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年80多岁了,是河南人,半辈子工作在潞安。
老王苦命,少时没娘,青年时爹又不在了。跟上舅舅学裁缝,辗转河南、山西多地,1955年,终于落脚到了山西石圪节煤矿。
老王祖传&濒诲辩耻辞;富农&谤诲辩耻辞;。其父去世时,仅给他们弟兄仨留下了两间南屋,阴暗潮湿,院子狭小逼仄。一个小窗户,还被麻纸糊得黑乎乎的。
老王是老大,他想给两个弟弟每人盖一院房,好娶媳妇。他就拼命挣钱,光挣不花,要攒钱盖房子,给自己和弟弟们娶媳妇。幸亏村里一个本家叔叔在市里工作,看到他这弟兄仨可怜,就想办法把他的两个弟弟都安排到外面去工作了。老王负担减了很多,他几年之后终于在村里盖了一院房,虽然还是南屋,还是土坯房,可是院子亮堂多了。
在这个院子里,老王家接连生了四个男孩。老王又被套上了紧箍咒。他觉得又得盖房子,就拼命工作,攒钱。一直到1982年,他在村子的外面批了宅基地,盖起了青砖大瓦房,七间。亮堂!
这时的老王,住在机关职工单身宿舍,老婆和孩子还是&濒诲辩耻辞;向阳花&谤诲辩耻辞;,成天盼着老王回来,也盼着能有一天和老王一样把户口迁出去,成为公家人,吃上商品粮。
老王还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看到单位的院子里有一大片荒地,他跟领导请示后,决定自己闲暇时间开荒,种点粮食,养活家里的几个小子。就这样,在别人下班后休息的时候,他甩开膀子,努力耕耘。收获的菜蔬,卖给单位,收获的粮食,晾干装袋,等有车的时候捎回去。把钱攒起来,还想回去盖房子。
后来,老王的孩子逐渐都长大了,都来到了潞安工作,也逐渐都成了家,都有了自己的单位福利房子。老王也从单身宿舍搬了出来,和老伴一起住到了东北院,虽然是平房,还是半套房子,可是老王很满足,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在山西落了脚,有了住的地方。
老王马上也退休了,平时出去走走,看看孙子,院子里种了点菜,活得很惬意。九几年的时候,潞安矿务局职工不断增多,房子不够住,就把东北院、向阳院、钟楼院等地方的小平房全拆了,要盖楼房,局里决定让这些住户搬到第六居民小区居住。这次,老王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楼房,有卫生间、厨房,还是小。可老王高兴得不得了。找人简单拾掇了一下,就把家搬了。
在这个家里,老王最小的孩子结婚了,婚后,这个孩子也分到了房子,老王大出了一口气。这时,老王看着这套曾经心仪的房子有点不顺眼了:一层,背后有个暖气热水交换站,冬天有点吵,光线不好,还有点潮,不到四十个平米,太小。心里盘算了一下,该换套房子了。老王郑重地写下了申请,按照工龄,顺利通过了审核。在选房的时候,老王想了,一层不想住,高层年龄大了,不方便。就选了向阳苑一套叁层靠西的房子,叁室一厅,西墙上还多了一个窗户,在家里不用出门就能看到小区里面广场上的花红柳绿,人来人往。老王更惬意了。
如今的老王,早晨到广场上活动活动,看看跳舞的、打拳的、打球的居民,上午到小区门口的市场买买菜,下午和老伙计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天、访访古。孩子们经常到家里看看老人,遇到节假日,那个热闹劲儿就没法说了。总有孩子逗老王:&濒诲辩耻辞;爹,你看咱家里现在十好几口人,家太小了,再买套大的吧。&谤诲辩耻辞;老王合不拢嘴地说:&濒诲辩耻辞;买,买个大的,合适的话,咱再买个楼上楼下的,你们回来都有地方住&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潞安集团公司漳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