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交流

张承志:《心灵史》串联了我的一生  

摆关闭本页闭
作者: 来源:文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12

    据史料分析,中国的弓箭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传统的弓箭不仅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也是古人举行射礼的工具,是中国传统的六艺之一。也是武举考试中重要的内容和考量品德操守的标准。到了晚清,随着近代火器的引进,弓箭渐渐失去了射远武器的主导地位,但在民间,特别是习武之人中仍有着至高至尊的地位。现而今,在北京还有个“聚元号”,应该是唯一一家还在传承手工制作弓箭的店铺了。北京“聚元号”弓箭创建于1720年,是皇家御用兵工场。杨福喜师傅就是这“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

    今年已经48岁的杨福喜由于生在弓箭世家,所以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木工技术,这也为后来学习弓箭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杨师傅并不是自小开始学习弓箭制作技艺的,而是到了不惑之后,才开始继承这门手艺的。看似外形结构简单的弓箭制作工序却有制胎、插销子、铺牛角、铺牛筋、上板凳五大道,细分则有200道。其中就反复上鳔这道工序,来来回回就得四十多次。并且油匠、画匠、铁匠的手艺都得会,那可是不容易。也许是出身世家,自小带着一种天赋,又加上父子相传少去了很多礼节规矩的原因杨师傅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艺,就是这样,杨师傅还是用了五年的时间。

    这头一道关过了,后面等待杨老师的还有很多麻烦事呢。弓箭做完了,它不能放在家里摆着呀。所以销路,就成了杨师傅犯愁的事情了。销路不好的时候,“聚元号”里积压了几十张弓。就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倒是遇到了一位志趣相投的贵人,他就是中国射箭队教练徐开才。徐开才教练后来又把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芳引荐给了杨师傅。谢肃芳对杨师傅的弓箭很感兴趣,经过他的推荐,杨师傅的弓箭也是慢慢传扬开了。

    杨师傅毕竟还是一位艺人,不但做弓,还收藏自己的弓。对制作非常精致的作品,他也真是舍不得出售。一方面是出于一个手艺人对自己作品的喜爱,另一方面他觉得:“一个手艺人从二十几岁开始,做到不能做,大概做不了一千张好弓。如果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做的话,从四十岁开始,这一生能做多少张弓,世界就这么多少张弓。”杨师傅认为这些弓箭有收藏价值,所以他要给他自己和他的后代留几把好的弓。

    “聚元号”的生意虽然是越来越好,但到现在一直没有营业执照,是属于非法经营。因为工商局不给办理,杨师傅也曾想尽很多办法,托过很多人,可是就不行。弓箭的最初定位是一种武器,按国家规定:单位或个人不得从事弓弩制作。所以这交易一直以来都是当作民间艺术收藏,或以朋友的身份互相转让来进行的。

    “聚元号”要传承下去,这也是杨师傅考虑很久的问题。收徒弟是必然的路子,可是杨师傅收徒弟的条件是很苛刻的,首先身体必须好,双臂要有力,不然怎么上弓弦;其次,这个人要没有经济负担,不能总想着靠做弓箭赚钱,要真心地投入到这门技艺中来。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元号”弓箭榜上有名。现而今“聚元号”已经搬到了位于高碑店的北京民俗文化园了,在这块聚集传统民族文化的院子里,“聚元号”更是显出了这门技艺的悠久历史底蕴。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