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王久辛:他们歌唱力量、智慧与创造&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久辛
发布时间:2017-04-27

 

一个行业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的蓬勃兴旺的景象,其实正是一个行业的精神风貌的展现。对于刚刚过去的2016年来说,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文学创作的形势一派大好。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国家电网公司的职工诗人,或曰工人诗人&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一个久违了的称谓,正在声名鹊起,群鸟高翔。尤其以他们优秀的诗歌作品,正在加入中国诗歌的众声合唱之中,并且以独特的沉雄而又浑厚的诗句,在一片个人化书写与私密性写作占主导的诗坛上,发出了他们自己的诗声。

他们&濒诲辩耻辞;开始/在夜晚种植火焰/以探寻真理的精神/梳理风声与光线/攀援光芒的阶梯&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他们&濒诲辩耻辞;正如一位母亲/欣慰的呼唤/经历十月怀胎/恍若天赐的机缘令人欣喜&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将怀抱打开吧!还等待什么?快来迎接灵魂的战栗与苏醒/起来行走,与喷薄的光芒/一起,让自己的身心/成为太阳的故乡/成为你的初恋/成为一座光芒的门&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他们用这种源自生命本体而又浩大光明与新美如画的诗行,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美和美的迤逦蜿蜒无尽的诗行。豪迈、自信、光明、澎湃,而且带着心跳和着血液,甚至还有生命体验的万般艰辛的怀胎十月的临盆剧痛,一下子就跃上了诗歌的东山峰头,成为两横一竖的工人的&濒诲辩耻辞;工&谤诲辩耻辞;字的冲口而出的诗句,成为大写的&濒诲辩耻辞;人&谤诲辩耻辞;字的一撇一捺的浓墨挥洒,为工人诗歌的创作,我以为:创作出了光辉的佳作。这是2016年国家电网职工诗歌创作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的获得,正是从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期刊《脊梁》而来,从刚刚出版的诗集《光芒之门》中而来。

一切都来得那样自然,像需要光,一按电钮——电就来了,光就来了。但是它们从何而来?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我从云贵高原终于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夜晚,那一刻,降落前盘旋的那一刻,我看见了大地上的银河!那是诗人魏钢焰吟哦过的《灯海曲》吗?如今更一万倍地展现在我的眼前——飞机直入“光芒之门” ,我进入了电的故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人的力量、智慧与创造。没有其他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永恒的。是的,久违了。诗人,本来无所谓工人还是农民,关键要是诗。这是常识。但是,当我们沉入国家电网公司的职工诗歌创造的海洋时,我们又不能不在脑中如电火石光般地发现——那个称谓:工人诗人,事实上一直都在现场,只是他们谦逊地、主动地、不动声色、怀着对诗歌的虔诚与敬畏之心地退到了人们寻常所说的诗坛的边缘。然而,他们一直都在创作,在用心地阅读与学习,他们甚至有点令人不可思议的自我埋没般地退至台下。他们为别的诗人鼓掌、喝彩,然后回到火热的生活中继续劳动与创造,同时,也发现着诗意,发现着诗歌,悄悄地在灯下深夜,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那是无尽的诗的海洋,都揣在他们的心里、存在朴素的笔记本中。我忘记了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工人是最大公无私的。他们深知:沉默的,是轰鸣的;喧嚣的,是渺小的。不仅在他们的言行上表现出了这一点,似乎在创作上,也充分地表现出了这一美德。他们生怕自己渺小的创造,遮盖了那些貌似伟大的作品。他们难道正是为此而选择悄没声息地埋头苦干吗?

诚如历史一直在前进,而工人这个职业人群一直都在历史的现实之中并没有退场。他们在劳动中所奉献出来的力量,所创造的人间奇迹,似乎也并未被诗人们大字书写。然而他们一直都在,一直都是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个角色,我想,并不是什么人想顶替、冒充、更换,就可以得逞的。那年复一年的日日夜夜的生活所给予他们的心灵与灵魂&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与其他职业与领域的人群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他们所写出来的诗歌,也理所当然的不尽相同了。

