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北京演艺新空间
文/宋宝珍
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壮丽的古都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浓郁的京味文化使这座城市彰显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文化魅力。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东方文明的标志,北京最大的优势是文化,而文化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人文。
历经3000年不间断发展的北京城,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都曾建都于此,这里形成了深厚的精神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元代,科举废除,杂剧兴盛,元大都成为杂剧演出中心,勾栏之内,氍毹之上,弦索不辍,莺歌不绝。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梁进之、白朴等以大都为籍贯的剧作家就有十七位之多。元末明初,昆曲艺术开始孕育成长,万历年间,江南士大夫将其带入京城,旋即受到京城达官显贵的欢迎。
到了清代,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为了给皇帝祝寿,一个在安徽享有盛名的徽戏班&濒诲辩耻辞;叁庆班&谤诲辩耻辞;进京演出,随后,&濒诲辩耻辞;四喜&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和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春台&谤诲辩耻辞;诸班相继来京表演,深受观众好评,誉满京华,史称&濒诲辩耻辞;徽班进京&谤诲辩耻辞;。此后京剧兴盛,演戏纳入朝廷仪典,形成定制。每逢新年、万寿节端阳、中秋、冬至、册封、庆生等,都会宣召民间戏班进宫演戏。上有好之,下必效之,作为演出空间的戏园不断增多。&濒诲辩耻辞;一口京腔,两句二黄,叁餐佳肴,四季衣裳&谤诲辩耻辞;,就成了北京人向往的理想生活。
从清朝到民国,北京的演艺空间一直都热闹喧嚷,广和楼戏园、阜成园、广德楼戏园、叁庆园、天乐茶园、吉祥戏园、丹桂茶园、开明戏院&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到了现代,古典戏曲,时事新戏、文明新剧、新创话剧,都曾在这座历史名城之中不断上演,幻化无穷。
天乐园戏院
摄影:塔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话剧的专业化、体系化、现代化水平明显上升。1955年,中国设计师林乐义主持修建的首都剧场竣工,它占地面积0.75公顷,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两层观众席,共1300个座位。此为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1956年6月1日,中国儿童艺术剧场在北京东华门落成,1990年再度翻新,它拥有800个座位,专门演出儿童剧,成为小朋友们的童话魔盒和梦幻城堡。2007年12月22日,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总面积3.55万平方米的国家大剧院落成,它以法国设计师保罗&尘颈诲诲辞迟;安德鲁的&濒诲辩耻辞;蛋&谤诲辩耻辞;型建筑方案和前卫水润造型,成为北京国家级的剧场群落和崭新的文化地标。2011年5月18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新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举行揭幕仪式,新落成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启动拥有880个座位的大剧场和拥有300个座位的小剧场。2015年11月20日,位于西城区南中轴路西侧,占地1.65公顷,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天桥艺术中心剧场群正式开业,它包含一个1600座位的大剧场、一个1000座位的中剧场以及叁、四百座位的两个小剧场。2021年9月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扩建工程竣工,位于首都剧场东侧、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中剧场和小剧场组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启用。这些剧场的建设展现了北京剧场空间的发展和进步。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一流的都市,都以拥有一流的演艺空间来展示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豪感。无论是莫斯科、纽约、巴黎、伦敦、柏林,还是东京、首尔、新加坡,它们所拥有的国际知名度,不仅来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硬实力,更来自它们各自具有的文化产业、文化热度、艺术风貌等软实力。戏剧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紧密关联,在国际大都市中都得到鲜明印证。据悉,上海&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规划纲要&谤诲辩耻辞;明确表示,要大幅度提升上海的文化影响力,对标国际先进水准,打造服务于长叁角地区的一系列沉浸式剧场、戏剧酒吧、微剧场、露天剧场等演艺新空间。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提供
北京尽管已经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剧场,但是随着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随着演艺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文艺团体的不断增多,演出空间的不足、剧场形态的固化已经比较明显。&濒诲辩耻辞;大戏看北京&谤诲辩耻辞;是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新名片,&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之所以要下大力气开拓演艺新空间,也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戏剧演出的新需求与新发展。会馆文化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北京特有的历史遗产,它和一些城市的租界现象不同,具有乡土中国、行业同盟、族群聚合、报团取暖的特点,可以说是明清两代地方官的&濒诲辩耻辞;驻京办&谤诲辩耻辞;、亲朋同业的&濒诲辩耻辞;接待站&谤诲辩耻辞;。在历史上,会馆起到了敦睦乡谊、联络情感、协调关系、汇聚人气、笼络儒士、传递信息等多重作用。近代史上着名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的行动轨迹,就与南海会馆、浏阳会馆多有交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北京独有的文化遗产&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会馆丧失了其原初的作用,有些甚至成为了封闭的建筑空间。
目前,北京大大小小的王府、会馆和名人纪念馆,大约有300多处,诸如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汀州会馆、福州新馆、正乙祠、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恭王府等等。怎样在保护其建筑特性和文化属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其价值功能,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需要赋能会馆文化的生命力,不然它就仅仅是一座旧式建筑、一个缺少人气的空间而已。
