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最古老也最年轻的文体,她历史最悠久,有时就代表了&濒诲辩耻辞;文章&谤诲辩耻辞;二字,却又从不摆&濒诲辩耻辞;倚老卖老&谤诲辩耻辞;的架子,有时还要靠&濒诲辩耻辞;年轻气盛&谤诲辩耻辞;取胜。散文是最稳定又最多样的文体,小说、诗歌、戏剧,几乎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到后现代的变迁,篇幅、体式、类别,一种文体的内部早已存在几乎无法&濒诲辩耻辞;同构&谤诲辩耻辞;的划分和区别,而散文并没有如此明晰的线索,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分野,然而散文又如一个万博园,任何一朵散文之&濒诲辩耻辞;花&谤诲辩耻辞;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开放姿势。散文也是最独立又最&濒诲辩耻辞;随和&谤诲辩耻辞;的文体,她可以是哲学,是演讲,是日记,是书信,但又要有只有散文才具有的意绪和风韵。
评说散文也几乎是看上去容易实际上非常之难的事情。
集中阅读来自澳门作家的散文作品,更让我加深了对散文文体复杂性的认识。这里汇聚了30位澳门作家在最近30多年,特别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散文作品上百篇。我读这些散文最大的感受,是水准之高和表达之丰富,大大超出预期。如果用最简短的概念来概括,那就是叁个字:真、深、新。真是情感真挚,且多直接朴素。深是思考时现深刻,并具文化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新是表达新意迭出,手法各具特色。多数文章要言不繁,点到为止,留有余韵。
这些散文当中,可以见出作者们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还是后来移居,对澳门的认知,对澳门的感情跃然纸上,颇为亲切。冯倾城的《感受活在澳门的美好》,对澳门&濒诲辩耻辞;闹中带静,山海相连,虽小而美,在尘嚣市声中依然给人留下一片宁静的思考空间&谤诲辩耻辞;的表达十分真切。李成俊对茅盾、萧友梅、关山月等作家艺术家在澳门的遗迹,对澳门文化艺术的影响都做了生动准确的描述。吴志良的《一个没有悲情的城市》等篇什更是对澳门的社情民意、历史文化、当代地位等等做了恳切表达。吴淑钿的散文对澳门的热爱中透着对生活的信心。林中英在《我爱兰桂坊》里的感慨&濒诲辩耻辞;世界虽大,过的是小日子而已&谤诲辩耻辞;十分真切,《走在城市的皱褶》又描绘了一幅澳门街景的组图。殷立民则用一组小品文对澳门美食做了精微描写。黄德鸿的《酱园铺缩小经营》,从标题一看就是对澳门旧景的钩沉,颇为有趣。穆欣欣对澳门城市生活的描写则既有个人感受又具文化气象。比如对&濒诲辩耻辞;安德鲁蛋挞&谤诲辩耻辞;这一独具澳门风味的美食,作者对其创始人英国人安德鲁的创业过程做了生动叙述,其间包含着对澳门城市魅力的自信,还带着一点人生沉浮的唏嘘感慨。她的《澳门的味道》《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抒发了作者对澳门的执念与深情。
有说城市味道、赞美地方美食的美文,也有对澳门传统文化、城市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中仍然存在的不足的忧思。比如贺越明的《小城市有大创意》,借助外来学者的评价,对澳门历史文化挖掘不够不深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濒诲辩耻辞;青楼&谤诲辩耻辞;的前世今生》则通过对一座旧式小楼的描写,对澳门城市中可待开掘、颇有意趣的地方作了轻松书写。程文的一组精短散文,则分别描述了自己在澳门和内地多个城市逛书店、购买书的经历和评价。杨开荆的一组散文表达的也同样是对读书的感悟,对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热爱。陆奥雷的随笔探讨文学、文化与时尚在城市生活和个人生命中的位置。赵阳的文章则把读书和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欣赏融入到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当中。未艾的《约定俗成》,借助对生活中人们对文字的&濒诲辩耻辞;别&谤诲辩耻辞;样理解,暗示出文化的流动性和烟火气,&濒诲辩耻辞;拧巴&谤诲辩耻辞;中不乏趣味。王祯宝的《毕加索的酒杯等不了》篇幅不长,却对艺术品与商品、艺术家与市场的关系做了灵活描述,体现出别致的意味。鲁茂的散文一样是对个人艺术欣赏历程的特殊记录。这些文章长短不一,视角不同,趣味各异,但共同的取向是对文化的热爱、艺术尊重,其间均无高人一筹的指点,也无见多识广的炫耀,平和亲切,得见作者的性情素养,让人读来颇有感慨和兴味。
这些散文中,可以见出作者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亲和力。依我对澳门短暂造访的认知,澳门人对祖国的归属感十分强烈,对内地的巨变、广袤的土地、多彩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绵延深广充满了自豪。这次散文选中就有不少记述和表达这方面见闻和情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如李烈声的《不唱才对不起死难者》,对台湾当局中的一些政客指责台湾赴大陆访问人士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行为,做了十分尖锐而义正辞严的批驳。可贵的是文章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指正,对中华儿女应该具有的情感和尊严,做了有理有据又充满真挚情感的表达。穆欣欣对400年前的戏剧家汤显祖与澳门的渊源的叙述,佐证了澳门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血脉的历史。冯倾城的《北京的雪》《杭州的人间四月天》则抒发了作者在内地游历过程中油然而生的亲近感。李嘉曾对自己多年前在青海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透露出对青春和故土的眷恋之情。朱寿桐的作品更是抒发了对远在内地的家乡的感情。吴淑钿在北京、新疆、内蒙等地的见闻观感具体生动。龚刚、黄坤尧的散文也都是个人在内地访学探友、参观访问中的点滴经历。值得称道的是,这些作者并非是按照一个模式和腔调在谈内地见闻。他们各有自己的独到见地,有的还对参访中看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完善现象表达了关切和忧思,读来更觉亲近。
这些散文中,可以见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洞察。水月的一组文章非常短小,但其借助对生活中微小故事的描述,表达对生与死的从容思考,有深度又有超脱感。尹红梅以及水月对南国多雨和雨中浪漫的书写同样十分难得。李文娟的杂文则思考着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行为与准则等复杂问题。谭健锹的《妈妈的陪伴》,罗卫强、陶里、凌稜、凌雁等人的散文,或记花草与自然,或记生活中的亲情友情、逸闻趣事,常常让人读出真情,或为之动容,或会心一笑。
列数这么多,实在是因为澳门散文带来的美感太多,想来这是一个精中选优,时有割爱之&濒诲辩耻辞;痛&谤诲辩耻辞;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澳门作家的散文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颇得散文真谛,尽显散文妙趣,流露作者真情,透露作者的生活感悟和生命体察,对亲情爱情友情怀着真诚态度,对文化文学艺术,充满敬畏尊重,对澳门的风土人情饱含深情,对祖国大地充满自豪。对我而言,这些作者绝大多数从未谋面甚至也少有文字交道,但他们的作品如一缕缕清风,在这秋日的阳光下,更让人产生一种舒适、舒坦、清爽、清新的呼应的感觉。我因此对澳门文学产生了更新的认识,相信她一定会同澳门的城市一样,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美艳的景象。
(摘自《美丽澳门(散文卷)》,澳门基金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编,作家出版社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