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书写战争中的人性光辉&苍产蝉辫;
张翎 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阵痛》等。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6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劳燕》是张翎的最新长篇力作。
在张翎新作《劳燕》在京发布的当天,正好是唐山大地震41周年。得知这一信息后,现场有那么一刻突然安静下来。很多人都不禁回想起张翎之前的作品《余震》,人性在灾难面前所面临的那种无奈,至今还让人触目惊心。而当人们缓过神来将注意力放到张翎《劳燕》这本新书时,发现张翎已将视角转向了战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叙述,树立起一个被战争严重伤害的坚强女人形象。
&濒诲辩耻辞;我其实是想探索灾难把人性逼到角落的时候,它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谤诲辩耻辞;这句话仿佛概括了张翎这部新作品的实质。在天灾与战争面前,人性的美好与丑恶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中毫不保留地展现出来。张翎就像是一个收集者,她冷静地收集着这些被撕裂的人性片段,并用自己的手重新构建起一个更为鲜活的世界,告诉人们灾难背后的希望。
灵感种子早已埋在心里
很多人对于张翎要写战争题材感到惊讶,事实上这颗创作的灵感种子早已埋在她的心里。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张翎在北美的职业是听力康复师,她对这个工作的感受就是&濒诲辩耻辞;先结婚后恋爱&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开始只想靠它来养活自己的写作,后来逐渐感受到这个工作的乐趣。&谤诲辩耻辞;
因为工作的缘故,她接触到了很多退役老兵,她发现这些人的经历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濒诲辩耻辞;是他们给我开了如此大的一扇窗,让我对疼痛、创伤、救赎、治愈这些话题有了全新的思考。&谤诲辩耻辞;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抗日战争中的几个退伍老兵,他们用平和的态度回忆起他们曾经熟知的一个女孩。张翎此时心里突然一震,她想象这个女孩曾经的光彩,也想象着她与那些少年们的情感纠葛,阿燕这个人物就在她心中开始萌生:&濒诲辩耻辞;在构思一场男人战争故事的过程中,我心生出一片绿叶,这就是对于阿燕最初的设想。&谤诲辩耻辞;
同时一个在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抗战图景慢慢地开始铺开:受美国海军中国事务团的委派,来自芝加哥的美国一等军械师伊恩和他的战友们来到江南小村月湖,建立了一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伊恩与已在月湖村生活了十几年的美国牧师比利,还有身怀深仇大恨前来投考训练营的中国学员刘兆虎,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这3个男人与一个因遭日寇强暴而逃离家乡的少女阿燕之间,产生了复杂纠结的情愫。
&濒诲辩耻辞;这场惨烈的战争,从宏观上来说是超越国界的世界性的战争,从微观上来说,它应该是每一个个人的战争。每一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肯定带给他的记忆和创伤是一辈子的。&谤诲辩耻辞;所以张翎愿意从普通人的视角去探讨、找寻那被历史遗忘的片段,深挖战争背后的故事。
&濒诲辩耻辞;劳燕&谤诲辩耻辞;在这本书里对应了两个含义:一个主人公的名字,另外一个是代表情人&濒诲辩耻辞;劳燕分飞&谤诲辩耻辞;。不过张翎觉得这个含义还不仅如此:&濒诲辩耻辞;我想讲比这个更广的分离的意思,战争不仅是让有情人不能在一起,战争也是让人跟故土和家园分离,战争是让人跟你自己的家庭和跟你自己现存社会的关系随时分离。其实我想探讨的是这样的一个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都是一种分离。&谤诲辩耻辞;张翎觉得《劳燕》是一个很合适的名字,里面有悲伤、有怜悯,会让人想到战争不仅是一个既发的事件,它也是既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可能是贯穿一生的。
复原伤害,然后踩在脚下
《劳燕》带领读者直接亲临了战争的残酷性,在小说的开首,一颗炸弹呼啸而至,美丽的茶园留下一个巨大的弹坑。而破坏其实刚刚开始。
战争不仅吞噬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所有人的命运吸附到一个骇人的黑洞中去,曾经拥有的貌似恒久的东西,一瞬间全都化为乌有。小说中,3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战争的腹脏里,就此开始了世事的艰辛。活着或者死去,成了每天面对的现实。这样的恐惧,既碾压着小说里的人物,同样也碾压着读者的感受。
然而,张翎在展示战争的凶残之后,又执意拿人性的温暖照亮一双双失魂落魄的眼睛。首先是阿燕,这个被战争摧毁最为严重的女人,渐渐在严酷中站立起来,她习医治病,一人照顾孩子。张翎在这些感人的抗争中,给这个战争的废墟点了火把,给读者心里照了亮。这也许就是张翎直面战争的勇敢所在,她最终是要将这一切的伤害,通过人的复原,将它踩在脚下。
同时张翎在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也倾注了不少的感情,如在这3个人感情关系处理上,起笔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很快她就把这种情感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宽阔、恒久的层次,那就是来自生命的更为深厚的爱与陪伴。这样情感的处理方式,使得战争中的爱情更为真实可信,也让整个作品的格局更加深远,更为当下的文学创作贡献了性格极为鲜明的女性形象。
阿燕面对苦难面对背叛,最后的还击是&濒诲辩耻辞;以德报怨&谤诲辩耻辞;,以&濒诲辩耻辞;爱&谤诲辩耻辞;的力量让所有的苦难都长出新生的花瓣。这个形象温柔又有力量,宽容又有原则,坚韧却又丰沛,宽恕但不遗忘,独立却又承担。&濒诲辩耻辞;我想借阿燕这样一个角色,展现在苦难的涅槃和命运的蹂躏下,我们民族的女性所展现出来的强韧的生命毅力和令人动容的情感动因。&谤诲辩耻辞;而正是通过3个男性不同的视角对阿燕这个角色进行还原,这一女性的人性光辉达到了最大的传达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