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
《北京作家》2018年第4期-总第38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3期-总第37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2期-总第36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1期-总第35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4期-总第34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3期-总第33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2期-总第32 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1期-总第31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4期-总第30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3期-总第29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2期-总第28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1期-总第27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4期-总第26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3期-总第25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2期-总第24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1期-总第23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4期-总第22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3期-总第21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2期-总第20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1期-总第19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4期-总第18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3期-总第17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2期-总第16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1期-总第15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4期-总第14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3期-总第13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2期-总第12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1期-总第11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4期-总第10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3期-总第9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2期-总第8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1期-总第7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4期-总第6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5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2期-总第4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1期-总第3期
《北京作家》2009年试刊第二期
《北京作家》2009年试刊第一期
“叁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
作家:白烨
如何认识近年来文学的演变与当下文 坛的现状,人们的看法沸沸扬扬,不一而 足。在我看来,现在文坛的主要问题,已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问题,或 “文艺批评”问题,而是文艺创作的环境氛 围发生了巨大演变,文艺领域本身出现了 新异的变动,现在的文坛与过去的文坛已 经完全不同了。当前的文艺与文坛的状况,可以说活跃与繁杂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这样的一个现状,是与从社会到经济到文化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娱乐化”等大的背景、大的环境密切相连的。应该 说,这种新的现实,不仅超出了原有的预 想,而且大大超出了我们已有的经验,是一 种全新的文学存在。因此,全面而客观地认 识变化了的并且还在变化中的现状,是置身 于其中的文学的从业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文 学、文化领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当务之 急。因为只有切实认清了现状,才能真正谈 得上更好地把握现状。
