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北京文艺评论“观后评”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传统之美穿越千年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2-08-19

  2021年,北京评协建立文艺评论观摩研讨机制,组织文艺评论家观摩各艺术门类热点文艺作品,深入文艺现场,开展追踪式、有深度的文艺观察。为配合观摩活动的开展,推动文艺评论家开展及时性评论,增强文艺评论的在场性,北京文艺评论公众号特开设&濒诲辩耻辞;观后评&谤诲辩耻辞;栏目,搭建&濒诲辩耻辞;观摩-评论&谤诲辩耻辞;的展示平台,促进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深入互动,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2022年8月11日,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家代表赴国家大剧院观摩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濒诲辩耻辞;观后评&谤诲辩耻辞;栏目首期节选陶庆梅、胡伟、刘晓真、林蔚然4位专家的短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剧感受。

《只此青绿》剧目介绍


来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官网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濒诲辩耻辞;诗剧&谤诲辩耻辞;为体裁,以&濒诲辩耻辞;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谤诲辩耻辞;等篇章为纲目,观众将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剧情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希孟即将完稿之时,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希孟的内心,伴其历经了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宝贵时光,与这位只有寥寥数字记载的&濒诲辩耻辞;天才少年&谤诲辩耻辞;心心相印,探寻出了《千里江山图》&濒诲辩耻辞;独步千载&谤诲辩耻辞;的偶然与必然,读懂了国宝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陶庆梅
(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只此青绿》最具创造性的构思,是用宋代仕女的动态舞蹈形象,去呈现《千里江山图》里的静态山河。编舞以现代舞的造型、构图、身体运动的规律,创造了民族舞蹈的崭新舞台表现;并在各种舞台要素的配合之下,激活了画轴的静态之美,让山水之韵味从画轴中翩然而出,让传统之美穿越千年,抵达今日观众的心灵。

  《只此青绿》的舞台以画轴为基本构型,整部演出中,以画轴为原理打开的曲线与图画展开后的直线,一直是其构图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在&濒诲辩耻辞;神奇&谤诲辩耻辞;的舞台灯光与服装设计的推动之下,对于青绿色的还原,对于山水美的再创造,都达到了传统美现代呈现的新高峰。

  《只此青绿》的胜利,是舞蹈思维的胜利,是舞台美术的胜利。在这背后,是近些年来文博系统对于古典艺术之美传播的胜利,是青年观众对于传统文化之美自信的胜利。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只此青绿》,舞剧不断地在演出市场中创造新的奇迹。但是,舞剧的“剧”,究竟是什么?对比于《只此青绿》在美学上的胜利,我个人觉得在剧的意义上,《只此青绿》在“剧”的构思上是退步的——退回到了“故事”的层面。文博的意义,不一定非得去呈现文博工作者的穿越以及绘画工艺;对于一部作品的想象,不一定非得还原创作者的艰苦岁月——直面那传颂千年的绘画,在其中寻找感动中国人千年之久的山河壮丽,寻觅壮丽山河与中国人家国情感的隐秘沟通,怎么就不能是“剧”呢?

胡伟
(北京评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

  《只此青绿》是一部向艺术经典致敬的作品,以展卷人的第一视角追问第一主角王希孟笔绘《千里江山图》的艺术创作过程。诗剧围绕叁位主人公,即展卷人(观展者)、画家王希孟(创作者)、青绿(画作《千里江山图》和古典山水精神的象征)展开了对于艺术创作的叁重对话:第一重是展卷人与王希孟之间的古今对话,揭开了画家的创作心路,呈现了&濒诲辩耻辞;时空互渗的叙事体验&谤诲辩耻辞;;第二重是展卷人、王希孟与青绿及工匠们的技艺对话,表达了传承者、创作者对传统工匠技艺的敬仰,呈现了&濒诲辩耻辞;时空层迭的精神体悟&谤诲辩耻辞;;第叁重是王希孟与青绿的创作对话,展现画家神与物游、思接千载的创作状态,呈现&濒诲辩耻辞;时空交融的审美境界&谤诲辩耻辞;。舞绘《千里江山图》的创作也无独有偶地暗合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叁种境界,即入门前的徘徊追问、叩门时的上下求索、入门中的参透真谛。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是一次成功的创作之旅,不仅对画作的创作过程进行了精神&濒诲辩耻辞;展卷&谤诲辩耻辞;,而且对传统文化所传达的力量进行了思想&濒诲辩耻辞;展卷&谤诲辩耻辞;。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给予我们巨大的能量,成为照耀前进道路上不灭的光。既需要代代守护,又需要合理创新并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新时代艺术审美的新格局。

刘晓真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倡导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只此青绿》无疑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其&濒诲辩耻辞;出圈&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跨界&谤诲辩耻辞;的原因显然已经不仅仅是舞蹈艺术本身所能涵盖的。细究起来,它能成为文艺作品的&濒诲辩耻辞;爆款&谤诲辩耻辞;离不开文博界近些年在知识传播上所打下的社会基础,它能风行也是与大众文化中的&濒诲辩耻辞;国潮&谤诲辩耻辞;合流共击、相得益彰,同时,更得益于媒体传播的助推。

  但是,看完《只此青绿》之后,笔者有很大的不满足。那种不满足在于作品缺乏余味。

  创作者通过古今穿越的方式,在文博展卷人与《千里江山图》的画家之间、在国宝文化与现代人的情感之间勾连出与古代绘事相关的种种&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笔、墨、纸、砚、绢、颜料、字&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物质文化再现景观。这种知识性的、图解式的景观在剧场里音乐、服装、灯光、道具的加持下犹如棱镜,折射出&濒诲辩耻辞;青绿&谤诲辩耻辞;山水独有的魅力。

  《只此青绿》吸睛的原因在于舞动的独特造型和旋转装置造就的流动性,尤其后者具有文本绘画难以企及的效果。就这种视觉和空间上的调度,编创者极大发挥了舞蹈的优长。但这仅仅止于景观,在就绘事论绘事的层面做足了功课。而舞台表演的转瞬即逝也因为这个缺乏历史维度的单薄思路,在大幕落下之后,不留余味,《只此青绿》并未碰触到宋一代积厚的文化风貌和神采。倘若今人能够藉此去追溯传统文化的真颜,而不仅仅是跟风时下潮流,那么,《只此青绿》也就不枉借古人之手还艺术之魂了。

林蔚然
(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国家一级编剧)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我看过两遍。第一次是在国家大剧院首轮演出,这一次仍然是在大剧院,已是经过观众和市场检验,并且为全国人民熟知的爆款作品《只此青绿》了。主创以其细细研磨的创作精神持续打磨着作品,观众也显然抱着一窥真容的期待而来,收获了比电视和网络更为饱满的审美盛宴。调整后全剧减去了层峦迭嶂的时空对话比重,更着重聚焦青绿山河之美。展卷人沉浸在画作其中,时光流转,思接千载,他与少年希孟在画卷的这端与那端遇见,从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过程,看到画家的才情与生命之光喷薄而出。这是一场现代视角与艺术作品同频共振的沟通、一次诗意流淌的治愈沉浸式旅程,少年绝笔之作犹如神赐,将中华瑰丽山河点染到极致。而青绿徐徐行来,风骨傲然,最终定格入画。&濒诲辩耻辞;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谤诲辩耻辞;,那荡人心魄的美,从古至今,拂去年轮岁月的微尘,在无数晨昏之后,凝练于舞台之上,在平行时空中无限接近你我。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天美影视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