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018年3月23日9时,我弟弟开车,与杨亚雯乘车从德阳城区去什邡市洛水镇。但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们在车里神情凝重的摆谈着十年前在该镇抗震救灾的话题,当年的情景不由自主就浮现在我的脑海。
2008年5月12日,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八级特大地震,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释放。霎时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
汶川、北川、绵竹、什邡……一栋栋房屋倒下,一座座桥梁垮塌,一个个生命消失。
什邡市洛水镇也没有躲过地魔的袭击。倾刻间,农房倒了,学校教室等建筑物也垮了不少。地震造成全镇90%的房屋坍塌,347人遇难。
在这危急关头,军队和省、市、县(市)都派出救援队、工作组,深入灾区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对遇难者家属送关爱、搞帮扶。
笔者作为中共德阳市委派驻什邡市洛水镇的工作组长,市委党校的曹敏,市水务局的杨亚雯,市总工会的钟华、戚良等同志为成员,配合当地镇、村、社的干部,主要做遇难学生家长的抚慰、救助、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等工作。可以说这是中国农村比曾经的“催粮催款,刮宫引产”还难的又一大艰难的群众工作。为什么?因为人被震死了,尤其是遇难学生家长中的很多人都是中年丧子啊。
我们这个工作组到了洛水镇,马上又分成几个小组,与镇、村干部和学校老师一道,采取分头分片区走村串户,深入帐篷与家长座谈、与村、社干部和乡亲邻里访谈等形式,对遇难学生的家庭结构、受灾、生产、生活、心理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短短4天,工作组的人员头顶烈日,爬山涉水,不仅跑遍了洛水镇辖的11个村,4个社区,还去了遇难学生居住在外乡镇的近30多个村、社,深入走访遇难学生家庭50多户,耐心认真地听取家长们的心声和诉求,了解遇难学生家庭急需解决的困难,及时给他(她)们宣讲地震知识,国家、省、市出台的政策,送去宣传资料、体恤衫、茶叶、猪肉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并帮助联系医生,看病输液、捡中药,买电线、搭建帐蓬,组织力量排除危房等。
在洛水镇做遇难学生家长抚慰、救助工作期间,我们认识的家长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经营五金商品的朱兴林、张学芳夫妇等。他俩在自己的孩子遇难后,强忍着悲痛,还抢救被废墟压着的其他孩子。
2009年2月12日,根据上级安排,我们由此前常驻洛水镇改为不定期走访。这天,我们到洛水镇走访了几个家庭,其中,看见他俩开办的商店,已由2008年9月的两间简易货棚扩大到5间,经营的建材、五金和农具等商品有近100个规格、型号。
2009年9月3日下午,张学芳打来电话:“蒋组长你好,9月5号,请你们工作组的都到我家来耍”。
我说:“你们家一定有啥好事吧,是不是你生小宝贝了?”
她说:“你猜对了,你们一定要来哟”。
2009年9月5日,时任中共德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友才(现德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带领我们工作组等同志前往朱兴林、张学芳的新家。
当我们走进他俩的院内时,看见许多亲朋好友都到了,都来祝贺小宝贝满40天。这时,主人把我们带进新房,看见小宝宝两手握拳,甜蜜的仰睡在床上。
新生的小孩,给遇难学生的家人们带来了欢乐,也给他(她)们带来了希望。
2018年3月23日,据时任洛水镇镇长、现任德阳市委群工部副部长兰勇介绍,地震后,对哪些曾经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做过结扎手术的遇难学生的父亲,政府免费让医生为其恢复了生育能力。全镇遇难学生父母已生育孩子63个,其中,朱兴林、张学芳的儿子朱章哲已9岁,现在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小学二年级读书,成绩名列班上前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在“5.12”汶川大地震后进一步发扬光大。
按照党中央的安排,北京市对口援建什邡市,其中,对该市的洛水镇就投入10亿余元重建民房、学校、医院和道路、场镇等基础实施。其中,该镇的渔江村灾后重建,北京市投入资金1.8亿元,以西海白鱼仙子传奇故事为背景,以鱼文化为中心,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规划了可居、可行、可游、可复制的一个新村。其总占地面积700余亩,总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其中商铺房11000平方米,居民房56000平方米,总户数545户,总人口2171人。这个村庄从总体布局,抗震减灾,地方特色,生态建设,户型设计等方面堪称川西新型村庄。
