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
《北京作家》2018年第4期-总第38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3期-总第37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2期-总第36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1期-总第35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4期-总第34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3期-总第33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2期-总第32 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1期-总第31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4期-总第30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3期-总第29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2期-总第28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1期-总第27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4期-总第26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3期-总第25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2期-总第24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1期-总第23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4期-总第22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3期-总第21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2期-总第20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1期-总第19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4期-总第18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3期-总第17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2期-总第16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1期-总第15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4期-总第14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3期-总第13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2期-总第12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1期-总第11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4期-总第10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3期-总第9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2期-总第8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1期-总第7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4期-总第6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5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2期-总第4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1期-总第3期
《北京作家》2009年试刊第二期
《北京作家》2009年试刊第一期
怀柔记
作家:关圣力
曾听过一个对于寒号鸟的故事,那时我很小,并不知道什么是寒号鸟,也不知道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只记得是玛嬷(满族人对奶奶的称呼)哄我睡觉时,轻轻地拍着我,给我讲的这种鸟的故事。玛嬷说,寒号鸟生活在高山峻岭间,它长相怪异,像老鼠,大圆眼睛,长耳朵,善于攀缘,还能够滑翔着飞行。这种怪异的小东西,张开四肢,后背便形成一个很大的四方型翅膀(肉膜),还有毛茸茸的大尾巴。夏天的时候,它会长出丰盛的羽毛,到了冬天羽毛便掉得光光的。寒号鸟每到夜间,会不停地鸣叫,夏天时,它的叫声音谐“凤凰不如我”,冬天时的叫声则很像“得过且过”。玛嬷还说,它的粪便是珍贵的中药材,很值钱。寒号鸟知道自己的粪便珍贵,便养成了“千里打食,一处拉屎”的习惯。寒号鸟的窝,建筑在很高很陡峭的悬崖上,为的是不让人把它们的粪便拿走。那时,我便对这种小东西充满了好奇,总想有一天,能亲眼目睹它神秘的怪模样。长大了,为了满足好奇心,我特意查阅了有关寒号鸟的书籍,知道了寒号鸟的正确名称叫复齿鼯鼠。据本草记载:其粪便名五灵脂,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五灵脂性味甘温,无毒,入肝经,具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更是妇科要药,非常珍贵。在民间,人们往往俗称它寒号虫。后来还看过一本对于寒号鸟的儿童画册,里面有首讽刺寒号鸟的儿歌: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儿歌把寒号鸟譬喻为懒惰的鸟,说它总想着为自己垒个窝,却永远不动手,直到冬天来临,它仍然在唱着自己的歌。我猜这一定是作者没见过寒号鸟窝,而望名生义,或者听过寒号鸟“得过且过”的叫唤声,误以为这种鸟根本没有固定的鸟巢,所以才创作了这首与事实相拗的儿歌。
参加工作后,刚好有两位家住怀柔的师傅,一位姓张,家在庙城,一位姓李,住崎峰茶村。工间闲聊时,他们讲述了自己家乡的大山里有种寒号虫,很多很多,有村民在农闲时,去掏寒号虫窝里的粪便,卖给中药铺,或到供销社换盐换鸡蛋,贴补家用。为了掏到更多寒号鸟的粪便,有人会不顾危险,爬到高高的山顶,再用绳子拴在腰间,下到悬崖去掏寒号虫的窝。结果,有掏药人,被寒号鸟咬断绳索,从陡峭的大山上摔下去,丢了性命。可不管怎么说,在上个世纪我们的生活极端贫困时,寒号鸟的粪便,毕竟能给贫苦的农民带来换钱的机会,也使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冒险有时候是无奈的。富饶的自然界,总是厚待人类。
由于那时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记忆里的怀柔县(现已经更名为怀柔区),离北京城很远,总以为怀柔的那些大山,很高很神秘,荒芜得充满恐怖。
第一次去怀柔,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对师傅说,我想爬山去看看寒号虫的窝。两位师傅说,好啊,来吧,在家里住几天,咱们一起去爬山。当年从北京城区去怀柔,想当天再返回来,是绝对办不到的。
那年春节放假,我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坐慢车去怀柔,火车到庙城站,大约开了近5个小时。太阳已歪到了西山顶,第一天我住在了庙城的张万和师傅家。师娘给我包了饺子,还煮了用手捏成的元宵。饺子缺油少盐,却很好吃。元宵也不像我们现在吃的元宵雪白绵润,从锅里捞出来时,那元宵呈深紫色,外表很光滑。那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十分困难,粮食按人按定量配给,此外就再没什么可以吃的,全国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工农商学兵,都处在饥饿缺食状态,所以吃这种怪异的元宵时,我觉得味道还是蛮香甜的。
第二天早晨,张师傅带我去看怀柔水库。站在大坝上,我看到被大山环抱着的怀柔水库,在寒冷的气温下,已经被冰封冻住了。整个水库,像面大镜子一样静静地摆放在群山之间,真是美丽极了。在很远的地方,水库的冰面上,有一条长达上千米的白色冰裂。我从没见过这样的自然景象,因冻胀而翻离冰面的碎冰,都是翻向一个侧面的,非常壮观。我问师傅,这是为什么。他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大约也不知道究竟,只是说,冰裂的时候,没有人看到过,它总是在夜里崩裂,声音很大,轰轰隆隆地非常吓人。他说,传说水库里面有条大鱼。怀柔的冬天特冷,水库的水早早便封冻成冰。时候久了,里面的大鱼在水库里感觉憋闷,就用后背把冰拱翻了。
离开水库,我和张师傅在路边等候去往崎峰茶村方向的车。但我们没等到公共客车,师傅便拦了辆装有柴火的手扶拖拉机。我和师傅坐在拖拉机后面的车斗里,天气很冷,我没戴帽子,只穿了件短款式大衣。我把大衣的栽绒领子立起来,仍然挡不住寒冷的空气,风像鞭子一样抽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山道很窄,也不平整,到处坑坑洼洼,车轮滚动,大风扬尘,一路上真是又脏又辛苦。还可见到从山体滑落的碎石,堆积在路边,甚至占去多半个路面。手扶拖拉机左躲右闪小心翼翼地走着。虽然拖拉机开得慢吞吞,仍然十分颠簸,坐在柴火垛上,我感觉浑身的骨头都快给颠酥了,抓住车帮的手,也被冻得麻木。到崎峰茶村时,天已经黄昏。
