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进军中国传播事业&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记黄会林
&濒诲辩耻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
1950年10月,30万名志愿军战士唱着雄伟嘹亮的战歌,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浩荡的志愿军队伍中有军人,也有临时被征召入伍的学生。北师大附中初叁的一个班级里,有4名学生被批准参军入伍。这4名学生中,有一名梳着麻花辫、戴着近视镜的女生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当时年仅16岁,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黄会林,在千钧一发的民族危难之际,她毅然选择中断学业,随军奔赴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经历了战火生死考验,在此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黄会林都充满了民族家国情怀赋予的责任感。
195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提前毕业的黄会林留校任教,开始了她为之倾注一生的教育事业。起初,她主要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随后受老伴儿绍武的影响,开始投入文艺创作,1982年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梅岭星火》,紧接着,第一部话剧《故都春晓》登上舞台。从此,黄会林开始向戏剧影视领域发展。
艺术创作的灵感,植根于厚重的文化沃土,如何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在校园里汲取养分,使之后的创作与研究建立在更为丰富的基底上,设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艺术平台,被黄会林提上了日程。
1986年,在经过紧张的筹备后,&濒诲辩耻辞;北国剧社&谤诲辩耻辞;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刚成立时,剧社要排演两个剧,但每个剧只有5000元的经费。面对经济困境,只能尽量缩减日常开支。晚上排练到很晚,黄会林总会自己回家煮一大锅挂面,再卧几个鸡蛋端到排练室,每人一碗,作为辛劳过后的夜宵。为了准备《雅典的泰门》的演出服,师生们买来了布店里五毛钱一个的包袱皮布,在煤气灶上自己进行染色。在几乎没法支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北国剧社还吸引来了诸多业界专家前来参与,如聘请了包括曹禺、吴祖光等人在内的专家顾问。时至今日,&濒诲辩耻辞;北国剧社&谤诲辩耻辞;仍然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块金字招牌。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恢复,学校任命黄会林担任系主任,由此开始,电影学科建设渐成规模。短短几年间,北京师范大学就完成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学科体系确立。不过,在黄会林看来,脱离了实践的学术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系恢复次年,1993年,第一届北京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的创办,就是黄会林担任教学工作之余,在实践领域大胆迈出的一大步。
大学生电影节启动之前的准备过程繁杂而艰难:获准审批、联合北京市其他高校参与进来、做好电影拷贝的资源保障&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千头万绪,都要从零做起。黄会林和其他师生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到2019年,大学生电影节已连续举办26届,在每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来临之时,它从没有错过盛放的电影风景,而最初推动大学生电影节成立的黄会林,也从没有缺席这一丰富的光影盛宴。
2009年,黄会林和老伴儿绍武在家中谈论文化话题。&濒诲辩耻辞;那个时候,人们吃穿住用行言必称西方,反倒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谤诲辩耻辞;黄会林觉得,中国文化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世界文化就像一个百花园,欧洲文化、美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两极,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成为世界文化的&濒诲辩耻辞;第叁极&谤诲辩耻辞;。在她看来,中国文化应该&濒诲辩耻辞;立起来,走出去&谤诲辩耻辞;。与其生硬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不如请外国人来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
2011年5月,黄会林发起的第一届&濒诲辩耻辞;看中国&尘颈诲诲辞迟;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谤诲辩耻辞;活动启动。第一次来中国的几个美国大学生,在首都机场一下飞机便惊叹道:中国居然有这么现代化的航站楼,比美国肯尼迪机场还要好。美国学生的话,让做了一辈子中国文化研究的黄会林颇有感触,&濒诲辩耻辞;在他们的想象中,中国还像100年前那样落后,文化上仍处于贫瘠状态。这说明,虽然我们的经济实力上去了,但对外传播没有跟上,所以让外国人产生了误读&谤诲辩耻辞;。通过外国青年讲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濒诲辩耻辞;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谤诲辩耻辞;这是黄先生对后辈的殷切希望,也是历经六十载艰难步履后的大彻大悟。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黄会林这一生,宛如从天而降的江河,以款款涓流,汇成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万钧之势。
作者:李甜甜
黄会林(1934年2月&尘诲补蝉丑;),女,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中国民族化影视理论研究,主持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特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被授予北京市师德榜样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