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在绘画、文学、音乐、教育、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初吸引我关注丰子恺先生的则是他家长里短的对于儿女日常的漫画和随笔散文,他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子恺游记》一书选编丰子恺散文作品32篇,创作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跨至60年代,这近40年来的游记散文在整体风格大致无差的情况下体现的人文情怀却是有较大差异,各具特点。叁四十年代的游记散文大多写作者所及之地的风土人情,但是由于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和&濒诲辩耻辞;历史的综合&谤诲辩耻辞;的趋势,也不乏体现了作者对于战乱年代人民遭遇的普遍同情的作品,如《蜀道奇遇记》等。这段时期也是作者的创作丰收期。建国以后,尤其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部分作品内容和写作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风格类似当代文学&濒诲辩耻辞;十七年&谤诲辩耻辞;散文叁大家中的杨朔的抒情散文作品,如《荔枝蜜》等;作品也类似于杨朔叁段式的写作模式,总由景及人或事,再来抒情一番,如《扬州梦》。这也许是被当时文学创作环境所迫而向&濒诲辩耻辞;主流&谤诲辩耻辞;靠拢。当然这期间由于&濒诲辩耻辞;双百方针&谤诲辩耻辞;的提出和短暂施行,散文的&濒诲辩耻辞;小阳春时代&谤诲辩耻辞;出现,也还是有符合他初期创作特征的作品,如《庐山面目》《南颖访问记》。到了60年代以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渐渐又抛弃了前阶段一些作品的叁段式的创作模式,进入对早期散文创作风格的回归阶段。这个现象和60年代初期散文的又一次复兴,1961年&濒诲辩耻辞;散文年&谤诲辩耻辞;的出现密不可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丰子恺等作家的创作,和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密不可分,但是其散文的艺术价值并不因此而有所减损,反而在另一个方面隐诉着历史。
山河何处不飘摇
叁四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国家风雨飘摇,作者生活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在写一些游历时所见所闻的风土人情等看起来比较轻松活泼的散文的同时,也几乎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这时期他的作品流露出对儿童问题、人生问题以及战时生活的关切。
1934年的作品《鼓乐》一文中,作者写在一市镇观看&濒诲辩耻辞;提灯大会&谤诲辩耻辞;的情景,他没有被五光十色的热闹灯盏吸引,而是被鼓乐的演奏所吸引,但是却发现背着鼓的孩子不过十岁,&濒诲辩耻辞;我走近去看,但见他全身的衣服,筋肉,头发都跟了鼓的打击而瑟瑟发抖地颤动,&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这样剧烈地敲到半夜,这副嫩骨头可被敲散&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音节远不及以前的雍容浩荡,似乎带着凄惨之气了。&谤诲辩耻辞;对人民生活尤其是儿童遭遇的辛酸不易深感同情,其温柔悲悯之心可见一般。又在《钱江观潮记》一文中,&濒诲辩耻辞;这光景大类一幅水灾图。看了这图,使人想起最近黄河长江流域各处的水灾,败兴而归&谤诲辩耻辞;。观潮者的落魄使得作者想起生活没有保障的水灾受难者的悲惨境遇,联想合情合理,这些感情自然流露,毫无造作之感,使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当时只是一介文人的作者的无可奈何。《蜀道奇遇记》更是记叙了作者出游四川时的一次奇特见闻:在躲避战乱中,儿子娶了一位年岁稍长的妇女,而父亲则娶了这位妇女(即儿媳)的女儿(妇女与前夫所养)。这样关系特殊的四人见面,百感交集,身份上的错综复杂,让旁人啼笑皆非。但是,作者感慨到,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使得人们妻离子散、颠沛流离,又怎会发生这样的奇事呢?山河飘摇,作者在游历中体会世间百态,诉之笔端。
自我斗争与退让
进入十七年散文时期,在强势的政治话语的影响下,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明显减少,虽然在公开的刊物上还能见到散文作品,其中也不乏一些能延续之前审美风格的作品,如1956年的《庐山游记》叁篇,但是也有很多是响应时代号召的应景之作。1958年作的《西湖春游》一文对西湖的抨击,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已经完全凌驾于游记本身之上了。这和前期合情合理的自然的真情流露反差颇大。再看同写西湖的1936年的《西湖船》,作者并没有提及这些夸溢之词,主要是感叹物质文明对于西湖的改变有让人失望的部分。
类似的作品还有《故宫一瞥》,更为明显的则有参观革命根据地的几篇。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1956到1961年,可见政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有多么大。从整体上说,丰子恺十七年的散文难以摆脱当时整个的氛围,他并没有特立于时代主潮之外,他也无力改变现实,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在充满矛盾的斗争中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退让。
诗意生活的回归
进入60年代以后,政治环境稍微宽松,文学创作上出现&濒诲辩耻辞;小阳春&谤诲辩耻辞;,作者渐渐开始了对诗意生活的回归,创作也在主流意识之外。几乎不再有趋同于新政权的颂歌散文,像杨朔那样&濒诲辩耻辞;叁段式&谤诲辩耻辞;的写作方法与结构也被作者自然地抛弃。如《黄山松》《上天都》《黄山印象》等几篇文章,又有了建国以前的冲淡朴实的风格,又因为没有了战争,文风更为轻松,称得上是真正的游历休闲之作了。另外,不少写日常生活里小儿女的作品,赞美孩童的自由和天真,唤回了作者以及读者的童心。作者悠闲于世的淡泊心境涤荡在江南水乡之中,随轻波缓缓浮动于小舟之上,其充满诗意的生活实在令人神往。这个时候,作者又将散文创作与漫画创作融汇在了一起,独具匠心,颇具风味。
虽然那时还没有脱离强势的大环境,创作方面压力并无减少,但是作者在自我的斗争与反思中重新找回了自己,这自然是十分可喜的。《子恺游记》中许多篇目都选自建国后作者自编的《缘缘堂随笔》之中,1971 到 1972 年,丰子恺偷偷创作了《缘缘堂续笔》,原名是《往事琐记》,共 33 篇。这些回忆生活往事的作品,平和冲淡,追求自在的生活方式和洒脱的生活态度与《缘缘堂随笔》一脉相承。
小结
丰子恺先生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由于环境的原因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他的散文艺术还是有自己显着的特色,这点在各个时期是共通的。这首先体现在他善于从小中见大,在平中见奇。散文的题材大都来自日常生活琐事或者其游历中所见所历的人生百态,作者用他的慧眼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理趣,让人觉得亲切可感。其次,他的文字朴实冲淡,在夹叙夹议中传达独特的生活意境,如涓涓细流缓缓而出,富有诗意。再次,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但是淡淡抒写的笔端却似乎绘出一幅幅画面,有些是人生百态图,有些是山川风景绘,可谓&濒诲辩耻辞;文中有画&谤诲辩耻辞;。
最后,丰子恺先生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在《子恺游记》一书中几乎可以被很好的领略。除了前面所提之外,作者的佛学理念在本书中也很好的体现了出来,此外还有不少充满战斗精神的檄文,控诉日寇的法西斯主义侵略暴行,散发着浓厚的爱国主义韵味。虽是轻薄小巧的一本册子,但是可以玩味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与漫画,还可以窥见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文人的创作状况,给予读者无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