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文艺观察|徐粤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打开方式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粤春 发布时间:2023-03-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打开方式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3月14日,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的&濒诲辩耻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谤诲辩耻辞;主席论坛上,各位演讲嘉宾从各自学术领域、研究方向出发,围绕&濒诲辩耻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谤诲辩耻辞;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展现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分析和建构。此前,我也初步了解了一下《中国文艺评论》的主题征文情况,发现无论是现场发言,还是大家提交的论文中,既有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历史演进等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等具体问题的探讨;既有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艺发展路径的历史性回顾,也有对当前文艺理论评论领域前沿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切;既有对中国文艺现代性本质属性的界定与探讨,也有将中国文艺现代性置于中西比较视域下的跨文化研究。

  嘉宾们的探讨,既呈现出明晰的学理思维路径,又蕴含着生动的事理分析方法。大家提出的许多新思路、新观点,对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关系、探索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通过论坛的研讨,大家凝聚了共识,统一了认识,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对中国文艺&濒诲辩耻辞;为何&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何为&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如何为&谤诲辩耻辞;的问题有了集中的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文艺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二是在中国文艺现代性的讨论中,对未来中国文艺的方向目标、源流脉络、本质特性等等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升了文化认知,坚定了文化自信,更加笃信地走中国特色文艺发展道路;叁是对&濒诲辩耻辞;现代性&谤诲辩耻辞;这个重大学术概念有了更加宽阔更加包容的理解,赋予了时代和本土的内涵,为融通中外学术资源,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作出了有价值的学术探索;四是通过征稿、研讨、刊文等系列学术活动,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文化建设重大任务进一步结合起来,学者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高度融合在一起;等等。

  此前有学者曾指出,&濒诲辩耻辞;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设计&谤诲辩耻辞;,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濒诲辩耻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谤诲辩耻辞;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命题,也是一项长久的实践课题。对于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来说,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研究,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诸方面,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关系,并将相关研究讨论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和学术理论,进而增强文艺理论评论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学科自觉。

  本文试图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梳理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叁重逻辑和四条路径。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普遍经历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所选择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濒诲辩耻辞;中国式现代化&谤诲辩耻辞;这一概念进行丰富,并对其基本特征作了重要论述。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叁个历史决议中,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更是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又进一步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讨论中国文艺的现代化,那么必然会对学术领域重要概念&濒诲辩耻辞;现代性&谤诲辩耻辞;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理解。

  我以为,所谓现代性,是指对现代社会特性与品质的概括与总结。回顾以往,这种概括与总结不断变化,因此&濒诲辩耻辞;现代性&谤诲辩耻辞;成为多义流变的历史性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有不同的追求。从学科划分看,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将启蒙带来的理性精神作为现代性的本质规定;安东尼&尘颈诲诲辞迟;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濒诲辩耻辞;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谤诲辩耻辞;;波德莱尔在文学、艺术、审美领域,认为现代性是对不可逆转、快速流逝的现代时间意识的一种概念表述。从时间划分看,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多种现代的开端划分法。恰如英国社会学家兰蒂所说:&濒诲辩耻辞;现代性既是一个文化观念,也是社会哲学观念,还是一种有关现代社会更加宽泛的陈述&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它不只是纯粹制度的或文化的,而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谤诲辩耻辞;现代性本身可能是且应该是多元的,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性应该是且事实上已然或多或少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或多元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而非单一不变的或一元化的。每一个文明体将根据自身的尺度,确定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从而标注上属于自己的&濒诲辩耻辞;现代性&谤诲辩耻辞;的内涵,因此拥有自己的&濒诲辩耻辞;现代性&谤诲辩耻辞;的打开方式。尽管现代性这一概念来自西方理论,但移植中国必然会有一个内涵置换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探讨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尺度。因此,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文艺现代性唯一正确且合理的打开方式。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定性,中国文艺现代性主要呈现出叁重逻辑,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叁重关系。

  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濒诲辩耻辞;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谤诲辩耻辞;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一直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概念的现代性尽管是多义的,但其时间维度是无法被否定的。在西方理论的某些语境中,&濒诲辩耻辞;现代&谤诲辩耻辞;代表着对&濒诲辩耻辞;过去&谤诲辩耻辞;的否定和反叛,但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的中国文艺现代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割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的现代性,不是全盘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而是积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蕴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与此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规定着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历史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濒诲辩耻辞;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谤诲辩耻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是与中国文艺现代性的生成和建构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交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正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理论逻辑,也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内生动力。立足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以当今文艺实践与发展现状为现实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科学阐释,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实践逻辑看。马克思恩格斯在讨论现代性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充分发展的同时、“现代性”却陷于重重矛盾之中的失衡状态进行揭露,对个体生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中的扭曲与异化状态进行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针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失衡,在寻找突破的路径,虽然时常会导入乌托邦的歧途。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却是沿着一条互相促进的实践模式在发展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艺的现实关切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实践要求。

  我们探讨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叁重逻辑。我们认识到,探讨中国文艺现代性,实质就是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问题,也就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中国文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具备什么样的特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中国文艺现代性可以通过四个路径去实现。

  第一,高扬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濒诲辩耻辞;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谤诲辩耻辞;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根本方向。在去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论坛上,我曾围绕&濒诲辩耻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谤诲辩耻辞;这一主题,谈到过&濒诲辩耻辞;人民性&谤诲辩耻辞;的问题。&濒诲辩耻辞;人民性&谤诲辩耻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思想内核上的一致性,也应当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标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党文艺创新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类文艺创作规律、审美规律的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个体创作与集体审美的平衡统一,实现了细节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平衡统一,实现了艺术想象与生活现实的平衡统一,实现了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平衡统一。高扬人民性,不仅具有中国特点,也具有世界意义,因而必然具有现代性。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文明形态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民族的现代化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一方面,文化自信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托,生成并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形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文艺现代性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来源。曾有西方学者片面地声称&濒诲辩耻辞;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要进化到现代社会即高等社会,就必须经历西方国家所走过的路,西方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唯一来源&谤诲辩耻辞;。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濒诲辩耻辞;西方化=现代化&谤诲辩耻辞;的迷思,也为中国文艺现代性注入了自信自立的时代内容。

  第叁,扎根中国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文艺现代性必然是实践中活生生的存在,需要我们在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中把握。一方面,深刻把握社会实践的时代主题,时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和成就,将其作为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宏观背景和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文艺实践的发展和成果,在与文艺实践的互动中探寻现代性的内涵与表征。新时代中国文艺蓬勃发展的实践,急需文艺理论和评论不断作出有力阐释。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探寻,本身就是构建中国自主文艺理论的重要步骤。我们应当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遗产,立足中国百年人民文艺的形成历史、独特属性和发展成就,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前瞻的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运用更具阐释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中国文艺理论,回答&濒诲辩耻辞;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怎样弘扬真善美、怎样批驳假恶丑&谤诲辩耻辞;这个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

  第四,坚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希腊学者的复信中写到:&濒诲辩耻辞;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谤诲辩耻辞;中国文艺现代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一方面,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中华立场,同时警惕不能走向文化自大和文化封闭。另一方面,吸收借鉴消化国外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而不是不加分析辨别地生硬使用,避免出现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审美的现象。只有这样的中国文艺,才能得到世界范围更加广泛的理解、认同和喜爱,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勃勃生机。

 

  (本文为&濒诲辩耻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谤诲辩耻辞;主席论坛总结讲话)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天美影视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