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艺研新见|“创伤与疗愈”还可以这么写,张翎长篇小说《归海》引文学评论界热议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3-11-21

  近日,由天美影视、北京师范大学和作家出版社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濒诲辩耻辞;文学京彩季&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叁期&谤诲辩耻辞;在天美影视举行。本次会议主要以张翎长篇小说《归海》为研讨对象,邀请了二十余位学者、评论家、作家参会。

  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出席活动并致辞。沉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光明日报》&濒诲辩耻辞;文荟&谤诲辩耻辞;版副主编饶翔,《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评论家傅逸尘,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刘诗宇,影评人、自由撰稿人韩浩月,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张颐雯,作家出版社编辑、《归海》责任编辑姬小琴,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主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任学术主持。


《归海》 张翎 著 作家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张翎,浙江温州人,北京作协会员,海外华文作家、编剧,加拿大国家文艺基金、安大略省文艺基金获得者。小说曾获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等文学奖项。《归海》是张翎全新长篇小说,借助一位中国普通母亲的身世传奇,拆解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编码。小说通过袁家母女的情感流变,探寻了中国女性的人生磨难与命运浮沉,并延伸至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个体生命的苦难记忆。《归海》不完全是私人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取予纠缠,它还揭示出一重跨越国界民族的、省思战争创伤的世界性视野,呼唤着一份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并实现创伤认同与情感疗愈的现实性皈依。

03 天美影视一级巡视员田鹏致辞
天美影视一级巡视员田鹏致辞

  田鹏表示,《归海》这部作品是描写苦难、伤痛、悲伤的题材,但是书写的过程或者说作品展示的这种苦难、伤痛,手法上是哀而不伤、隐而不发的,是非常沉浸的一种回望和叙述。张翎的回望和揭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伤痛的力量以及带给我们的感染和影响。希望评论家们把《归海》这部作品创作的内在规律性做很好地挖掘,把《归海》这部作品在当下书写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梳理和总结,更好地为小说的创作、小说的繁荣提供从文本出发的借鉴意义。


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乔叶主持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

  张亚丽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张翎是当前海外华文作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创作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这次推出的《归海》是《劳燕》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这次暌违六年之久,很多评论家也觉得它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归海》受到众多的关注,我们对张翎以后的创作也是充满期待。


沉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

  贺绍俊对张翎创作有一个总的印象。他认为张翎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作家,艺术风格很清晰,是一个关注大变动时代下人物心理创伤的作家,很多作品都从这样的角度切入。但张翎探讨心理创伤、书写心理创伤,又有很特别的视角,就是伦理的视角。张翎总是把人物内心的创伤置于伦理的考量之中,在这种考量之中作者看似在质疑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更重要是也通过这种质疑将省思的目光投向造成社会灾难的根源。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

  陈福民认为在《归海》这部小说当中,张翎呈现了一如既往的那种沉思、内敛和&濒诲辩耻辞;忧伤&谤诲辩耻辞;的风格,体现出作家的气质。这个气质也是来源于张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她自己如何看世界、如何看待这些创伤。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刘琼认为张翎从《劳燕》到《归海》的题材选择,是她一如既往内在的正义感和勇气使然。特别喜欢张翎对人性的实事求是,是一种苦难叙事和创伤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担任学术主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

  丛治辰谈到,《归海》这部小说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它的主题,不在于它的人物、故事,而在于它的叙述方式。张翎用了非常巧妙的叙述方式,一种从现在到过去的探秘,从加拿大回到上海,从上海回到温州,层层打开的探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

  李林荣谈到,《归海》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精细,对张翎个人而言是一个具有制高点意义的精湛之作,延续了她以往在各类题材的小说创作当中展现出来的娴熟、绵密、酣畅淋漓的叙事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

  徐刚认为,《归海》这个小说人物心理世界非常丰富,非常绵密,对内心戏的挖掘很深入,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也非常传神,比如小说里面修辞的手法。张翎为了配合心理描写,小说里面景物的渲染,情绪的拿捏,都是非常繁复的。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

  岳雯从自己的视角定义了《归来》这部小说。她认为《归海》是在用所谓的苦难或者创伤的故事,在讲我们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小说更本质和更核心的内容。所有人的情感极为丰沛,极为强硬,具有像火山一样熊熊爆发的情感。


《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

  鲁太光总结了自己的想法。第一,《归海》这部小说始于伤痕,但又不止于伤痕。第二,小说写的是救赎,但又远远超越救赎。鲁太光对于小说得出一个结论,即《归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

  宋嵩觉得《归海》带有很鲜明的张翎风格。张翎的长篇小说从《金山》到《余震》,再到《劳燕》,到这部《归海》,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是小说里的传奇性都非常强,是当代作家当中写传奇最好的作者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评论家傅逸尘

  傅逸尘对于张翎的写作关注已久。他认为张翎的多部作品当中都处理了复杂的革命历史、战争历史的经验。自己读到这部《归海》小说,颇受震撼。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刘诗宇

  刘诗宇在《归海》里读到很多非常刺激的东西,在一瞬间甚至会产生一点恐惧,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审美体验。小说整体读下来非常流畅,作者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搞出来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玩味。


影评人、自由撰稿人韩浩月

  韩浩月表示,叁个月来自己以评论者身份参与《归海》的评论,以及有关话题的讨论。他认为这部作品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一是《归海》是空间感很强的小说;二是除空间感之外,这本小说的舞台感也很强。《归海》是表达有关价值、有关情感、有关对历史和战争反思的一部优秀小说。


《光明日报》&濒诲辩耻辞;文荟&谤诲辩耻辞;版副主编饶翔

  饶翔谈到,从《归海》里能看出海外作家这个身份给张翎创作的影响,有来自于祖国的厚重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有一种超越性的人类性的视角,对战争文学来说十分重要。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张颐雯

  张颐雯表示,小说很多细节给了自己非常强的震撼。从张翎的作品得到一种理解和共情,有机会理解自己的父辈,理解那时候的温州、那时候的抗战到底什么样。


作家出版社编辑、《归海》责任编辑姬小琴

  姬小琴认为,这部作品里面有意识的变化,是一种节制,一种中国式的留白。书名里蕴含张翎对女性形象、对故土很多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

  师力斌评价说,《归海》这部作品,有诗的气质、珠贝的光泽、长河一样的历史情愫、大海一样深沉的灵魂。


《归海》作者张翎

  《归海》作者张翎在最后发言,她表达了对与会嘉宾和主办方的感谢,回顾了与《北京文学》的渊源。她为自己成为《北京文学》创刊73年以来第一次刊发长篇小说的作者感到荣幸。张翎感慨到,一本书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期刊、对的编辑、对的出版社,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天美影视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