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种种冠以&濒诲辩耻辞;年度最佳&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年度最好&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中国最好&谤诲辩耻辞;等字样的文学作品年度选集又提上各个出版社、期刊等的日程,这几乎成为了出版行业中每年的一个&濒诲辩耻辞;规定动作&谤诲辩耻辞;。通过出版文学作品年选,对全国范围内一年来的文学创作成就来一番总结梳理,的确有助于&濒诲辩耻辞;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谤诲辩耻辞;,进而为未来的文学创作积累经验、树立标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亦使得广大读者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到最好的作品。
然而,由近年来文学作品年选出版情况来看,往往&濒诲辩耻辞;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说各重要&谤诲辩耻辞;,不同版本收录的文章鲜有相同,对优秀作品的共识性认可严重不足。这不免令人生疑,究竟哪位编选者、哪家出版社的选本更为可信?如此众多被标榜为&濒诲辩耻辞;最佳&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最优&谤诲辩耻辞;的入选文章,是否确皆货真价实?
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文化愈益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创作空前繁盛,各类作品浩如烟海的时代。在这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文学年选出现基于不同审美取向的不同的&濒诲辩耻辞;最佳&谤诲辩耻辞;评判,是自然而然的,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问题是很多文学年选中所出现的&濒诲辩耻辞;最佳&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最优&谤诲辩耻辞;互不搭界、完全没有交集,而细细观察可发现,如此缺乏同一性的作品年选,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以往已经出版的作品,重新排列组合后重复呈现而已。
不可否认,不同读者对于作者及其作品尽可&濒诲辩耻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谤诲辩耻辞;,但从大方向来看,优秀乃至经典之作还是有着基本趋同的判断标准。最显着的例子,四大名着有口皆碑世所公认;而对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当多的读者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并且可以预见,这些作品的影响力还将不断延续下去。仔细审视不难发现,今天被认可的诸多经典作品,在它们产生的时代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濒诲辩耻辞;经典化&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谤诲辩耻辞;。我们时代的文学年选所追求的,也应该是致力将现时条件下的优秀作品尽可能发掘出来,将其优秀之处尽可能地做令人信服的阐释,努力使所编选之作经得起读者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文学年选的编纂看似简单,实则它对编者的要求极高,稍不留意就可能把年选做成&濒诲辩耻辞;拼盘儿&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杂拌儿&谤诲辩耻辞;。作为文学年选的编纂者,务必树立起精品意识,以传世的追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细致严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编者应本着宁缺毋滥原则,专注于文本本身,执着于经典的认定标准,尽力把那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遴选出来。而往往,编选者、出版社齐心协力,以严肃认真的姿态编选文学年选,所编选的文学年选品质过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凭此赢得关注打开市场也就水到渠成。
鲁迅先生曾言,&濒诲辩耻辞;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谤诲辩耻辞;在如今各类文学作品琳琅满目、泥沙俱下的大背景下,文学年选的编选者想要沙里淘金,把精品力作真正打捞出来,还须坐得冷板凳、下得苦功夫,广泛涉猎,多方搜罗。20世纪30年代,编辑出版家赵家璧编选《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时,不惜兴师动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20位专家焚膏继晷、披沙拣金,为的就是&濒诲辩耻辞;尽力照顾到文学界的各个方面和几个主要地区&谤诲辩耻辞;,力求通过年选的形式记录历史。反观今天,又有几个年选能被如此用心地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