留在记忆里的怀柔崎峰茶,贫穷,荒凉,遥远。尤其李师傅穿的那双布鞋,永存在我的记忆中。那双鞋宽厚笨重,真正轮胎底。底子足有半寸多厚,是直接从汽车轮胎上划下来的。李金库师傅说,这样的鞋,经磨也防滑,走山路好用,非穿着它,上山拾柴火才塌实。
我站在崎峰茶沟底,举着一个小望远镜向山顶望去,山是光秃秃荒芜的山,视野中是黄褐色裸露的山体,稀疏的荆条棵子,散乱地长在山坡上,干瘦的枝条,在啸叫着的山风掠劫下颤抖,似乎看不到一点活着的希望。李师傅指着山顶最陡峭处让我看。在那刀削般的陡峭悬崖上,我看到许多小孔洞和裂缝,不时有鸟飞进飞出。师傅说,那些小洞穴,就是寒号虫的窝。我仰着头凝神细看,那些小洞口处,黑糊糊的粘腻着什么东西。看那些密密麻麻排列在山壁上的小洞穴,心中不免感叹,采药人要想接近寒号虫的窝,掏出它们的粪便,是多么不容易啊。生活,嘿嘿,生活对于那个年代中的我们,真的不能叫做生活。所有的人,仅仅是活着吧。这么想着,我便在心里发誓,绝不再到怀柔来。
可我还是来了。2006年,我曾两次到长哨营满族乡七道梁正白旗新村,在农家小院里住了几天,亲身感受了怀柔农村发生的非常大的变化。2010年8月,又随北京作家协会,到怀柔区采风。
这次到怀柔,感受很深,并为新世纪的新怀柔,写下了这篇散文:怀柔记。
我们从北京北二环路边的解放军歌剧院处出发,沿京承高速路往北,一路畅通,大客车只开了1个多小时,就到了怀柔城区。经济发展,路也顺畅了,人们出差,旅游,再也没有舟车劳顿之累。怀柔,在今天,再也不是遥远的地方。
车进怀柔时,我从车窗望出去,路边满是绿色,生机勃勃。再远处可见城区的居民小区,掩映在团团绿树间。今日怀柔,真的很美。这次看到的怀柔,绝不是我记忆里那个荒凉得使人心碎的地方了。先到琉璃庙镇的自然生态风景胜地白河湾,再到古村杨树下,美妙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路上,我坐在车里,从记忆中,试图寻找当年怀柔留在心中的印记。然而,没有,真的没有。车行几十公里,怀柔的村村镇镇,处处清新。路边的群山,有云雾缭绕,绿色朦胧中鸟叫虫鸣,毛茸茸闹哄哄地充满了自然的活力。长满绿色植物的山体,骄傲地隆起着,向上,向前,蜿蜒成层层叠翠的绿色屏障,向远方,一直地伸向远方。车沿山间公路盘旋前进,偶尔可见大山上向外探出坚硬狰狞的怪石。这些悬在半空的巨石,仿佛在述说燕山山脉远古的崛起。此时此刻,臆想中,似能听到大地变迁时轰隆轰隆的闷响。其实,大山里很静,只有汽车奔驰时搅动得空气旋转。车贴山边掠过时,仰头细看,会见切削大山时留下的痕迹,巨大光滑的岩石面,昂首挺胸,层层重叠,棱角分明,苍凉中显现着沉稳与坚毅,仿佛在诉说今日怀柔的粗犷与娇媚。想想,当年的山,也是这山,却荒芜得几乎寸草不生。民之疾苦,可想而知,现在想想都让人心酸。
徜徉在白河湾旅游胜地,有种让我们重回自然的感觉。燕山脚下,白河湾扭曲得柔弱,沿河两岸,忽而狭窄,忽而宽阔,处处野草丛生,团团郁郁葱葱,不知名的山野小花,星星点点散缀其间,缠绕装点着白河。白河水丰厚清澈,静静地流淌,偶而可见几簇水草漂浮其上,微微晃荡,凝神细观,水面上蹦跳着寸余大小的蜉蝣,一蹿一蹿地移动,半空中水草上,许多小蜻蜓点水起落,蝴蝶翻飞笑闹,远处还有成群结队的鸭子,悠闲地戏水觅食,真是有趣极了。一切自然的本相,让久居城市的我们,体味到白河的清醇与魅力,身处山水之间,心灵都被这静悄悄的自然陶醉了呢,便猛地想起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恍惚间,犹如再见五柳先生的桃花源。
沿河边一条碎卵石铺的小路行走,野草齐膝,脚下不时踩进被水洇湿的草丛,低头看看,脚下犹如滩滩点点的湿地,躲闪着,蹦跳着,享受着回归自然的情趣。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从白河上行,有前安岭、双文铺、狼虎哨等自然村庄。这里已经没有一丝一毫我记忆里怀柔山村曾经的模样。那时的民宅低矮破旧,无处不灰暗颓败,而今的民宅,被统一规划,建造得高大漂亮。山村的建设,充分显示了怀柔人的勤劳与淳朴。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怀柔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如诗如画。
走进八宝堂仿古村,你不得不为它清新古朴的建筑赞叹。这里的民宅装饰各具特色,家家院落宽敞干净,洋溢着纯真厚道的民风。京郊旅游,居住在这样的农家小院里,幽静而随意,出门就是大山,就是原野,如返璞归真般地享受,一定惬意极了。还有白河北,青石岭等小村,虽然是走马观花,可大山里小村庄那种淳朴温厚的民俗积淀,仍然让心痴迷,以至留连忘返。
