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量文艺活动、文化产物被“赶上云端” 。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纷纷涌现,云展览、云直播、云综艺层出不穷,云技术、云产物、云服务应接不暇。“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这一时刻给大众带来的体会非常深刻。从当前形势来看,新技术新应用变革将推动重塑网络文化、网络文艺行业与产业,云展览、云演出、云直播、云录制等即将成为常态,这些新业态给观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的同时,也给传统展览、演出等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孤云独去&濒诲辩耻辞;闲&谤诲辩耻辞; 展览在&濒诲辩耻辞;云&谤诲辩耻辞;端
疫情之下,众多博物馆、美术馆发起线上展览,让宅在家中的人们直抵“现场” ,享受一场场云端文化盛宴。实力雄厚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率先推出系列“云展览”“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与产物。如国家典籍博物馆虚拟展厅推出“从《诗经》到《红楼梦》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等在线主题展览;故宫博物馆推出“VR故宫”“全景故宫”在线展览以及“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直播活动,让网民“云游”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直播平台带领观众“云游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推出“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医护题材作品欣赏”在线展览;西藏布达拉宫“云展览”让网民“宅家”细品雪域千年国宝。
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5G VR”技术与平台优势也推出系列“云展览” ,如新华社新媒体平台推出“新华云展” ,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与腾讯联合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等,给网民带来全新体验与享受。 “云展览”有效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感”“陪伴感” ,大众在“云游”中,消解了“宅男宅女”的孤独感,在学习、观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交效应,拓展了朋友圈,收获了传统线下展览获得不到的信息,同时产生了强烈的“云游”仪式感。
随着“5G VR”等技术的成熟和运用,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场景式“云展览”“云体验”必将成为展览展示行业新的突破口,带来新的增长点。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结合线下实物展览、线上实景直播、专业主播讲解等多种形式营造观展体验,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跨品牌合作、跨区域运营、电商化营销等创新产业行业模式。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博物馆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淘宝直播“云春游”上线当日就获得1000万人次参观,国家图书馆等多家文化机构开放电子阅览资源等。“孤云”不再孤单,相见不如上线,展览在“云”端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科技赋能下的展览展示行业必将成为历史机遇浪潮中的“弄潮儿” 。
挑战:&濒诲辩耻辞;云深不知处&谤诲辩耻辞; 加快&濒诲辩耻辞;上云端&谤诲辩耻辞;
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闭门不出的疫情之下,也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场馆在场地规模、展品类型、经费预算、技术平台、人才队伍、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大众因疫情宅在家中正需要线上文化盛宴的时候,场馆却因缺乏提前储备而在手忙脚乱中拿不出线上文化“大餐” ,甚至连文化“零食”也拿不出,刹那间有一种“云深不知处” 、茫然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国内排名靠前的博物馆、美术馆走在时代前列的同时,也不妨“传帮带”地方博物馆、美术馆,防止“孤云独去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只有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都能够提供线上服务的时候, “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才能真正“活起来” 。这种“活起来”就是要创新展现传统文化,不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被迫“赶上云端”到主动“追上云端” , “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
当下, “云展览”自身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在数据传输方面受网络带宽限制,用户体验尚存在一定问题。因为“云展览”中的数据量较大,数据传输对网络速度及延时更加敏感,高延时会降低用户的体验感受。随着5G网络技术逐步普及,“云展览”网络传输瓶颈终将被打破,迎来高速发展,进一步助推“云展览”产业研发运营一体化进程。
回归:&濒诲辩耻辞;坐看云起时&谤诲辩耻辞; 绚丽绽&濒诲辩耻辞;云&谤诲辩耻辞;端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闭门已久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将陆续开放。展览机构将一场接着一场推出积压已久的展览,同时优先推出疫情之下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大量抗疫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也许曾在“云展览”中展示过,但是作品在展厅现场带来的视觉冲击、震撼气度将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正如电影院的作用永远不可能被家庭影院代替一样,展厅是“书斋文化”走向“展厅文化”的产物,“云展览”是“展厅文化”的线上产物,也是互联网时代别有风味的“线上文化” 。
有人认为, “云展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结束而“离场”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实际上,“云展览”与线下展览将以互补的形式存在。比如当下人们普遍忙于工作,时间非常宝贵,“云展览”可以帮助大众提前了解目的地展览情况,做好攻略,使大众更加有选择性地前往线下展览。无意中, “云展览”给传统展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众在“诗和远方”中终将做出抉择。随着新技术、新应用在“云展览”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云展览”将给人们带来更灵活的观展方式、更友好的观展体验、更先进的文化理念。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云展览” 、数字博物馆已不再是实体博物馆的额外补充,它将成为文化艺术机构的重要业务板块,甚至会改变博物馆、美术馆的生存状态。传统文化机构要跟上时代发展,不但要有360度全景展览馆、 3 D建模展馆,更要有灵活多变的“云展览”模式推出,打造永不落幕的展厅文化。
在这次疫情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从《诗经》到《红楼梦》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等在线主题展览,真正实现了优秀精神食粮“飞入寻常百姓家” ,极大地发挥了“云展览”的社会效益。对于国家典籍博物馆来说,线下展览涵盖了从甲骨、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舆图、 “样式雷”图档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等众多国家图书馆特色藏品,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书籍文化。今后国家典籍博物馆可以在“云展览”“云阅读”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大新媒体产物研发力度,设计创作出更实用、更便利、更惠民的产物。因此若要保持“云展览”的热度,就不能盲目跟风,止步于“云”的形式,要更加注重文化产物在异质化、细分化、创新性方面的发展,不断适应用户多元化需求,不断开拓相关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行业高质量发展,使文化魅力在“云”端绚丽绽放。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展览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