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交流

霍艳:艾略特所拥有的,以及我们所缺失的&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10
罢.厂。艾略特
《批评批评家》中英文版

  近段时间,我集中阅读了几本作家文论,如米兰&尘颈诲诲辞迟;昆德拉《小说的艺术》、戴维&尘颈诲诲辞迟;洛奇《小说的艺术》、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毛姆《总结》、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帕慕克《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等。

  我认为作家文论可分为:小说技巧性分析,如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经典作品解读,如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对自身、写作、生活的看法,如毛 姆《总结》;还有一种既融合了对当下的判断,又对传统进行回溯,把过去和现在的文学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用过去照亮当下的写法,我首推艾略特。

  艾略特的文论又分为一般性的文章,如《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批评家》《批评的功能》,和讨论具体作家的文章,如《但丁》《本·琼森》,他认为 后一种更有益于读者,但如果他所提到的几位作家,恰巧不是我们熟知的范畴,那阅读将变成无用功。所以我更推崇艾略特的一般性文章,因为它激发了我们对于批 评的思考。艾略特的理论概括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从他的趣味中衍生出来,源自对那些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家的直接体验。他不是用理论作参照寻找符合标准的文 学作品(这恰是当下文学评论写作的一个错误方法),而是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里得出普遍性的概括。这种做法,使得文学批评也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写作。

  我们一直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当作两个门类,认为二者享有各自的独立性。但艾略特认为“批评活动只有在艺术家的劳动中,与艺术家的创作相结合才 能获得它最高的、真正的实现”。这是因为在创作中,作家对材料的提炼、组织、修正、检验……已经就是一个批评过程,尽管在最终呈现的文本上可能并未得到显 现,但作家在头脑中早就付出了批评的努力。并且作品诞生以后,作家仍要不断地对作品加以注释,这也是批评活动的继续。艾略特强调批评家必须要有高度的实际 感,这无法单纯从对理论的阅读中获得,而必须与事实打交道,进行实践,而作家作为这一实践主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一种迅速又保险的方式是:阐释一个作家或作品,更低一级的是复述一部作品。后者多见于报刊的书评版面,而前者则见于作品研 讨会和学术期刊。艾略特承认阐释者的确对作家作品有所了解,容易让人感到他理解得正确,并有所启发。但是,这种阐释缺乏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甚至有生搬硬 套之嫌。看看我们的学术期刊不难得出这个结论,评论者用理论强加文本,毫不理会其中的牵强,而只死死地抓住其中一个自认为“洞见”的点,无限放大,当这个 做法暂时获得认可后,他们就推而广之,寻找一系列相似的文本加以阐释。这种以点带面的做法,显露了评论者对阐释法的盲目自信,同时也暴露了他对于真正文学 批评工具:比较和分析的薄弱。他大可以声称“阐释正是一种在理论框架内的分析”,但艾略特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指出了两者的区别:“比较和分析只要把尸体放到 解剖台上就成;而阐释则始终必须从容器内取出身体各种部分并按原位把他们拼装。”前者使读者注意他们容易忽略的事实,而后者则通过向读者灌输观点,腐蚀他 们本应从文本直接生发出的鉴赏力。这种做法对当下文学评论的深远影响已经可以看出来:评论者只读理论不读作品。面对文学作品解读的无效性,只能把它们拆成 一个个碎片,从中攫取符合理论的那一块,镶上金边,再嵌回作品中。这其实是剥夺了读者自我发现、自我判断的权利。优秀的评论应该是激发读者的反思,有助于 他更好地理解作品,而非提供给他一个板上钉钉的结论。

  在艾略特的文论里,我最受启发的是他将传统与当下紧密联系在一起。反观我们的文学教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分类泾渭分明。一个当代 文学的博士生可以对古代文学一无所知,依然操练西方理论肢解文本;而一个古代学者则声称当代文学毫无价值,根本不值得研究。为了各自的学科建设以及背后可 能获得的利益,每个文学门类都不断抛出自己才最重要的言论,对彼此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

  艾略特从一个人必须接受的古典教育开始谈起,这个“古典”的另一层意思是“基础、根本”,其中包括外国语、希腊和罗马历史、英国史和美国史、基 础数学。他进一步分析这些科目:历史,了解文学创作的历史条件,理解过去的文学是怎么一回事;逻辑学,对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进行解剖;哲学,用最抽象的方 式来使用语言;数学,独立地理解某种科学发现的普遍意义;外语,欣赏外国作品,看他们如何发表对世界的看法。

  在艾略特看来,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天才,我们也并非人人会成为天才,但所受的基础教育却使得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评论者,成为文学链条上必 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他一直考虑的对于文学环境建设的问题。当大家都认为自己具有并非被教育塑造出来的才华后,问题就出现了,没有经过基础教育的一群人 组成的文学场里,文学的标准和价值在哪里?艾略特认为,作家与他的朋友、同行与业余爱好者、作家与受过教育的公众间的交流,都是为了使得鉴赏力保持在一个 稳定水准上。当下,由于每个人成长环境的迥异,这个标准有着天壤之别。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正是造成文学局面混乱的重要原因。