在建筑造型上,大面积运用尺度合理的白、灰色组合,透空栏杆和实墙面虚实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同时突出了传统民居高勒脚,大屋檐,穿斗结构山墙的建筑特色。平台构架和女儿墙的侧坡屋檐将大面积的斜屋顶分隔成几个块面,显得虚实变化,错落有致。
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持了村庄四周的自然基底,保留原有的河流,水塘,并进行了整治利用,建起了绿环绿廊,外环绿化密植了生态树,将整个村庄掩映在树林之中。内环绿化植有果树,既美化又实用。绿廊既联系内环外环,同时又对组团起到了分隔作用。庭院绿化,各组分别栽培柑橘、梨桃、石榴、李杏、枇杷和茶树作为标志植物,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展现出一派屋在园林中,人在花在行的美景。
而今,渔江村已成为援建与自愿者、公益组织、政府、农民等共建的一个示范区。已成为川西民居文化与民俗的展示中心,绿色低碳环保的别墅民宿体验区。已成为具有观光、采拮、垂钓、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区。
在参观渔江村的途中,笔者看见田间地头辛勤的乡亲们,一把刀,一双手,熟练地收割着蒜苔。农民们称这个叫&濒诲辩耻辞;打蒜苔&谤诲辩耻辞;。
陪同的镇党委书记梁福全介绍,当把田里的蒜苔打完后,再过一两个月,紫皮大蒜也就成熟了。洛水镇种植紫皮大蒜的历史悠久,还有神奇的故事哩。
说起洛水大蒜,这与李冰&濒诲辩耻辞;导洛通山&谤诲辩耻辞;有关。
公元前256——前251年,秦昭王任李冰(公元前302——前235年)为蜀郡守。李冰叹岷江之水患,乃筑都江堰,忧什邡绵洛之洪水,遂行“导洛通山”之举。他来什邡章山治理水患,先在洛水峰顶山中安营扎寨,调集石亭江两岸的什邡、绵竹两地百姓,组成导洛大军,开山裂石,逢正抽心,遇弯截角,拓宽关口,疏通河道。
正在工程建设达到高潮时,民夫中陆续多人染病,甚至发生死亡现象,李冰传令两县官吏,调集医生前来医治,但收效甚微,大家疑是瘟疫。为了防止疫情扩大,李冰留下部分民夫守工地,其余放假一年,回家治病。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工程停下后,李冰带领随从骑马沿石亭江西岸河流巡查。当李冰一行来到,小人该死,恕罪,恕罪。&谤诲辩耻辞;李冰下马扶起大汉,随从说明来意,这大汉受宠若惊,赶紧邀请李冰一行人到堂屋用茶。这大汉是个石匠,叫肖世户,这次导洛,他也参与其中。上千人的队伍李冰还未认到他,他当然认得李大人。肖世户忙叫家人杀鸡宰羊招待贵客,李冰向来勤俭,令他叫家人随便煮点东西填饱肚子就行,示意他坐在一旁,并问他民工的病情如何。肖世户回答说:&濒诲辩耻辞;我们栓牛坪去了二十多个民工没人染上病。"李冰感到十分欣慰。突然,一阵芳香从厨房飘出,大家突然感到搀涎欲滴。开饭时,先上了几碗农家小菜,接着家人端出来一盆猪肉。刚才闻道的芳香就是从这猪肉中散发出来的。在芳香的吸引下,大家舞动竹筷,当猪肉一进李冰嘴中,哎呀,味道直冲肺腑。说实在的,李冰吃过的猪肉不少,郡守之官,地方首脑,什么珍肴美味没吃过,就是秦昭王的皇宫御宴也吃过几回,还没有如此香味。看来美味佳肴还是在民间。
一盆寸把长碧绿色的菜苔中掺和着褐色的熟猪肉,一进嘴中,清香直透五脏。李冰便问这碧绿的东西是什么菜?
肖世户见郡守和蔼可亲,就滔滔不绝地答道:这个菜叫大头心。我们栓牛坪好多人家都种得有,其他地方找不到。
李冰又问为什么其他地方找不到呢?
肖说:我父亲在石亭江打鱼为生,长期泡在水中,十几年前得了一种怪病,皮肤起水泡,流黄水,奇痒难受,黄水流到哪里皮肤就烂到哪里,传染很快,其他人一粘上他用过的东西,不久就会害上同样的病。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说这是瘟疫,水窜皮,无药可治。连续三个月,父亲浑身几乎烂完,眼见快活不成了。正当全家人不知所措时,父亲突然不见了,当时也是这几天的样子。大家四处寻找,毫无踪影。大约两个多月,父亲手里提了一种东西,精神焕发地回家。原来,父亲感到病情日益严重,如果一家人传染上就不得了,干脆要死就死一个。于是,父亲瞒着家人,一个人跌跌撞撞藏进山里。也是父亲命不该绝,父亲在山里找到一个窝棚,这是到山中挖药的药夫栖身之地。里面粮食,锅碗都有,父亲就在这窝棚中住下了,但身上的皮肤继续溃烂。有一天,父亲在窝棚外晒太阳,实在奇痒难受,顺手从坡地上扯了一把叶子有点宽的草,在身上乱揉。哎呀!怪事出现了,当宽叶子草绿色的草桨揉到身上的时候,被揉处奇痒就止住了。父亲四处一看,周围也有这种草,又扯了一些满身揉上。这一晚,父亲在窝棚中睡了一个得病以来最好的觉。第二天父亲醒来,感到非常舒服,黄水不窜了,皮肤不烂了,父亲觉得这种草能治水窜皮病。于是就满山遍野地找。后来,宽叶子草抽苔,父亲又将抽的苔当菜吃。一月后,宽叶子草由绿变黄,草干根部长出了一瓣一瓣形成的紫色圆头。当时,父亲的病巳完全好了,就把这些圆头扯回家,种在地里。大家便把这种宽叶子草叫“大头”。由于有了大头,我们这里好几年都没发过水窜皮病。父亲死后,我接着种大头。我种,大家都种,现在我们留了好多大头,明年我们打算多种些,打算拿去卖钱。
肖世户这段话,大家听得聚精会神。李冰听后判断,原来工地上的瘟疫,实际上是民夫们长期浸泡在水中得的一种水窜皮病,只是还没窜皮而已,大头就是医治这个病的绝妙良药。于是马上找来地方里正,下令凡是家中有大头种的都全部种上,收割时官府全部收购。
