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20世纪80年代,这座城,因为她的广阔销路,因为她的情深义重,母亲洗脚上田,圆了创业梦。
我的家,在&濒诲辩耻辞;中国木雕之乡&谤诲辩耻辞;东阳。母亲是共和国同龄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母亲利用农闲组织劳动力搞呢绒服装加工,借此改善家境。那时落实责任制已好几年,虽能填饱肚皮,但叁个子女要读书,八旬祖父要赡养。父亲虽为初中校长,月工资仅70来块,负担很重。
那个时候,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城中路市场还是低矮的摊棚,露天的买卖。1986年秋,我的母亲,一位时年37岁的普通农妇,听说义乌批发客商很多,怯生生地将服装背进市场试销。但只有货物卖掉,第二批新货补上,才能结走上次货款。母亲手头流动资金很紧,借遍了所有亲戚,也筹不到几个钱。资金一断,货一直没法补上。在困难中,义乌摊主老太递给母亲1万5千块钱,诚恳地说:&濒诲辩耻辞;我看你是好人,格洋钿你放着做本,衣裳做好了,就给我送来。&谤诲辩耻辞;接过滚烫的钱,母亲泣不成声。她至今记得送货地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下车门。一万五,那个时候算是巨款了。
拿到订单,母亲跑原料、搞裁剪,并把衣料送到各个农户,让那些缝纫工在家制作。回收成品后,再送至&濒诲辩耻辞;义乌小百货&谤诲辩耻辞;。毕竟,母亲生产能力有限,为及时交货,还把许多业务匀给村里经营户,带动村内外近百人就业。许多人碰到母亲就夸:&濒诲辩耻辞;永瑞阿嫂,谢谢你不嫌弃我,让我有机会学裁缝,赚洋钿。&谤诲辩耻辞;
义乌离家90里,接单送货,母亲来回奔波,风雨无阻。抓质量,讲信用,母亲将小本买卖做出大生意。1990年,在义乌揽下最大一笔订单,捧回了沉甸甸的6万订金。未出远门、识字不多的母亲,还通过义乌市场认识了一批外地客户,将服装销往山东临沂、江西湖口、湖南株洲、广西南宁&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
母亲头脑活,手脚勤,换来的是家境的改善。叁个孩子全部高中毕业,弟弟还升上大学。土瓦房作了改建装修,添置了电视机等电器,拥有了不少存款。1992年,受服饰流行趋势冲击,呢绒服装生产进入低谷,母亲歇业。
光阴荏苒,母亲慢慢变老。还是那个义乌,2016年大学毕业的儿子,凭借所学的信息专业知识,揣着创业梦想,风风火火地闯入。
这时的义乌,高低不一的大楼错落有致,围绕在它们身后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专业市场,电商更是风生水起。儿子是在天津读大二时开始的网店经营。
他网上邀约湖南岳阳、河南安阳的青年伙伴,考察福田的国际商贸城,合伙从事网店经营,扎根于李克强总理亲临夜访的&濒诲辩耻辞;中国网店第一村&谤诲辩耻辞;青岩刘。以第叁方发货方式,在淘宝开店,卖青少年罢恤衫和拖鞋。那年23岁。
年底生意扩容,仓库搬到了知名网店村杨村街。
有了第一年的磨砺,第二年生意火爆。拖鞋及T恤、卫衣等俏销,连贴纸、包装袋都大有人买。我恰好从单位辞职,帮他干了半年,拉货、理货、发货,每日二三百个订单,忙得不亦乐乎。产物畅销国内各地,还外销俄、日、美、韩等国和港、台等地。儿子用赚来的钱,买了心仪已久的“CC轿跑”。 两位合伙人也都有着很棒的收益。
今天,义乌还是那个义乌,母亲早已青丝变华发,但苦尽回甘,将迎来70岁生日。儿子则继续着拼搏奋斗的电商人生。两代人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煎熬,感怀逝去的岁月,我有些心酸,更多的是欣慰。
儿子脸上挂着的笑容,就是这座城市的样子。打造世界小商品新增长极的义乌,正带领着像我儿子一样的万千寻梦者,同心同行再出发。
(作者系浙江东阳人,东阳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