湖广会馆大戏楼
湖广会馆提供
&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即会馆之内的演艺活动。首先应当明确其受众人群,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到会馆来看戏的人,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对这种环境戏剧、浸没式演出乃至具有特色的演艺内容与形式感兴趣,这是与戏剧有关的人。二是对古建筑本身和古建筑当中被开发利用的演艺空间感兴趣,这是与建筑和空间设计有关的人。叁是外地的游客,当会馆成为演艺新空间、网红打卡地的时候,他们抱着好奇来观摩、领略新奇。四是社区的原住民,他们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散散步就能走进会馆,顺路还可以跟邻里见个面,一块儿欣赏一场演出。由此看来,会馆敞开封闭的大门,可以迎来四方宾客,但是要创造新的观演关系,不同的空间要定位不同的观众群,要锚定其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心理期许,避免观众走马灯式的观演,要以特定的氛围和情境的营造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兴趣,留得下,坐得住,看得惯,这需要内容亲民、票价惠民、环境怡民、效果益民。
沉浸式话剧《北平1948》在报国寺上演
来源于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微信公众号
&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必须得有&濒诲辩耻辞;戏&谤诲辩耻辞;才有生机与活力。目前这项活动还刚刚启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协调完成。会馆之内的演出,内容是关键,精品是灵魂,特色是密匙。每个会馆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甚至带有地域文化特征,拥有自己的存在属性。可否因地制宜,挖掘那些带有历史还原性的素材,提炼和加工出一些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特点、与会馆的历史和特色有关的演出内容?另外,既有的优秀剧目,比如话剧、儿童剧片段,曲艺,杂技,讲演,戏曲名家名段,折子戏,票友会,新样态演出等等,可否在会馆之内做些尝试性实验?这或许可以解决有了演出空间却无法填满的困难。再者,一人一故事剧场、戏剧治疗、戏剧体验、空间实验等等,都可以在会馆进行,但是需要确认其中的可能性和可控性。演出的通常情况,是驻场演出,还是剧目轮换,是剧种的一以贯之,还是样态的兼容并蓄?不同的会馆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总之是要抓住特色,注重内涵,形成发展脉络,不断延续,久久为功,让&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以内容取胜,以形式出新,形成演出的新热点、新焦点,甚至还可以考虑合理开发会馆的衍生产物和新型资源。
&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系列演出之&濒诲辩耻辞;遇见湖广&谤诲辩耻辞;中
河北梆子《王宝钗&尘颈诲诲辞迟;叁击掌》选段
摄影:王晓溪
&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要注重发挥小剧场戏剧的艺术魅力。有些会馆和纪念场所原本就有小型的戏台和观演空间,有些则需要精深立意、精心设计、精准施策、精湛出品。会馆不同于剧院,演出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为了演出的需要将原有的空间布局任意改换,这就要求项目主体必须根据现有的会馆的空间功能,按照其本身的规定性设计特定的演出内容。会馆的空间有限,不适合铺排大场面,不适合强调&濒诲辩耻辞;第四堵墙&谤诲辩耻辞;,但是它却可以有流动的、不拘一格的演出新形态,因地制宜,依势赋形。一般而言,会馆之内的演出皆属于小剧场戏剧的范畴,怎样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小而新、小而奇?这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小剧场戏剧演出的空间特点,除了物理空间的&濒诲辩耻辞;小&谤诲辩耻辞;之外,还有观演关系的灵动、变化、调整,它不需要像大剧场那样整饬、庄严、幕线分明,它重在让观众沉浸其中,近距离观察演出内容和演员的表情行动,并且在情绪交集中产生心灵互动。如果会馆的演出空间是可以延伸、变动的,那么就要设计好演员与观众的动线,明确设定动静相宜的演出环境;如果演出空间是相对固定的,那么不管是一面观众、两面观众、叁面观众,还是环形观众、散点观众,都要做好观演空间的预先安排和场上调整。
小剧场戏剧《城南旧事之评书传奇》在颜料会馆上演
摄影:海淀阑尾
&濒诲辩耻辞;会馆有戏&谤诲辩耻辞;,既是惠民演出活动,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其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蔚然成风,需要调查研究、完善设计、探索推进。北京的各个会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这需要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发展的总体布局,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整合有效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比如梅兰芳纪念馆就适合梅派京剧的演唱形式和小型表演,而恭王府后花园的小舞台则比较适合小型剧目和戏曲折子戏,有些会馆可能适合青年人的实验戏剧、沉浸戏剧,乃至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不同的会馆、不同的演出空间,在不同的心理需求中找到不同的契合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组成既有传统庭院文化特色,又有现代都市文化气象的演出群落。让会馆本身成为演出的有效叙事成分,形成整体艺术氛围和生态景观,产生共生关系和交互影响,突出创新价值和奇观效应。
戏剧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做到&濒诲辩耻辞;顷刻间今古千秋,方丈内河山万里&谤诲辩耻辞;,不仅可以演人生于一瞬,警世人于情真,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求知欲和精神享受;甚至可以启迪其人生智慧,培养其健全人格。拓展北京演艺新空间,不仅是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谱写首都文明建设新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惠民、文化兴国、实现人民大众精神文化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本文原载于2022年《新剧本》杂志第一期&濒诲辩耻辞;剧时代&谤诲辩耻辞;栏目
宋 宝 珍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天美影视特约评论家,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戏剧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濒诲辩耻辞;国务院特殊津贴&谤诲辩耻辞;专家、话剧百年之&濒诲辩耻辞;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谤诲辩耻辞;国家级人选。主要学术着作有《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残缺的戏剧翅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世界艺术史&尘颈诲诲辞迟;戏剧卷》《中国话剧史》等,并在国内外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评论文章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