在刚才和肖世户的交谈中,李冰知道再过二十多天就是种大头的季节。由于刚才肖世户连说了两个“打算,打算",便取其草本之意,就将“大头”更名为“大蒜”了。
第二年,阳春三月,民夫假满,高景关一带又掀起了导洛高潮。李冰下令将栓牛坪大蒜长出的"蒜苔",全部买到工地,用猪肉煎炒,人们给这道菜取的名字就叫"熬锅肉”。刚炒出来的熬锅肉的芳香随着高景关山风在工地洋溢,民工们的欢笑声和关滩的浪潮声交融。高昂的激情飞快地推动着导洛工程的进程,捷报传到京城咸阳,秦昭王非常高兴。又听说什邡高景关风光秀丽,于是传诏到此巡游。
李冰接到圣旨,少不了要做好接待准备。自然要用熬锅肉招待皇上。秦昭王吃过蒜苔炒的熬锅肉,龙颜大悦,称赞这是世间绝妙的珍肴美味,欣然下诏全国种植大蒜。
千百年来,洛水镇的紫皮大蒜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还能解毒治病。蒜瓣包衣上紫红的色彩,辛辣芬香的味道和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居全国大蒜前茅。洛水镇的大蒜、蒜苔,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远销北京、上海、新疆、青海等地,名扬大江南北,輩声长城内外。2002年,洛水镇就被列为四川省大蒜生产基地。
梁书记接着说,现在,大蒜已是洛水农业的主要产业。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达一万五千多亩,亩产蒜苔1000斤左右,蒜头900斤左右。每亩蒜苔、蒜头收入8000元左右。全镇仅种蒜的收入一年达一亿二千万元,农民人均近4000元。
有如此丰厚的收入,不得不感谢蜀郡守李冰。是的,李冰带领农民不但建起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且“导洛通山”,凿瀑口于高景关,疏河床于洛水。“化贫瘠成富土,浸原野为陆海;千里膏腴,不知饥馑。”从此,水旱从人,惠泽川西和成都平原,人民世代受益。四川“天府之国”由此名闻天下。同时还号召洛水农民种蒜,至今财源不断。
因此,当地人民为纪念伟大的水利专家李冰,在什邡市洛水镇建起了大王庙。
大王庙始建于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8年,宋朝有所扩大。后毁于兵火,明朝万年历间重修,嘉靖年间重建,以后由于年久失修,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重建。1992年,什邡县人民政府把该庙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洛水镇原党委书记、什邡市政府原副市长、什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太超介绍;解放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庆祝李冰生日的时候,省内外的民众纷纷来到大王庙祭祀、祈祷、参加庆祝活动,感念李冰盛德。不幸的是,“5.12”大地震,庙宇损毁严重。
有幸的是,大地震后,北京市对口援建什邡市,其中,对大王庙李冰纪念馆投资450万元进行了加固,同时,扩建景观区域25亩,还对纪念馆、大门、偏殿、厢房、卫生间、办公房等进行了修缮。
现在,北京大道旁的大王庙勾檐飞角,气宇轩昂。牌坊上面“道法自然”的四个大字百米以外清晰可见,走近庙前广场,庙门旁边红墙上黑白色的太极图案映入眼帘。
尹太超副主任还告诉我,大王庙已申报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每年能接纳十万多人的宗教活动场所。2017年外地来此的游客达8万人次。
其实,笔者十年前对洛水镇一无所知。因到此抗震救灾一年多,对该镇有了初步认识。2009年9月,咱们抗震救灾工作组成员又去时,废墟上已是房屋林立,田野金色的稻谷丰收在望。2018年3月,第三次走访洛水镇,集镇已达3平方公里,四横四竖的街道横贯南北、东西,水、电、气、通讯等设施齐全。
洛水镇党委书记梁福全介绍:汶川“5.12”大地震后,通过十年来的灾后重建,我们镇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2017年,全镇GDP达到14.8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5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543万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139.4%、228%、423.98%和11.1倍。工业公司已发展到58家,工业增加值达54792万元。现在,镇上正在把大蒜、茶叶等特色农业与洛水镇独有的李冰文化等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品牌,将洛水镇的旅游业建成集文化体验、生态度假、避暑休闲、运动养生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放眼八方,麦苗绿油油,菜花金黄黄。山青水又秀,道宽公园广。
察古观今,文化底蕴深而厚,保护开发万人游。
这真是,十年弹指一挥间,灾后重建换新颜。
作者蒋吉华,四川省德阳市政府驻京办党支部书记、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