我一直在想,这一人群的诗歌特征有哪些呢?尽管技艺娴熟度与审美创造的水平不一,但表现出来的特征,似乎向度一致,那就是:力量、智慧与创造。他们似乎出离了自我,然而那每一首诗又都源自于自我与自我的心灵,他们写他们熟悉的生活,而且发自内心地赞美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的岗位;他们不怎么写自己私密的生活,仿佛没有什么隐秘的激情,然而这又怎么可能呢?自然的流露与刻意地去写是有区别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就将主要的笔墨献给了铁塔那高昂的骨架,给了热血的电流,给了大地上的灯盏,给了光芒照亮的山河——给了劳作中展现出的力量、智慧和创造。“发自内心,全无造作” ,这与上世纪之六七十年代的“工人诗人”李学鳌、黄声笑们的发自内心、全无造作完全不同,他们是在新的世纪新的文化高度上的写作,有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新时期以来诗歌向内转之后的凝聚与创化,他们之所以将笔触聚集于对力量、智慧与创造上,完全是一种审美创造的自主创新,是根由命脉血源的选择——是与世界先进文化看齐的富有成效的努力。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2016年一闪而过,正如诗人何其芳诗中所写:“……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是的,我与国家电网的诗人结缘于2016年,尽管我2008年就为国家电网的英雄战天斗冰雪而纵情作诗,但是真正认识国家电网系统的诗人们,却还是2016年。他们给予我的强烈印象,正如本文的标题:他们歌唱力量、智慧与创造。他们何止让我颤抖过?由此及彼,他们让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整个工业领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无尽的好奇、思考、期待。我感觉,国家电网诗人的笔,始终在力量、智慧与创造的词根与意象的深处游走,像惠特曼带电的诗行,有一种力量的光芒在闪耀的强烈印象。即使是女作者,也仍然含着生命的体验与切入生活的本质的力度,发出了一种崭新如初的光芒并直入人心。力,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动人的劲道,人的挥汗如雨的神态的逼真写实,以及诗中散发出的灵魂的颗粒对发自生命的力的追寻与沿着轰鸣而反射回来的光芒,诚如诗人蒲素平所写:“钢铁把自己交给了我/爱恋的女人把自己交给了我/这是多么重的责任啊/我暗咬牙齿,藏下光芒。 ”“我在春天见到的一箱蜂/飞舞着、传递着内心的蜜……”“我听见自己的骨骼在高原上成长的咔咔声”“在寒风吹动的高原、呼吸起伏/用骨头组装起铁塔/这生活的筋脉……”他们这样理解钢铁、理解爱、理解生活。他们是一群怀揣着“内心的蜜”的工人,尽管风那么大,条件那么艰苦。但他们仰仗着自己的内心,坚信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组装起铁塔般的生活。今天的工人与上世纪的工人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有40届大学生了。据我所知,今天的国家电网的职工已经有超过一半有了大学学历,他们崇拜知识,追求文化,赞美智慧,讴歌大美。他们像电一般的辽阔与迅疾,落笔成句的诗行常令人眼亮。尤其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是郝密雅的长诗《光芒之门》 ,这首诗把光芒完全象征,或者说彻底地意象化,生命本体化、心灵化,自豪地也是细腻地把光芒当做生命的诞生与孕育。她写到:“特高压的建设者/为了一份纯洁的初恋” ——创造光芒。开始了一场热烈的轰隆的深情的奔放的爱情与爱的融合与孕育出新的生命——光芒。诗没有写我们是光的创造者,但是动人而又美丽的诗行,却以其独特而又刻骨铭心的艺术表达,完成了她的孕育与创造。在我看来这正是一部徐徐打开的经典之作,值得诗人们和我,诵读并学习。

长期以来,诗歌创作的方向一直以向内转为显着的特征。向内转,可以进入心灵,克服表面化的肤浅书写,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我们亲身投入了自己的力量、智慧与创造之后呢?谁能说这投入的力量&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持久的力量,投入的智慧&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所有的智慧,投入的创造&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全部的智慧与情感的创造,等等,难道不是源自内心,源自心灵,源自血液与骨髓、脑汁呢?在我看来,在劳动中对投入的力量、智慧与创造的赞美与书写,当然是心灵写作的另一个开阔辽远的写作路向。而诗集《光芒之门》最少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初航成功的范本,这是必须肯定的。

结合我对当下新诗创作发现的一些问题,我又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现在写下来,供电网职工们的诗人们参考,以避免陷入俗套。

一是当下电网职工的诗歌创作,还没有进入自觉的审美创造,还满足于想到什么写什么,还没有认真地将诗歌特别是新诗的写作,当作自觉的审美创作。所以,很多诗歌直白、浅陋。还没有自觉地运用审美的创作规律来写作,热衷于脑筋急转弯儿式的抖个小激灵式的“创造” 。缺少境界与意味。显得空洞,表面,一般化的排比泛滥。对独特的体验缺少发现,或者发现了也缺少娴熟技艺去精湛地表达。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非下工夫弄清审美的创作与诗意地表达内心的多种多样的方法。这不仅是个学习的问题,更是写作实践与练习的积累,需要数量与质量的飞跃。二是故作高深,主观努力用劲儿太大,片面追求思想,似乎不批判就不深刻,为批判而批判,把诗写得像吵架,好像与谁过不去,或谁与他过不去。诗干巴巴,无视诗歌要有意境的最基本的要求,以为只要批判了就是深刻。生活当然永远不可能完美,但正是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追求完美,才需要去发现。而对思想性的追求,也必定首先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刻,之后才是写作的深刻。深刻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对生活认识的深透。而要认识生活,就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任何人试图脱离生活都不可能写出真正优秀的诗歌。三是对文学而言,诗歌无疑是先锋艺术。几乎所有成功的诗人,其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先锋性,所以追求先锋,是诗人创作的一个天然的下意识选择。但是,不能为先锋而先锋。要弄清真正的先锋与伪先锋的区别。真正的先锋是饱含着生命体验与对心灵的表达为特征的自由实现;伪先锋不是,伪先锋最大的特征是空洞无物,没有温度,没有脉跳,没有心灵的悲伤与喜悦。而要警惕并避免陷入这种伪先锋,就一定要忠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知识的尊重、对探索的敬畏、对真正先锋的学习与吸收。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