去杨树下村时,车往返两次路过崎峰茶。我隔着车窗玻璃向外看,寻找我记忆里的崎峰茶,寻找那狰狞荒凉的大山,寻找那些建筑在高山峭壁上的寒号鸟窝。然而,我什么也没看到。视野里,山已经满被浓密的绿色植物包裹,眼下是片片庄稼地,肥硕的植株挨挨挤挤,高的是玉米,矮的是蔬菜,再远处便是连成片的果树,有核桃树,有红果树,有山杏树,漫山遍野的是栗子树。北京怀柔的板栗,子实圆润饱满,味道甘甜馥郁,是名噪中外的美食。怀柔板栗个头虽小,却营养丰厚,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据医书记载,板栗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钙、磷、锌等矿物质,在民间有“干果之王”的美称。丰硕的农作物,富裕了今日的怀柔人。我想,大约再不会有人肯冒生命危险,去高山之颠掏寒号鸟的粪便换钱活命了吧。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车到杨树下村时,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雨丝,把天地连缀成一体。雨中的山村,如洗后般清净澄彻,看着远山上的绿色中漂浮着蒙蒙白雾,听着刷拉刷拉响成一片的细雨声,闻着清甜弥漫的空气,便感觉这个被夹裹在大山间的小村,真的是氤氲天成。
下车漫步,觉得杨树下村,确实是个适合生存的地方。站在村边小广场,放眼望去,两道山岭腾空横卧在小村两侧,大山弯曲处恰好形成了一个小盆地,一条小河弯曲着穿村而过,这里,竟如传说中的聚宝盆似的。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这里原本是荒山野岭,渺无人烟。据传说,19世纪初,有山东青州人士霍姓、靳姓两家人,不忍地方官员欺民霸道,辗转迁徙而来此山中,见此地远离官府闹市,阔卧崇山峻岭之间,地也肥,水缠绕,群山仿佛道道天然屏障,觉得是天赐生存宝地,两家人便止步于杨树下。可千里跋涉,旅途劳顿,从家乡出来时,轻骑简装,并未携带五谷种子等物,便派人到周边有村落的地方求助。怀柔乡民,从来古道热肠,善良为本,见来人并非贪佞的坏人,便慷慨资助,把自己家的谷种慷慨赠予了他们。求得物种后,霍、靳两姓的差人,兴高采烈地爬山涉水返回杨树下。可天有不测风云,或许是他们的磨难还没过去,在他们歇脚时,装有种子的口袋突然无故倾倒。所有的谷种全部撒进巨石裂缝中。这时,夕阳西斜,天地转暗,俩人趴在石缝处想把谷种掏出,可手根本伸不进去。他们急得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大呼天欲绝霍、靳两家人。
忽然,一阵山风骤起,呼啸不断,此情此景好不凄凉。无可奈何,俩人准备重新返回那些善良的人家,再去寻求帮助。这时,奇迹发生了。他们刚刚站起身,随着山风的呼啸声,一群山雀儿飞来。雀儿们个个争先恐后,飞进岩石裂缝,衔出了全部谷种,放到两姓差人的口袋里。于是,霍、靳两家差人,欣喜万分,立刻返回杨树下,说及此事顿觉天助,两家人便安身在杨树下,繁衍生息,兴旺至今。
有人说,这故事就是个民间传说,可这故事却朴实美妙,昭示了这一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善良、勤劳,向往着安定、富足的生活。在杨树下这个古旧的村落里,就是从有了这个美妙的传说后,衍生了感恩天地,拜谢山雀儿的民俗——敛巧饭(又叫敛雀饭)。
如今,这一充满感恩与喜庆的民俗,已演化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民俗文化。
大约两百多年前,杨树下村的先人们,为了感谢山雀儿的帮助之恩,开始收敛粮食,谢山雀儿。每逢过年,每家人都要派出自家女孩儿,去各家各户收敛粮食,然后在村中一宽敞的地方,泼洒粮食在山坡空地上,呼唤山雀儿来吃,以表感恩之情。年复一年,在杨树下村,便形成
了过年敛雀儿饭这一民俗。每到谢山雀儿的时辰,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出来参加这一活动,他们要支起柴灶,由参加敛收粮食的女孩子们烧煮大锅饭菜,全村民众一起吃顿年饭。其时,天空,群群飞鸟盘旋而至,争先恐后飞到人们身边啄食;地上,人们麇集蜂萃,无论男女老少,拱手祝福,互道吉祥,全村人喜气洋洋。做敛巧饭的姑娘们,还要在大锅饭菜中,放入顶针、铜钱等物,谁能吃到这些东西,便预示着此女孩来年好运,心灵手巧。
如此,敛雀儿饭谢山雀的民俗,又进一步演绎为更加人性化的、天人合一的民间活动“敛巧饭”了。
两百多年来,无论战乱灾荒,还是改朝换代,杨树下村“敛巧饭”的民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至今而不衰。这种自发于民间,朴素的民俗,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多么重要。
此行怀柔,那里的青山绿水,更新了我心中的记忆,想到春节时,再来怀柔,亲身参加敛巧饭活动,与乡亲们在冰天雪地中吃顿年饭,为了怀柔的兴旺富足发展,为了乡亲们的丰收健康平安,道一声吉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仅以此文记怀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