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恋爱先生》对空巢老人、网络暴力等话题均有指涉,《美好生活》涉及了恐婚、中年焦虑等社会问题,《归去来》以留学生生活作为话题切入,但都流于表层,当然也难以引发大范围的关注。不久前收官的《陪读妈妈》,探讨了中西教育冲突、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剧集前半部尚可圈可点,但剧集后半部离教育话题越来越远,狗血&濒诲辩耻辞;叁角恋&谤诲辩耻辞;、职场阴谋等元素盖过了理应被凸显的&濒诲辩耻辞;陪读&谤诲辩耻辞;元素,成为一大败笔。
其实,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话题剧这一类别由来已久,并且不乏精品,充满现实主义观照。上世纪90年代一直有以社会话题为导向的电视剧播出,如1991年的《外来妹》对当时社会刚兴起的外来务工群体给予关注;1994年的《北京人在纽约》折射彼时的移民话题;1999年的《牵手》直面婚恋关系中的&濒诲辩耻辞;第叁者&谤诲辩耻辞;话题。进入新世纪后,话题剧也从未缺位,2002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对家暴问题的深刻展示,《新结婚时代》反映城乡婚姻的错位,《双面胶》对婆媳关系话题的探讨等。而2007年,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奋斗》,围绕80后一代青年的奋斗话题展开讨论,更是反响强烈。
彼时的话题剧,围绕一个话题&濒诲辩耻辞;剥洋葱&谤诲辩耻辞;,由表及里,常能引发观众共鸣。但如今的话题剧,却越来越不走心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当下被资本裹挟的影视圈,不少话题剧纯粹是商业逻辑下的产物,体现出了强烈的逐利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话题只是一种吸引收视的噱头,对于真正的社会痛点浅尝辄止浮皮潦草,甚至剧集根本无意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更遑论试图找寻解决思路,常常在披着&濒诲辩耻辞;话题&谤诲辩耻辞;的外衣下,进行大量商业元素的倾销。
当话题成为一种新的套路,能讲好故事才怪了。本质上说,影像叙事应当是&濒诲辩耻辞;摆事实&谤诲辩耻辞;而不&濒诲辩耻辞;讲道理&谤诲辩耻辞;的,理念传递应融会贯穿于具体情节表现中。但很多话题剧,在渲染突出其话题属性时,不是利用巧妙的情节设计,而是通过角色之间大量生硬的台词对白,对&濒诲辩耻辞;话题&谤诲辩耻辞;进行阐述,让电视剧生生变成了&濒诲辩耻辞;辩论会&谤诲辩耻辞;或主题演讲。话题剧要赢回观众的心,恰恰要想想当年佳作频出时代的初心是什么&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纯粹的故事,往往需要大量时间打磨,当然比简单的技巧堆砌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