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回归生命本体的“母语”写作&苍产蝉辫;
暑期拿到彭程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在母语的屋檐下》,立刻耽读不止,如沐清风,心神俱爽,好的文字的确可以让你消暑受用。
这是一卷回归内心和本体的文字,一切都立足于生命的原点,伦理的基点,在人的普遍生活和人情、人性恒常之处款款落笔,做从容、准确、朴实的表达,写出了通透、蕴藉、经典的(人人都有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因而多有会心处,让人能&濒诲辩耻辞;浸入&谤诲辩耻辞;自己,击节不已。
一
彭程的生命状态,是&濒诲辩耻辞;每逢大事有静气&谤诲辩耻辞;,所以他阅世处事平和平静,待人接物也不工于机心功利,面对名疆利场,也很少在&濒诲辩耻辞;实用&谤诲辩耻辞;的层面流连驻足。作用到文字上,他便有了以平常心淡定处之的自然形色。因为很少考虑文字之外的东西,所以他不急迫地写,而是等到尘埃落定,看到了情感的原貌和事物的本质之后,有了痛彻的感受、通透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之后,才于案头命笔。所以,他所写出的,都是真切的生命之言。
我一直以为,散文独立存在的理由,即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它是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写作。用郁达夫的话说,它是&濒诲辩耻辞;自叙传&谤诲辩耻辞;,写的是作者的&濒诲辩耻辞;个人发见&谤诲辩耻辞;,即个人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带着深刻的个体生命的烙印。其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转述和表述,不是它的主要功能,有&濒诲辩耻辞;之余&谤诲辩耻辞;的味道。之所以也要涉笔,为的是给个人体验的主观表达提供基本的、必要的生成条件和环境关照,且仅此而已。由此,散文不是汪洋恣肆、任性挥洒的文体,它是缓慢生成、准确捕捉、从容表达的文体。它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结伴而行,它是时间深处的积累和结晶,用彭程的话说,它&濒诲辩耻辞;以耐心为经,以技艺为纬,在漫长的时间背景下缓缓地展开&谤诲辩耻辞;。在这一点上,彭程是卓有定力的书写模范。
彭程的耐心,使他在处理个人写作资源时,表现得特别的克制、节制,不看到表面之下,不&濒诲辩耻辞;烂熟于胸&谤诲辩耻辞;,不真的明白,不痛彻地感受到,他绝不写。他不写模糊的观察、含混的感受,更不写以偏概全、似是而非的体验。于是,他的文字,处处意象清晰,句句言之有物。所以,虽然取材不过是个体生命个人生活,但螺蛳壳里做道场,其寓意是大的,写出了典型的心像,写出了关乎人情、人性众生俱感的普遍道理。
譬如《招手》。写他与父母毗邻而居,因为忙,不能每天前去探望,问安的方式就变成每天清晨在厨房准备早点时推开窗户,向正在楼下院子里散步的父母招手。他写道:&濒诲辩耻辞;这样,招手对我便有了一种仪式般的意味。做完了它,我才会感到心中踏实,这一天的开始也就仿佛被祝福过,有了一种明亮和温暖。对父母而言,这个动作的意义当会更大。当脚步日渐迈向生命的边缘时,亲情也越来越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谤诲辩耻辞;他的叙述,立刻就打动了我的心弦,因为&濒诲辩耻辞;招手&谤诲辩耻辞;是每个中年人心中都有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父母与儿女间、血脉与骨肉间的&濒诲辩耻辞;呼唤与应答&谤诲辩耻辞;。因而&濒诲辩耻辞;招手&谤诲辩耻辞;的背后,对应着种种类似的亲情联系,比如写家书、打电话、发微信,等等。那么,一个人的&濒诲辩耻辞;招手&谤诲辩耻辞;,就有了普天下的经典况味。
