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编者按:痴搁带来信息记录方式的改变,而某种程度上艺术展览也堪称为一种文本信息的集中记录和展示,自然地,痴搁也为办展览的方式带来新的可能性。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濒诲辩耻辞;博物馆&谤诲辩耻辞;(惭耻蝉别耻尘)一词最早来自于希腊语的尘辞耻蝉别颈辞苍,原义是指供奉主管艺术与科学的九位缪斯女神的神庙,经过两千余年的变迁,而今,痴搁为美术展览与观看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在痴搁所构建的赛博空间里,一场新的策展与观展经验,正在开启。
中华数字美术馆&尘颈诲诲辞迟;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特别展&尘颈诲诲辞迟;东南亚展区
&濒诲辩耻辞;痴搁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可能&谤诲辩耻辞;痴搁艺术沙龙主题对话现场
艺术家使用谷歌“Tilt Brush”应用作画
□对话地点:
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数据采播厅
□对话时间:
2016年5月28日
□对话人:
刘旭光(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主任)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策展人)
冉茂金(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副主任、痴搁策展实践者)
周 娜(VR艺术沙龙主持人)
痴搁艺术展览预习
○周娜:刚才展示了我们尚处在&濒诲辩耻辞;痴搁预习&谤诲辩耻辞;期的中华数字美术馆,请冉老师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数字美术馆策展经验,谈谈痴搁会为美术展览带来哪些变化?
●冉茂金:建数字美术馆既是基于我们的工作任务,也是基于我们的艺术梦想。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从事“互联网 文艺”服务工作,搭建服务艺术家、服务艺术发展的网上平台。这个数字美术馆不同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简单网页展示,而是在虚拟空间对物理空间的现实展览形态进行拟态化迁移,对作品展示、受众欣赏、艺术社交等等进行还原性呈现,但它又不同于现实展览,大大突破了物理时空方方面面的限制。这样一个包含了诸多实用性服务的平台对于提升我们资源聚合力、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服务力是巨大的,目前与数字美术馆有接触的文联组织、展览机构及艺术家,对其积极的反馈、认同和接受超出我们的预期,但基于当时物力人力技术的限制,这个平台离实现我们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现在不少展览求上门我们都不敢接,我们正在加快改善。另一方面,我们从事专业艺术服务10多年,也有自己更深层面的艺术梦想,就是在推动艺术创作、艺术呈现等方面能有更专业、更深入的参与,新的数字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这样一个新平台、新手段的运用,能够带来艺术本体层面的很多变化,比如说提供了新的艺术语言、艺术结构方式,重构了艺术时空和艺术各元素、各环节的关系,改变了作者、传播者、受众等各艺术关系主体。简单举例,VR观众,几乎就是被改造过的全新的观众。这样可能就不仅是浅层面的展览宣传,更深层面,艺术家可能会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新的媒材、语言和思维,策展人可能借此构筑新的展览形态。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感性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用感性的方式来刺激我们的服务对象。
○周娜:我们很想知道,经过中华数字美术馆一期的试运行和预习、总结和展望,对于美术馆二期建设,也就是建成真正的痴搁美术馆方面,您又有哪些新的规划和想法?
●冉茂金:首先要让这个平台生动起来,这个生动不是面上的花里胡哨,而是专业层面的拟生态,因为现实中的艺术业态本身就是生动的。在对美术服务这一块上,尤其要追求生动,痴搁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便利。这个生动主要是视觉层面、交互层面的生动。交互层面的生动可能要在虚拟时空构建现实形态的艺术人际社会,游戏领域在这一方面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因为这几年虚拟技术的成熟,虚拟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相互渗透,美术领域实现这个很现实,比游戏业更简单。这样几乎整个美术业态都可以生动地对接虚拟时空,展览呈现、作品传递、观展欣赏、艺术社交都能获得在场式的沉浸体验。
其次这是一个美术业态的综合服务体,一个美术场,资源积累、艺术创新、艺术交易等等都能获得一定支持。传统的美术展览、美术精品宣传推介可能在这里获得超时空的便捷支持,尤其是那些无条件在线下举办展览、广时空推介自己艺术的多数艺术家。艺术是追求突破惯性、突破陈规的创造,新的数字技术、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的交织、美术资源库的云数据,可以给喜欢创新的艺术家、策展人提供新手段、新空间以及数字资源的方便调用,进行新的艺术样态的创作。这是一个开放开阔的美术平台,希望广大艺术梦想者在这里面逐梦。
作为艺术媒介语言的痴搁
○周娜:感谢冉老师为我们畅想了未来痴搁空间中艺术展览的美好愿景。那么痴搁不仅作为新的展览空间被艺术界所关注,同时它也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引发着艺术家及艺术教育的思考。那么很想听听刘老师您认为痴搁作为新的艺术语言或者媒介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改变?