  在艾略特的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中间文学阶层的退化。文学阅读是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必要教育手段,但培养起来的对文学的爱好,却可能因 没有受到及时引导而逐渐衰落。艾略特谈到这个问题时,又指向了文学批评的失职,它本该肩负着调节文学鉴赏标准转变速度的责任,如今不光使得读者鉴赏力日渐 衰弱,也使得作家进退两难,要不为小众读者写作,要不为广大公众写作,前者造成文学圈子的封闭化,后者造成了一批快速消遣读物的诞生。

  古典教育不仅是产生伟大作家的土壤,更因此诞生了一个有辨识度的民族的文学,使之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学说到底是为了维护高度发 展的语言,也就是维护文明,使它免受野蛮行为的侵袭,将混乱转化为秩序。这个问题的厘清,是否能适当缓解一下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界问题上的焦虑?

  我们很容易发现,艾略特持有一种&濒诲辩耻辞;有机的整体&谤诲辩耻辞;的批评观,这个整体不仅是当下作家、作品、评论家所组成的共时性整体,更是过去传统与当下发展所组成的历时性整体。

  这个传统,不仅指过去的风俗习惯,“它还有历史意识,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这个意 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他所讲的传统,一是指影响着当下的过去,二是指影响着自身的周边。

  在这个前提下,艾略特认为对一个艺术家的评价不能单独具有意义,而必须提供一个参照体系,这个参照体系里既包括过去的人,也包括本国的、同一个文明下的人,但绝不能只局限于自身。

  遵循这个参照体系,“我们专注于一个作家与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竭力挑出可以独立的地方来欣赏,但抛开偏见,我们会发现他作品中最好的部分,也 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不朽的地方”。当一个作家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和周边的关系时,就不再把自己视为横空出世的独立个体。他的意义只 是在现存的完整秩序下,依靠作品,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了调整。艾略特用对于传统秩序的调整取代了一种确立的评判标准。我们曾认为,对传统的反叛才是一部作 品所达到的价值,总想着创新,生怕重蹈覆辙,拒绝用过去的标准评价现在的文学,而是另设尺度。这对文学来讲是一种灾难,不光因为这个尺度的不确定性,更在 于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寻求自己的意义,撇开与过往的联系,他只会把自己的私人心灵看得过于重要,达不到艺术上的进步。

  从事批评的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指向的是作品,而非作家。这使得他将文学传统放置于作家的个性之上,他认为“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 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在这个工具里用种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结合。对于诗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印象和经验,在他的诗里并不占有地位。 诗人的职务不是寻求新的感情,只是运用寻常的感情来化炼成诗,来表现实际感情中根本就没有的感觉。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也就是说,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非特殊事件所激发的,它虽由个人生发,却将内心储藏的感觉、词句、意象化合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上升到人类的普遍意义。

  我不知可否以此来解释读者对当下文学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模仿了写作手法,描摹了一个怪异的事件,自以为充满个性,实则对人类生活的普遍性一无所 知。写作手法的革新、地域性的夸大、题材的怪异,都会给读者造成一时的新奇,但当读者无法在差异之外发现人性深层次的共同性,很快就会感到一种不满足。

  艾略特提出&濒诲辩耻辞;有机的整体&谤诲辩耻辞;的批评观,也源于他对上世纪初英国文坛的不满,一是因为批评遭遇到的误读,二是批评界的混乱。

  我们时常对过去的批评怀有不满,用“意识形态僵化”的大刀砍向一切文学命名,这也使得另一批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再发现”、“重返”,两者角力 过程中,是否有人像艾略特那样清楚地指出:“评判过往时代的任何批评家的判断,都要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竭力站在他的视角看问题,从那个时代到我们今 天,中间经过了很多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趣味的变化。”

  作家、批评家、读者是维持文学整体性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必须紧密联系才有意义,这种联系源于彼此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共同的遗产和事业,也即艾 略特所强调的“传统”。天才作家、二流作家、专业读者、批评家都在这个整体里各司其职,而批评家明确的目的在于:解说艺术作品,纠正读者的鉴赏能力,激发 别人的思考。

  但艾略特尖锐地指出:“目前的批评界远不是一个足以排斥一切骗子的互相宽容、步伐整齐一致的场所。”他所提到的骗子,既是指一些不懂装懂的人, 也是指用个人的偏见和癖好误导读者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使得他们无法与大多数人协调一致,无法追求正确的判断,“他们是靠极端粗暴地反对别的批评家来维持生 活,是用别人早已持有的意见来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癖好加油添醋,是在制造混乱,怀疑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名声,这样的批评家是应该被排除出去的。”

  艾略特把批评家分为四种:职业批评家、偏重个人情趣爱好的批评家、学院和理论批评家、身为诗人的批评家。和学院批评家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新的评价 体系所不同的是,艾略特的批评说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我所以对艾略特的批评着迷,正在于同为创作者,我们并不缺少敏锐的洞见,缺乏的却是正确的常识, 而这往往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