其中的另一篇《对坐》,虽然以前读过,但这次重读,依然泪流满面。他写与父母在沙发上对坐时的心理活动,笔致极其细腻,道尽一个中年人,眼睁睁看着赐予自己生命的亲人日渐衰老、无可挽回的苍凉感受,让人怦然心动,生大忧伤,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背影,虽反向,青春和希望还是在的,预示着团圆和相聚;对坐,虽相向,却是老、病与绝望,最终的分离,不由分说地在不远处等着。&濒诲辩耻辞;对坐&谤诲辩耻辞;,又是一个经典的意象,穷尽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本质,是沧桑和至痛的生命感受,每一个以生活为本的人,都会被击中,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大酸楚!好的文字衡量起来其实极其简单,就在于能不能写出经典情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与共振。从接受学的角度说,彭程的《对坐》与朱自清的《背影》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课本应该选在一起,对照着阅读。因为彭程的启示,感到面对生命的原点、恒常的伦理,老旧的题材也有日日新的内涵。
二
现在的一些散文作家,太看重凌空蹈虚的写作姿态(关键的是,功利的推动,使他们失去了以生活为本的信念和积累生活经验的耐心),热衷于放任想象,制造眯眼乱心的&濒诲辩耻辞;语言盛宴&谤诲辩耻辞;。由于个人经验、体验的或缺,他们大量依据历史文献和别人的材料,无限衍发,勾兑成文。一粒黄豆,可以做成一锅豆浆,打干捞净之后,实在的东西不多。总体上,是文胜于质,买椟还珠。而彭程不为时风所动,他坚守在&濒诲辩耻辞;母语的屋檐下&谤诲辩耻辞;。在他那里,所谓&濒诲辩耻辞;母语&谤诲辩耻辞;,既是来自&濒诲辩耻辞;妈妈舌头尖&谤诲辩耻辞;上的声音,包括乡音在内的与生命俱来的、承载着历史记忆、感情记忆的出生地的语言,更是回归生命本体,以人的基本情感,譬如乡情、亲情、友情,为创作母题,呈现恒常、深刻的人性内涵,从根本上回答人之所以是人的哲学命题。
他认为,人的这种基本情感,最大的特征,是&濒诲辩耻辞;连续性&谤诲辩耻辞;。这种连续性,带给人的是安稳和从容,是一种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感情所在。父母是不变的,兄弟姐妹是不变的,一日叁餐是不变的,这种不变,即对生活伦理有常而连续性的感知与认同,恰恰可以生成并储藏丰富而深厚的人性基因。而大量的美的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连续性而诞生而达成,人情、人性之美,也常常是经由这种连续性的通道而抵达。
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他&濒诲辩耻辞;连续&谤诲辩耻辞;而本分地挖掘和书写,一切都依据自己真实、深刻和准确的体验,像沙里淘金,一粒一粒地积累,终于囊中满盈,金光闪闪,成大气象。所以,他的文字,是质胜之文,都是货真价实的货色,处处有生命的体温和生活的烙印。因而可以凝眸,可以摩挲,可以品味,可以信赖、可以敬重,可以典藏。
事实上,彭程不仅质胜,其文也是胜的。他是&濒诲辩耻辞;新书话&谤诲辩耻辞;文体的开创者之一,博览群书、腹笥充盈。但他在写作中,从不卖弄学问,而是撮盐入水,把人文底蕴化为他&濒诲辩耻辞;母语&谤诲辩耻辞;写作的内在肌理,让自我生命体验的表达,有时空的回眸、有理性的关照、有他我的对比,因而表达的维度就宽广、深厚了。通读他的这部散文集,我们明显地感到,他的书写,融入了苏东坡的旷达,陶渊明的淡然,袁中郎的性情,肖邦的俊逸&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种种质素的融会贯通,使他的文字显得那么儒雅、优雅、典雅,于无声处,美不胜收。
(作者系北京市房山区文联主席,原载《光明日报》2016年8月30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