一,文坛现状的“叁分天下”
与以前的文学时期相比,进入新世纪之 后的文学,因为社会生活的疾速发展和文化 环境的剧烈变异,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 战,日益由外部深入到内部,这使得文坛不 可能不相应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既是潜 移默化的,又是及其巨大的。
我们过去的文坛,大致上是以专业作 家为主体队伍,文学期刊为主要阵地、作 协、文联为基本体制的一个总体格局。这 样的一个当代文学的传统结构模式在进入 新时期的80 年代之后,就在种种革新与冲 击之下,发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异。如 政治意识形态让位于文学本体理念,民间 写作大量涌现,等等。而90 年代以来的以 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 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文 学赖以存身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 手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对 应着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的变 化,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联袂而来, 并形成了一种基本定势。可以说在被动应 变和主动求变的两种动因之下,文坛开始 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比如,几十年来基本 上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已逐 渐分泌和分离出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 化文学(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 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
传统型文学或主流文坛,在过去,基本 上就等于整个的文坛。由作协、文联系统举 办的各类文学期刊,是文学作者学习写作和 发表成果的基本阵地,也是文学读者阅读作 品和了望文坛的唯一窗口。一个作者要从事 文学、进入文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和 演练自己,这是唯一的必经之路。现在则不 然,一些作者可经由出版运作直接出书,一 些作者可在文学网站自由发表作品;文学的 进路与出路都较过去更多了。但文学期刊仍 然以严肃文学的坚守,高质量作家作品的推 出,成为整体文坛的重要构成和中心所在。 这可由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由各级作家协会 和有分量的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联系着 长期从事创作的各类文学作者,尤其是一大 批造诣较高、影响较大的专业作家,这使它 集聚了当下文坛最为重要的创作力量;二是 文学期刊因为作者素质高,办刊专门化,所 发表的各类作品都代表了同个时期的重要成 果和最高水准;三是文学期刊本身也在不断 更变,过去相对圈子化的现象开始有所打 破,一些过去忽略了的领域如长篇小说、散 文随笔、青少年文学等,都有专门的文学期 刊开始涉猎,这使得文学期刊在代表性与影 响力上都有新的提升。所以文学期刊这一 块,虽然在整体上的影响不如过去,甚至经 常面临生存困境,但它仍然是当下文学的主 体构成部分。
市场化文学是在文学图书的大众化出版 与商业性营销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文 学出版在新时期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 在长期以来都只是文学期刊的延续与补充。 在以前,一个作者如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是很难出书的。只有那些在文学期 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并造成一定的影响之后 的重要作家,才有可能结集出书。而长篇小 说作品,也往往是先在文学期刊上连载之 后,再行出书。但进入90 年代之后,情况 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出版行业的逐渐 市场化,尤其是民间力量介入出版后进而强 化了市场运作与媒体炒作,文学出版开始由 过去的以作者为主转而走向以读者为主,一 些文学名家的力作经由“炒作”,大幅度地 提高了印数,一些无名作者的作品也可经由 精心包装,走进图书市场甚至成为畅销作 品,文学出版由此进入了市场化的新阶段, 而且逐步形成了以长篇作品和大众读物为特 色的文学图书阵地。因为门槛较底和“炒 作”介入,文学图书的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 与质量不成正比,质量上又参差不齐的诸多 问题。