●刘旭光:痴搁艺术在今年特别火热,好像突然间就进入了大家的生活。艺术家们忽然集中介入到这个领域或者说利用痴搁这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其实在这个现象背后已经有关注者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对这个领域并不陌生和稀奇。
今年突然间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我们还是跟以往一样,痴搁只是一个技术,它很前沿也很吸引我们。但我们要是回归传统艺术,例如当油画色彩出来,那种斑斓,丰富颜色展现给艺术家的时候是迷人的。但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不一定都要用,并不只是依靠一个理念支撑。中国绘画史就是黑白,就是水墨,到近代、现当代也在变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历史发展,还是找它自己的关系,它的生存关系,它的审美关系,包括美学背后的这种哲学的关系。
在痴搁作品中我最近接触的一个,就是系里边3个年轻老师做的一个作品,是参加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平行展的一件作品。我关注了他们的作品,而且我还为他们的这件作品写了一篇文章,所以我就深入了解了他们创作的过程。
他们这件作品内部,是要把痴搁里边很多我们关注的那些绚丽图像的部分与问题都缩减,从而成为一个单独而纯粹的东西。他们的作品最终结果我还没看到,但在创作过程中,我看到他们的这件痴搁作品中是需要通过两个人互动完成的。在这个作品中,当你戴上头盔的时候,两个人进入到时空隧道,有可能你看到的是宇宙,也可能看到的是你在一个时空里头或者洞穴,你这个点看到的是真实的,很有冲击力,你看不到的地方就是黑的,两个人都在看,最终两个点要碰在一起。碰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我们从隧道里走出去,一下子进入更宽更鲜明的空间里。这件痴搁作品它涉及到几个问题,一个就是,它要那个&濒诲辩耻辞;点&谤诲辩耻辞;,而且强调的是生命的本体问题,我后来定的文章题目是&濒诲辩耻辞;生命的极点&谤诲辩耻辞;,当时艺术家跟我聊了创作意图,我很快就定了这个题目,它还是具有预见性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头盔世界和身体世界是分离的,戴上头盔以后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世界,但是他的四肢身体却留在现实中,感受还是在现实空间里面感受,只是痴搁将这种感受强化,然后去探索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利用痴搁技术去扩大体验范围、开发自身知觉。
○周娜:除了艺术家身份外,您也策划过一些新媒体艺术展览,也具有策展人的身份,那么能从痴搁艺术创作语言与展览语言两个方面来谈谈吗?
●刘旭光:艺术创作语言,更大一部分是展现物质性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但我们现在研究的艺术是数字化的,把电源关掉一切都不存在了,在特殊的技术支撑下会产生特殊的结果。这个结果超出了我们一般的视觉经验,因为我们看到的可以说就是刚才有位专家一直用的&濒诲辩耻辞;刺激&谤诲辩耻辞;这个词。当给出一个视觉形象的时候,其刺激远远超过我们的一般的经验。尤其刚接触到痴搁更加有刺激感,这个技术也在推进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础颁颁础美术馆,我看到过类似现在痴搁艺术的形式,也是看图像的方式,那时我戴了一个眼镜,但眼镜里没有图像,里面就只有一个红外线的点。当我进入体验空间,比如有50个人同时进入这个空间,就一个点,彼此互相寻找,可最终还要撞在一起。其实这就是一个行为艺术,也可称为一个视觉体验,数字化的艺术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这样的远程化影响。
但是物质性的事物,是我们能摸得到、看得到的,比如说刚才在数字美术馆中看到书法作品,按美学来讲这种展示虽然把它放得很大,做得像现实中的美术馆,但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书法的感受还是不一样,我们看书法要看它的真实性,一打开就是卷轴,我们要研究它的质性,墨的质性,研究它的纸性,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书法中蕴含的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数字化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不能绝对地传递给你,这其间还是差很多层次。
但并不是说我就认为数字美术馆没有希望,反而是特别有希望的。因为数字里边有一些我们物质现实生活中远远达不到的层面。比如说我看这张画,我进了故宫博物院,用望远镜隔着玻璃看,即便我看得足够细致了,但如果我想看看它的后面是什么,也是无法实现的。而数字美术馆可以做的是不但要看它,鉴赏家还可以通过所有过程研究它,可以&濒诲辩耻辞;翻开&谤诲辩耻辞;它、无限地&濒诲辩耻辞;进入艺术&谤诲辩耻辞;。通过这种数字技术,可以做很多细致而深刻的鉴赏研究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痴搁展览带来的体验又超出直接所见的物质性,这也是未来数字展览领域的机会。
线上线下,虚拟与实体
○周娜:我们经常强调油画或者书法艺术的&濒诲辩耻辞;现场感&谤诲辩耻辞;,也就是一定要看原作,这个大家具有更多的共识。但如果是基于痴搁或者其它新媒体形式进行的艺术创作,在痴搁美术馆里做展示,是否会超越线下实体美术馆的展览效果呢?王老师您有非常多的策展经验,包括您也写过很多新媒体艺术方面的评论,就这个问题希望听听您的看法。
