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味的思乡痴情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舞台剧《寻味》观后
文/王一川
由天美影视、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和北京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出品的舞台剧《寻味》,讲述70年间台湾和大陆五代人的寻亲故事。把如此长时段的故事浓缩在120分钟里上演,其美学难度颇高。但全剧以构思奇妙、情节紧凑、故事感人和完成度相当高等创新和创意,带给笔者一次愉快的观剧体验,让笔者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五世同味的思乡痴情。
舞台剧《寻味》剧照
第一,舞美:移步换景。这部剧在舞台布景和造型方面作了大胆创新,采取移步换景手法,舞台换景十分频繁,甚至有时演员在舞台行走几步或说几句台词之间就换个布景、转换时空,或者直接展开当代人同已逝亲人的错时空对话。这样的舞美创新满足了高频率和快节奏叙事的特定要求,营造出七十载光阴转瞬间的奇特舞台效果。
第二,创意:以奇达正。全剧的核心创意点集中在&濒诲辩耻辞;寻味&谤诲辩耻辞;上,就是以寻找母亲的牛肉面味道而紧密串联起海峡两岸亲人间唇齿相依的情感和命运。按常理,牛肉面当然不是京味美食的突出代表。要说京味美食,可随意列出炸酱面、北京烤鸭、糖火烧、豆汁焦圈、涮羊肉等品种,怎么排都排不到牛肉面上。但如果从台北居民视角看,剧里讲述的牛肉面在台湾就很有特点和名气,对那里的居民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剧情中又明确追溯台湾牛肉面的北京源头,这就可以有效地唤起台湾同胞的思家和归家情怀。所以,从这点看,选择牛肉面代表家乡北京和母亲的味道,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可以产生出奇制胜、以奇达正的效果。
第叁,人物:五世同味。全剧出场人物共有五代,都同牛肉面味道紧密相关,可谓五世同味。其第一代为李王桂英和邻居叁爷,牛肉面味道开创的一代。第二代为李金标和王素琴夫妻,在台北自觉传承养母创造出来的牛肉面味道。第叁代、第四代分别为李光启和淑萍夫妻、李明维和婷婷夫妻,他们在北京努力重建牛肉面味道。第五代中的高中生李庆和台北姑娘念慈,他们也都投入地热爱牛肉面味道。这五代共同组成五世同味的完整的乡情链环。北京和台北社群的很多代表人物共同组成海峡两岸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同社会场域,给了五世同味以丰富而又可信的见证环境。
舞台剧《寻味》剧照
第四,情节:失味寻味。这部剧的中心人物及情节是李金标对养母以及她做的牛肉面滋味的寻找。剧名&濒诲辩耻辞;寻味&谤诲辩耻辞;浓缩了全剧的核心题旨。它首先暗含了&濒诲辩耻辞;失味&谤诲辩耻辞;的意思,因为只有&濒诲辩耻辞;失味&谤诲辩耻辞;后才会去重新&濒诲辩耻辞;寻味&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寻&谤诲辩耻辞;即&濒诲辩耻辞;寻找&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味&谤诲辩耻辞;既是指牛肉面味道,更是指家乡北京味道。李金标回北京后能否品尝到正宗的牛肉面味道,构成全剧情节的焦点。李金标回到北京后就丧失了味觉,导致牛肉面正宗味道无法证实,表明他的寻亲过程遇阻。后来叁爷同样尝不到正宗牛肉面味道,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气氛。直到李金标说重新闻到牛肉面味道后家人端出一碗,他仿佛终于尝到久违的家乡滋味。还有安排小茹和光启分别竞相向明维传授牛肉面技艺和秘诀,叁人之间为了牛肉面味道而发生言语冲突,最后由李金标来决断,把正宗牛肉面取名叫&濒诲辩耻辞;台北川味牛肉面&谤诲辩耻辞;。这里恰是李金标的&濒诲辩耻辞;寻味&谤诲辩耻辞;之旅取得成功的标志性瞬间。
第五,器物:以物寓意。这部剧注重运用具体的器物或物品来起到深刻的寓意作用。剧里的家书、牛肉面、柿子树、玉镯以及尿盆等都反复出现,起到了必要的表意强化作用。玉镯反复出现叁次:第一次是在李金标给养母的信里,说把养母传给自己的玉镯当了,要去赎回来;第二次是李金标把玉镯交给儿媳淑萍;第叁次是淑萍把玉镯交给儿媳婷婷。这种反复修辞突出了李家多代人之间的亲密传承关系。柿子树及柿子的反复出现,更是让叁爷在睹物思人之间回忆起当年亲眼看见李王桂英收留和养育李金标的场景。这种表现生动、形象,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第六,题旨:味中痴情。全剧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于尽情表达&濒诲辩耻辞;寻味&谤诲辩耻辞;行动所蕴含的思想题旨,那就是李金标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深情到了专一、痴迷、呆傻和持久不变的极致程度,并且同对于牛肉面的味觉紧紧联系在一起。剧中的灵魂人物是已经去世而存在于众人记忆中的李王桂英,在剧中,李王桂英既是李金标的养母,又是李金标的台北牛肉面馆的牛肉面和小茹的北京牛肉面馆的牛肉面的发明者,剧中的叙事焦点就在于凸显李金标对于养母的味中痴情。全剧巧妙地运用老年李金标的阿尔茨海默症症状而编撰剧情,构想出他在恍惚间回到20岁时,在离开大陆的轮船上想纵身跳入海中回京看养母的特殊情节。此刻,舞台上的全体人物同前排观众一道,共同营造出当年在轮船上下协助李金标跳海和回家的场景和音响效果,烘托出李金标对于养母养育之恩的一片痴情。舞台上的剧中角色同台下观众之间热烈互动的场面,堪称全剧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高潮时分。
舞台剧《寻味》剧照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剧中,当年李王桂英的邻居叁爷专程从海南赶回来做李金标身世的见证人时,也曾经一度丧失味觉和无法承担指认职责,这就增强了剧情的悬念感,更从侧面强化了李金标对养母的味中痴情。
这部剧在传达五世同味的思乡痴情上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也还有可以继续修改提升之处。舞台上的柿子树造型似乎不如屹立在北京深秋深蓝色天空下的金黄色柿子树那般具有更醒目的形状和更鲜明的色泽,还可修改得更具形象质感。由明维和婷婷议论过的让金标舅舅喝豆汁而恢复味觉一事,后来没交代下文,属于可有可无的细节设计。
王一川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美影视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入选&濒诲辩耻辞;万人计划&谤诲辩耻辞;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着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艺术学理论要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