新媒体文学从现在看,主要是网络文 学,但从发展看,手机文学也在蓄势待发, 极有可能借助其新的功能的开发获得长足 发展。网络文学与博客写作是近年随着互 联网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个领域。 借助于网络平台,一些文学爱好者和写作 者,或建立自己的写作基地、文学网站, 或参与一些门户网站的写作竞赛,先经由 网络媒介造成一定的影响,尔后又转而出 书,或跻身于主流文学创作行列,或成为 流行文学和时尚写作的新贵。网络写作的 长处于短处,都在于它的写作的“自我”, 发表的“自由”;这既可能使那些别有才情 的作者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也可能会使 那些重“名”不重“文”的,“自鸣”不 “自知”的写手得以寄身甚至成名。自从博 客写作这种新的形式出现之后,以种种非 文学的、非常规的手段吸引受众,博取眼 球的倾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网络 文学总体来看还在成长与发展之中,并且 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因为网民数量的 急剧增长和年轻网民的普遍介入,其影响 却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广。
当下文坛这种正在一分为三的情形,带 有相当的必然性。这样一个走向的动因,无 疑是综合性的,并非单靠文学本身所能促动 和形成。我们需要做的,或者我们应该关心 的,不是这样一个格局该不该有和好与不好 的问题,而是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已经存在的 现实,在走近它和认识它的过程中,就其如 何良性生长和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实事求是的 预见和力所能及的努力。
二,批评自身的“叁分”趋向
置身于多变又缭乱的环境,经受着潮起潮落的冲击,文学批评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也使自己发生某些微妙的异动与显见的新变。
概要地考察批评的变化与现状,可以说 当下的文学批评显然是在不断分泌和逐步 分化,甚至也有“一分为三”的趋势,这 就是以传统形态的批评家为主体的专业批 评,以媒体业者及媒体文章为主角的媒体 批评,以网络作者尤其是博客文章为主干 的网络批评。这样三种类型的批评的共存 与共竞,构成了当今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基 本态势,并以各自的方式与特色支撑着新 局和影响着受众。
传统形态的文学批评,大致由两类批评 家主要构成。一类是就职于高等院校、科 研机构的当代文学教研工作者,他们或者 有着较好的文艺理论根基,或者有着深厚 的现代文学功底,他们的文学批评更多地体现出文学研究的特质,在话题的选取与 论题的阐述上,也相对地以沉稳扎实见长。 研讨当代文学中一些相对稳定的现象与一 些比较重大的问题,是他们的强项之所在。 另一类是供职于作协、文联系统和一些文 化部门的文学批评从业者,他们因为较多 地阅读作品和长期跟踪文学现状,对于文 学发展中的动向与走向,文学创作中的新 人与新作等,更有兴趣也更为敏感,常常 在及时性的论评与“现场感”的解说中, 表现出审美的敏动与批评的灵动。这样的 两种批评群体与批评类型的相互联结与彼 此呼应,构成了当下传统形态文学批评的 基本阵势,一些专业的文艺报刊,一些专 题的作品研讨,是这种文学批评的两个基 本阵地与主要活动方式。
媒体批评,是伴随着近年来媒体的强势 崛起和持续发展逐步凸显出来的。它的基本 队伍构成,主要是有关报刊、网站与电台、 电视台中专事文学、文化新闻及文艺副刊、 读书栏目的记者与编辑,以及背后依托的各 类媒体平台。如许媒体也可作多种角度的细 分,如就其主办身份与主要面向而言,有专 业类的,有行业类的,有党政系统的,有大 众市民的;就其发表与传播的形式而言,有 纸质的,有网络的,有视频的,有音频的。 当这些不尽相同的媒体,涉及到文学与文化 领域的现象的采访与报道之后,便会显现出 媒体行当所特有或所通行的一些基本取向, 那就是从找“焦点”、造“热点”的职业需要 出发,把现象话题化,把事情事件化,更有 甚者的是,可能还会在引申之后趋向戏剧化, 引向娱乐化。无论是一部作品的问世,还是 一种倾向的发生,媒体是否关注和怎样关注, 都显得十分重要。同一场座谈研讨,同一部作家作品,都会出现角度不一、侧重不同的 报道与评说,这都与不同的媒体人和不同的 媒体平台密切相关。有时候,作家写了什么, 评论家说了什么,人们也只有通过媒体的绍 介才能够略知一二。而通常经由媒体报道出 来的,也是经过了一定的择选,经过了媒体 人的浸润。因为媒体是舆论的工具,信息的 管道,所以媒体批评对于社会受众的影响广 泛,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成为传统形态文 学批评的重要又必要的补充。
网络批评原来并不怎么彰显,原因在于 这类批评的文章与言论并不多见,即便有一 些近似于批评的文章,也往往被那些作品性 的写作与炒作所遮蔽。但近年以来,这种状 况由于网络传媒的趋于成熟和博客写作的愈 演愈烈,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变,网络批评 逐渐显露端倪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基本表 现形态,主要为门户网站、文学网站中的批 评性文章和博客写作中的批评性言论。这些 文章与言论的作者,包括了各色人等,其中 还不乏专业人士,但因为网络写作的自由与 率性,以及某些时候的隐身与匿名,这些文 章与言论,普遍以犀利、尖刻和酷评见长, 并带有相当的草根性与民间化倾向。因为博 客写作的普遍性、互动性与链接性,使得网 络批评活力四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 批评一种现象,评说一部作品,谈论一个人 物,抑或是自我声明,自我辩诬,自我澄 清,网络文章与言论都会在网际迅即传播, 广为流传,并为纸质传媒所迅即转载和广为 扩散,为更多的人们所知晓。从目前的情形 看,网络批评的内容还比较纷纭与庞杂,带 有极其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和随意性特点,其 普遍涉及的内容与总体上的倾向,与其说是 一种文学批评,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批评、社 评 论 ﹃三分天下﹄ 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 152 《北京作家》试刊第2期 会批评。但刚刚生成和正在成型,却表现出 极强的生长力、影响力与辐射力,个中包含 的能量、潜质与前景,却是完全不可小觑。