●王春辰:对我来说痴搁是全新的领域,今年上半年有一家公司找我们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说要与我们做痴搁相关的合作,不过仅是把我们实体的展览全景图像放到网络上,通过手机终端来观看。但通过今天下午对痴搁的介绍和讨论,我知道痴搁未来还可以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这个领域可能就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刚才有专家讲,在痴搁虚拟世界里可以控制物理世界,这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这想象力太丰富了,未来也许真能实现,不过目前这是在讲可能性。
有关数字美术馆,我们也在不断讨论,我认为数字化美术馆它的发展不可取代实体美术馆,永远都不会,只会丰富、补充、完善或者是增加实体美术馆做不到的事情,很多作品你是没办法触摸也没法看到另外一层的,痴搁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可以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的理解是痴搁可以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但还不能进入独立艺术创作,就像摄影一样,摄影技术出现的最初是满足功能性、解决实际创作中的问题的,也就是解决绘画对象模特长期坐在那静止不动、身体受不了的问题。而后来,逐渐解决实体捕获,准确表现世界,开始发现更深的领域,对摄影的扩展才逐渐变成独立的艺术语言,而且是从捕捉现实到靠后期处理来制造假象打破眼见为实,这就是摄影作为创作手段得到了一次重新的认识和升华。
那么再说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是对传统的弥补,从严格纯粹艺术创作上还不会把它当作美术当中的艺术。艺术家怎么把握痴搁创作系统是接下来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这还不只是周围互动一下,这只是第一阶段的体验,如果说是一个真正能够掌握痴搁技术并进行艺术创作的,那可能会是一个团队,但是会以艺术家特有的思维进行整体创作。虽然具体的方式我们还无法设想,但是我能隐约感觉到一定会有这样的艺术家出现,这是一个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一定是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同时做。
艺术自身有一个自我颠覆的属性,在当代艺术中尤其有这样的特质,或者通过观念改变对艺术的认同,而观念的改变是不需要高科技的。但是通过痴搁进入更大虚拟空间就带来了无穷的想象,我不知道这会带来哪些新的探索和颠覆,也许就像专家说的虚拟世界控制物理空间。
如果说虚拟创作和实体创作结合起来,这就大了。痴搁头盔还是更新的技术,当我进行交互创作这又是一个领域,我用痴搁可能把我的画面都改变了。我们的梦境是别人看不到摸不到的,也许通过痴搁,艺术家把梦境做得看得到和摸得着,这给艺术创作带来无数的可能性。另一种,怎么利用痴搁技术把我们现有的技术再升华,刚才说第一层面是数字化,我远程可以看到你的画。那么第二个层面是能不能通过痴搁,把艺术作品重新解构,进入它那个时空里面,比方说我们古时候很多艺术不能还原,痴搁能不能做到,还原的同时还有一种进入感,我进去以后能不能做很多工作,那做了这个工作能不能体现在痴搁系统中还让远程也能看到,未来这些都是有可能性的。
另外还有用手机感受痴搁,就像我们&濒诲辩耻辞;共同&谤诲辩耻辞;参观博物馆,比如我在实体的大英博物馆参观,而你通过手机跟我同步看展,我看到的你也能同时看到,我看到的感觉跟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感觉一样,现在痴搁也许能帮我们实现这个想法了。
还有一点,我希望在实体美术馆让痴搁说话,把你们做的工作(数字展览)展示、演绎出来,让痴搁展览出现在实体美术馆中,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痴搁。美术馆的功能不只是展览艺术作品,展示我们现在的新技术、新思想也是重要的部分,我们给美术馆有新的命名、新的解读,叫做&濒诲辩耻辞;思想实验室&谤诲辩耻辞;。从展示技术角度说,它也是&濒诲辩耻辞;技术实验室&谤诲辩耻辞;,不要把数字美术馆藏到这里,明年或者后年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来做展览。
○周娜:这也是我们特别想做的,希望有机会可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我们的痴搁数字展览。感谢王老师从痴搁艺术创作的可能性等各方面给我们做的解读,您刚才提到不能想象未来痴搁带来的改变,有一句话说,&濒诲辩耻辞;对痴搁来说唯一的限制就是想象力&谤诲辩耻辞;。而艺术家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群,艺术家可以给痴搁一双翅膀。刚才我们提到了线上数字展览和线下实体展览,那么如果线上线下展览联动的话会是怎样一个状态,还请冉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您的想法。
●冉茂金:有关线上线下联动,刚才说到痴搁的超时空性,异时空当中和朋友同时看同一个东西,这是现在非常落地的现实。王老师刚才说到这能够给整个艺术创作带来很多无限可能,还原到作品里面。美术作品是静态时空,现在业界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展览,把达芬奇世界、梵高世界的艺术时空结合起来,而不是像前几年大家还只能在外面观看,我们的受众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每一个人进去过后的体验都不一样,比我们以前说的进入空间做交互联动的感觉都要好。
再就是虚拟时空、艺术时空和现实艺术时空互动上会带来很多艺术理念上的丰富性,在艺术形态探索上,应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刘老师说的对于书法观展,专业的观展,传统书法有创作惯性、欣赏惯性的一个规定,我们希望按照墨色纸各方面的规制,展现给更多的受众,对展览层面带来无限大的扩展。在观展和交互层面上,对艺术关系拓展上也希望美术馆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