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26岁的王明明放弃了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的录取通知书,在恩师周思聪的举荐下,进入北京画院成为一名专职画家,也是画院历史上入院年龄最小的画家。位于沙井胡同、雨儿胡同的两个四合院,就是那时北京画院的院址。院子里每个房间都摆着叁四张案子,大家就在这里创作。完成的作品就挂在屋子里,同道们串串门,彼此评说、切磋。
1978年,正逢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美术界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传统国画受到冲击的王明明,决定努力去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1980年,他以杜甫名诗《春望》为题材,创作了历史人物画《杜甫》。传统题材的创作,自此成为他从艺道路上的重要表现内容。
艺术创作之路进行了10年后,王明明开始转入行政工作岗位。2002年,王明明成为北京画院第6任院长。角色身份的转变,让他不能再单纯埋头作画,而要担起更多责任。王明明选择以研究、办展来守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久后,他又担任了北京美术家协会的主席,这也让王明明对发展北京美术乃至中国美术的责任更重了。在具体创作中,王明明有着不竭的探索精神。在发掘美术人才的过程中,他依然秉承着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在画院招生还是美协接收会员,他都有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那就是一定要能力强,创作有特点、有创新。
在一次美协组织的画展上,年轻画家刘旭的作品参加展览。那天王明明也去参观。他看到这位画家的作品眼前一亮,连忙去找刘旭,可是阴差阳错,当时刘旭并不在会场,代替他出席的是他的爱人,虽然没有找到本人,但是王明明的意思传达到了,那就是欣赏他的画作,欢迎他报考画院,走上专业画家的道路。对于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鼓励。刘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报名参加画院的考试,打算将自己热爱的事业发展下去。原以为得到了院长的首肯,只要自己去考,就一定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一次考试他落选了,第二次依然是以失败告终。充满疑惑的刘旭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想去找王明明院长了解实际情况,但是吃了闭门羹。虽然没有能跟王院长面对面交流,但是刘旭依然坚信当初这份肯定不是假的,自己不能辜负了这份肯定,因此第叁年依然参加了考试,这次通过了。刚刚松口气的刘旭,很快就迎来更大的挑战,王院长对他的规划是让他坚持画青绿山水画,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后来的创作中,刘旭发现这条道路上依然有许多困难,但是每当回想起当年对于这条路线的规划,不得不赞叹王院长艺术眼光的长远。
21世纪以来,北京画院和北京美协联合做了6年的北京风韵系列展。王明明最初开始策划这个系列展的时候,每年一个主题,6年的系列作品,力图全景式地呈现北京的人文风貌。其中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北京画院收藏了将近300件。这个系列展的另一功用则是吸引了一批艺术家来表现北京。艺术家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可是王明明对展出的要求非常苛刻,达不到要求,投票就通不过。他坚持认为,留存下来的作品,质量是最重要的。
2010年,北京画院联合北京美协创办了&濒诲辩耻辞;北京意象&谤诲辩耻辞;系列展览,至今已经做了11年,每年画一个区。北京共有16个区,还有几年就可以将北京各区全画出来。这个系列展,一开始阻力重重,后来许多着名艺术家愿意参与其中。项目的进行耗费了王明明极大心血,可是在记录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的时候,王明明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城市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在这些画家的手中都变成高度艺术化的审美形象,给大众留下了诸多欣赏空间,对于北京文艺的发展是一件莫大的好事。
如今,我们得以欣赏许多对于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艺术作品,这得益于王明明和他的团队这些年来的工作所收获的成果。正是在他的引领下,北京画院和一批艺术家,给首都这座城市和这个伟大时代带来了一些新的画面,留下了一些新的审美记忆。
作者:王知非
王明明(1952年&尘诲补蝉丑;),男,国家一级美术师,无党派代表人士。历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画院院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市友协副会长,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曾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届理事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会主席,中央统战部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北京市委授予&濒诲辩耻辞;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谤诲辩耻辞;荣誉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出版多部个人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