文学批评的这种分泌与分化,已是一 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在看到这种变化了 的现实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 些不同的批评在其内在分量上并非半斤八 两,不分轩轾。传统形态的文学批评在当 下的文学、文化活动中,仍扮演着举足轻 重的角色,这不仅在于它在介入创作、解 读作品中显得更为内在和深入,还在于它 以专业的性质和美学的品质在总体文学批 评与文学活动中,无可替代地在起着主导 性与引领性的作用。
客观地看待当下的文学批评,应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既有批评本身进取不够的原因,更有背后的文化环境发生异动以及对象本身陡然增多的原因,总之是各种内外因素总合构成的。因此,谈及文学批评问题时,我们需要讲两句话,那就是文学批评既需要改进和调整,也需要理解与支持。
文学批评现状存在的问题,为文坛内外 所广泛关注,2008 年更成为了一个热点话 题。问题确实存在,也迫切需要改进,比 如,面对俗化的文化环境和缭乱的文学现 状,批评家需要增大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 使命感,并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审美高端的 感知,观察现状,洞悉走势,仗义执言,激 浊扬清。要超出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一般关 注,由微观性现象捕捉宏观性走向,由代表 性现象发见倾向性问题;该倡扬的要敢于倡 扬,该批评的则勇于批评,对于一些疑似有 问题的倾向和影响甚大的热点现象,要善于 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要 通过这种批评家自身的心态与姿态的切实调 整,强化批评的厚度与力度,逐步改变目前 这种文学批评宣传多于研究,表扬多于批 评,微观胜于宏观的不如人意的现状。比 如,为着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批评家 在观念上、方法和语言上,要及时地吐故纳 新,不断地与时俱进。比如有的批评家的思 想与情绪还停留在80 年代,没有完全走出 “新时期”的情结,这使得他们在看取现状 和表述问题时,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明显地 与当下现实相错位或相脱节。还有活跃于当 下文坛的多数批评家,在知识结构与理论准 备等方面几十年“一贯制”,少有新的吸纳 和大的变化,因此在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 的文学现象时,要么是文不对题,要么就失 语、缺席,显得力不从心和束手无策。
但文学批评中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复 杂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综合性 的手段。要看到现在的批评所面对的对象, 不仅增多了,变大了,而且也新异了,复杂 了。过去的文学批评,基本上面对的是一个 相对单一的传统文学与文坛,而现在的批评 在传统文学或主流文学之外,还要面对市场 化的文学,网络文学或新媒体文学。如果要 如实描述现在的批评与现状的关系,可以说 是缩小了的批评,在面对一个放大了的文 坛;相对传统的批评,在面对一个活跃不羁 的文坛。这种事实上的不对等和不平衡,正 是批评的难处与挑战之所在。
因而,批评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的理解与多方面的扶持。
叁,诸多问题与严重挑战
文学在其发展变化之中,产生新的矛盾,出现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足为怪。需要的是,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以求得新的平衡 和新的进取。但目前文坛存在的问题,似乎 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发见与重视,且有愈 演愈烈之趋势。这些问题从宏观方面来看,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新兴文学板块关注不够,市场化文学与新媒体文学都缺少应有的研究与批评。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因为 出版的日益市场化,文化的趋于娱乐化,在 文学出版中,根据大众阅读的需要,有针对 性的策划和运作相应的图书,越来越成为出 版行业的流行趋势与通行规则。这使文学出 版开始由过去的以职业作家尤其是少数名家 为重心的旧的定势,转向以一般读者甚至是 大众读者为重心的新的定势。在这种趋势之 下,除当代文学的少数名家继续成为图书市 场的稳定主角之外,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青春 文学,流行于网络的类型文学等,都纷纷地 粉墨登场,成为图书市场上新的宠儿。这样 两大类文学作品,依托网络与传媒的传播, 依靠年轻读者的追捧,在文学图书销售中遥 遥领先,在实际的文学阅读中影响甚大。如 以《杜拉拉求职记》为代表的职场写作,以 《驻京办主任》为代表的时政文学,以《鬼 吹灯》为代表的悬疑小说,在几年前出版之 后,一直稳居近年来图书销售的前列,印数 累计都在百万册以上。为了形成品牌,利用 资源,这些作品的作者与有关的出版社联起 手来,继续打造续集,而这些续作也从之一 写到了之四,而且推出之后,照样畅销,持 续不衰。
