞;至今没有创立出一种新的讲述故事的方式,这是由于他们的创作还是基于情感抒发的惯性写作,无法保持中立的写作态度,且未对写作本身深入思考。他们意在召唤读者共鸣,而非将读者引入一个精心构拟的世界,并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经验的相似性,又使得文本里呈现的世界高度雷同,且缺乏变化。

  和前辈作家从各个岗位,以各种方式走上文坛不同的是,80后从事文学的路径相对单一,在青春成长中有感而发,靠在网络发帖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关注,进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们的发表途径就限制了他们的发生背景集中在城市和较为富裕的环境,因为在那里接触网络、图书资源更为便捷。他们重复着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缺乏接触,只在家庭和校园环境里成长,所以他们接受的资源比较雷同,渠道单一,眼界还不够开阔。

  造成这问题更为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对于经典和传统的怠慢。经典是指&濒诲辩耻辞;那些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因任何时代之风尚而增损其本身价值的巨着。它们都是对其时代之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着作,而它们的内容却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谤诲辩耻辞;。不管什么样的写作,大抵都是从对经典的模仿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拟写古诗十九首和陶渊明的作品不断,西方文学上对荷马和但丁的模仿也不在少数。只是模仿也有高下,对80后作家来说,模仿的并非都是经典,有些只是畅销文学、商业写作。

  80后作家即便模仿了经典,也只是模仿到笔法,或向经典表达敬意,而对于里面如何转化经典中&濒诲辩耻辞;对时代具体问题有感而发&谤诲辩耻辞;的内容为己所用,他们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些以模仿走上文学道路的一些作者,至今也没能摆脱模仿对象的影响,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而另一些从其他艺术门类借鉴资源的作者,也没能摆脱流行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的影响,作品充满了离奇的巧合和超出人生经验的编造痕迹。

  在创新与经典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应该承认文学经典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学资源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与模仿具体文学作品,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写作甚至思考方式,才能对经典进行&濒诲辩耻辞;创造性的转化&谤诲辩耻辞;。可惜的是,80后作家出道太早,缺乏对文学以及文学传统的深入理解,生活体验较为单一,仅凭抒发的冲动就开始写作,还没有拥有完全的文学自觉性。

  除此以外,80后作家虽然强调个性,但却以一个群体的面貌出现,因此面临着一种&濒诲辩耻辞;同辈压力&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同辈压力&谤诲辩耻辞;指&濒诲辩耻辞;因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还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同辈压力&谤诲辩耻辞;可分为好的形态和坏的形态两类,对于&濒诲辩耻辞;80后&谤诲辩耻辞;写作群体,好的同辈压力可以使得他们勇于开始文学创作之路,有很多人是因为看了新概念作文选或同龄人作品,发现文章的另一种写法,才开始慢慢摸索写作的。坏的压力则让他们活在同代作家的压力下,总想着标新立异,也就在越来越考虑如何在文字和行为上出位。

  当80后作家只是一群懵懂的孩子时,便被仓促地推上文学的舞台,在对经典还未曾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下,就高举着反叛的旗帜,其目的更多的是获取商业的价值和社会的肯定。在他们过度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时,大众媒介推波助澜,一面不停地以&濒诲辩耻辞;成名要趁早&谤诲辩耻辞;为号召,不断地推出这批年轻的写作者,赋予他们反叛以合理性,一面将他们包装成一个个文学明星,刊登他们的照片和长篇访谈,夸大他们的娱乐性,而淡化他们的文学性。他们多是以明星的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文学反倒变成了背景。

  如今,最小的80后作家也已经26岁,早就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些依然沉湎于青春情怀之中,有些还在以反叛为号召聚拢读者,其实是在对现实有效描摹时知难而退,而不是迎难而上;更进一步,是感受力没有提升,只停留在对物质的感受,而对人、对世界感受的有效性还未达成。文学是一项需要时间检验,并需要耐力钻研的事业,80后作家进入文坛太早,也太过轻易,缺乏对文学的敬畏,容易把它当作抒发的手段和娱乐的消遣。这就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负责,缺乏必要的反省。个人成名过早,媒体鼓吹过甚,在面对前辈作家,尤其是经典作品时,又不是&濒诲辩耻辞;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谤诲辩耻辞;,而是单纯摆出一副&濒诲辩耻辞;挑战&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叛逆&谤诲辩耻辞;的姿态,这差不多就是80后一代文学局限的至深根由,也是这批作家接下来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霍艳,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