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海淀区作协、人大附中校团委主办,人大附中槐雪诗社、木瓜读书会协办的第一届中学生诗歌论坛&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人大附中站,在人大附中高中楼成功举办。活动由人大附中槐雪诗社社长李沛航同学和海淀区作协秘书长王威主持。着名诗人安琪,《北京文学》诗歌责编王秀云,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师冯雷,央视《文化中国》编导、制片谭波,诗人殷晓媛,人人文学网总编王博生,《中学生导报》执行总编梁利萍,白雀奖创始人邹雅冰,海淀作协副秘书长肖娟,人大附中语文组的王艳、解村、程祥钰老师,以及八一学校、民大附中文学社的同学等参加了活动。
中学生诗歌论坛人大附中站嘉宾和老师同学们合影
人大附中温子鉴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开场:&濒诲辩耻辞;在所有文化体裁的创作者中,唯有诗人难以用诗养活自己的。我们以为诗人并不是职业,而是一种文化身份。诗人身份和实际工作有时是相关的,有时是无关的,怎么看待此间的关系?&谤诲辩耻辞;。对此,安琪老师首先发言。安琪老师向同学们亲切而动情地讲述了着名诗人舒婷,由女工到诗人的艰辛,表达出我们应扎实写好我们自己的诗,不应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期而遇的回馈便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冯雷老师接着讲到,诗歌是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与其说是少数文人的狂欢,不如讲成是人人都可寄托想象于上的容器。同时,冯老师也提出了他的疑惑,对于诗歌,是否存在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还是正如莎翁所说,&濒诲辩耻辞;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谤诲辩耻辞;呢。
王威老师和着名诗人安琪老师
殷晓媛认为新生代的诗歌,应融入不同的新生意象,尤其可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中提炼精华,使诗歌本身更有力量。她的一句比喻使同学们印象深刻,她讲到:&濒诲辩耻辞;没有诗歌的灵魂成不了好的数学家&谤诲辩耻辞;。
王秀云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阐述了才华认知需要过程、诗歌水平需要沉淀的观点。她说,想写好诗,要多读优秀的作品、模仿优秀的作品,寻找自己和优秀作品的差别,假以时日的滋养,好诗就自然而然地从心里冒出来了。
白雀奖创始人邹雅冰则向我们说明了现在对于传统诗歌文化的流失,并鼓励我们在学习新诗的同时,从旧体诗中汲取营养,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北京文学》资深编辑王秀云老师和海淀区作协副秘书长肖娟老师
王博生老师、王威老师都做了互动发言。
会上,许多同学提出了他们的想法。有的同学将诗歌创作中的困惑拿来讨论,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旧体诗感兴趣的周禹任同学分享了他的观点:诗人讲究的是&濒诲辩耻辞;气&谤诲辩耻辞;,即诗人的思想,并将思想寄托在语言里。然而,气力不足的诗人是写不出好诗的。正所谓,庸人所作之诗,自然是庸诗。嘉宾们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深刻思考表示欣慰,希望诸位越加努力,坚守诗之本心。
在老师解惑的过程中,同学们意识到,语言储备和情感表达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表示要加大阅读力度,训练更多的语言技巧比作必闯的关口;同时认识到,诗人身份会让你成为不容易被生活打倒的人,也会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到出路和宣泄口,但是,诗人身份不是和生活较劲的理由和借口,而是丰盈人生的最美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这样的交流中收获良多,会在诗歌之路继续走下去。
参会嘉宾和人大附中槐雪诗社社长李沛航同学、木瓜读书会负责人丁如仪同学合影
此次活动是中学生诗歌论坛系列活动的首秀,是海淀区作协以海淀区小作协为平台开展的文学服务的重点工作,具有价值高、创意新、效果佳的特点。诗人们不是以讲课的形式出现,而是和同学们零距离讨论、交流,使同学解决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少走弯路,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引起强烈反响。活动得到了海淀区文联的大力支持。
海淀作协向出席此次公益活动的嘉宾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