与这种新兴文学板块迅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有关文学批评的严重缺席。可以说,几年来,对于这样一些行销于市场的图书,无论是单个作者与单部作品,抑或 是一种倾向,一个类别,都没有什么评论 性的文章加以分析和论说。这种缺席,有 两个显见的原因,一是主流的文学批评家 不了解又不屑于去介入,以为这些作品少 有文学性,不值得去认真关注。而那些喜 欢这些作品的人们,又没有能力站在更高 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但畅销不衰和读者 甚众,一定有其原因,这种原因也许包含 了文化性的因素,还包含了社会性的因素; 也许包含了积极性的因素,又包含了消极 性的因素,恰恰需要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 作出有见解力与说服力的分析与评论,从 而对这类作品的写作、出版与阅读的各个 环节,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二,价值标准多元而混乱,没有形成 一定的共识,不同的观念之间也缺乏沟通与 宽容。
近些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开 放,旧的观念不断更变,新的观念不断产 生,各种观念都有存在的可能与生存的空 间,整体上真正走向了多样与多元。但同时 产生的严峻问题是,谁人都可声扬自己的观 点,坚持自己的观念,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 理,对不同的观念或者不以为然,或者不屑 一顾,不同的观念相互抵牾,甚至在不同的 区域与板块流行不同的观念。这使得那些有 关文学的基本的,整体的和长远的观点与观 念,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冷落、遮蔽与淡 化,使文坛不同群体、不同板块之间,出现 相互不通气、不服气,也相互不理解、不理 会的现象。
市场与媒体在相互借力中的勃兴与盛 行,并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活动、单纯的媒介 活动,它们还携带和负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 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比如,市场交换 原则所连带着的实利、实惠的价值取向,市 场化出版所体现的只追求读者众多,而不太 顾及内容的功利化原则,媒体(包括纸面、 影视与网络)所极力倡导的“娱乐至上”, 所尽力推行的“吸引眼球”策略,看起来是 为了争取和服务更多的受众,其实背后是把 受众换算成点击量、销售量,乃至订阅数、 印刷数,最终还是落实在最大经济利益的获 得上。这里边应该有的一些必要的过度与尺 度,在一些急功近利者那里,完全失却了。 这样一些文化人、媒体人,实质上成为了文 化与媒体外衣包装的生意人。
这种行为与观念的盛行,对当下文坛造 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不只是表面上的,更 有深层次性的。在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与理念的冲击与影响之下,那些本该确定不 疑的属于规律性与基本性的观点与观念,现 在反倒不那么明朗,不那么响亮,甚至让人 们不无疑惑了。比如,在文学创作上,作者 要不要葆有“责任感”;在看待文学的功用 上,要不要坚持“寓教于乐”;在文学的商 业运作中,要不要强调“社会效益”;在文 学阅读上,要不要提倡“怡情益智”,等等。 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看法不一,各行其 是,彼此又缺少理解与通融,使得目前在文 学活动中缺少一种必要的主导,也使当下的 文坛缺少一种应有的和谐。
第叁,文学阅读需要引领,对于不同的阅读需求要作具体分析,不要一味强调“适应”与“满足”。
文学阅读的背后,是众多的读者。读者 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需求也五花八门, 不一而足。就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不同文 化层次的读者来说,阅读的需求就很不相同, 阅读的趣味也大相迳庭。一般来说,年轻的 读者更喜欢在阅读中寻求宣泄与娱乐,文化 层次不高的读者,则更愿意在阅读中寻找热 闹与消遣。白领读者,愿意在职场小说的欣 赏中反观自我,女性读者,更愿意在爱情小 说的品味中寄寓梦想。这些种种需求,或专 于快感,或偏于实用,不能说不合理,不适 当,但其中显然也存在着高下之分,雅俗之 别,而越是囊括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大众化的 取向,就越偏于“尚俗”,乃至“低俗”,这 也显而易见和无庸讳言。
因此,对于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需求, 既要作具体的分析,也要有自己的定向,如 果只是不加分析地去“适应”和“满足”,只 能向低俗的方向一路下滑。这样的结果,必 然会使图书市场低俗的作品大行其道,并统 领市场,而在总体上影响文学创作的质量和 整体文学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面向读者和 服务读者的时候,不同的环节都要有一个包 含了低端更包含了高端的整体读者的概念, 甚至要选取一种就高不就低、就雅不就俗的 人文立场与基本尺度,至少用一种中性的姿 态,在适应读者中引领读者,提高读者,使 文学、文化产物既在经济建设中释放一定的 能量,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从多种意义上都可以看出,当下文坛的 问题,不只是创作的问题,批评的问题,或 生产的问题,传播的问题。它虽然主要表现 为文学的问题,它在根本上却是一个文化的 问题,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时代的问 题。这样去看待和理解问题,我们才有可能 认识和把握文坛丰繁而复杂的现状,进而促 动的文学的和谐与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