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现场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久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2024-2026年度&濒诲辩耻辞;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谤诲辩耻辞;名单,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镇街道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全市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文化艺术引入乡村,有效提升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艺术乡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10月15日,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第33期——“文艺与乡土的多维碰撞 :艺术介入下的城乡共生”在天美影视举办。本次活动由天美影视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105万人次在线观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以及艺术乡建实践者、北京怀柔井邻艺术社区创始人石晶参与对谈。
活动现场
学术主持人 与谈人
传承乡土文化 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向勇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艺术介入参与地方创生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乡建方式,文化产业在乡村的落地、艺术家的乡村创作活动、艺术传播改写乡村形象等建设形式不断涌现,凸显了文艺对于乡村建设和地方再造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探索。
刘悦笛从&濒诲辩耻辞;小镇美学奖&谤诲辩耻辞;评选实践出发,提出乡村与小镇的美学,追求的是&濒诲辩耻辞;小而美&谤诲辩耻辞;,而非&濒诲辩耻辞;大而全&谤诲辩耻辞;。美学小镇应具备&濒诲辩耻辞;叁生&谤诲辩耻辞;特点,即生活、生态、生产。生活的小镇需有人居住,生态的小镇要保护自然,生产的小镇需有经济动力,这些要素共同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美学,艺术乡建旨在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人过上美好生活。
陈炯表示,文化是从长久的生活习惯中沉淀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是一种在地的自豪感、凝聚力,文化能让乡村走得更远。当下的乡村可以很当代、很艺术,艺术不仅能够赋能乡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具有独特价值,艺术乡建同中国传统乡土情怀相融合,有利于培育村民的主体性、内生性,助力乡村治理。
遵循可持续发展 艺术点亮乡村经济
&濒诲辩耻辞;八家为一井,叁井为一邻&谤诲辩耻辞;,井邻意在打造一个资源共享、睦邻友好的乡村社区。石晶介绍建设井邻&尘颈诲诲辞迟;洞台乡村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探索经验。十余年来,她秉承着打造城乡融合的自然生活社区的理念,投身怀柔区渤海镇洞台村乡村建设,改建老校舍,引入文创工作室,建立科普、农业、自然教育基地,推出文创体验活动等,探索出&濒诲辩耻辞;共享社群、共创内容、共建社区&谤诲辩耻辞;等乡村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向勇表示,艺术介入城乡建设的可持续运营,重点在于乡村经济改善的可持续性,需要让村民产生更加多元持久的收益。艺术介入乡村需平衡好审美性、精神性与功能性、实用性的比重。乡村产业具有在地性、手工性,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一定的现代规模化,又要保有乡村的自然属性。
刘悦笛表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美好乡村重在经济建设,乡村生活是乡村经济的鲜活基础。要让乡村本有的生活变得&濒诲辩耻辞;活生生&谤诲辩耻辞;起来,用艺术改造乡村,使乡村的艺术生活化,使村民的生活艺术化,塑造有文化生命力的乡村,这是生活美学的根本目的。
立足乡村本色 实现城乡共荣共生
作为&濒诲辩耻辞;艺乡建&谤诲辩耻辞;创始人,陈炯从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出发,提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创造,内核是表达,可以通过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开展体验式旅游活动,激活乡土本色,实现环境营造和品牌营销,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石晶认为城乡融合是大势所趋。乡村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是城市的根,解决好乡村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城乡间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方面差异逐渐弥合,但精神性的、生产性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协同发展。
刘悦笛提出,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同质化。乡村的形态应像满天繁星般丰富多样,而非千村一面。乡村的现代化不等于乡村的城市化、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未来乡村的发展应是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体性的基础上,同城市保持适度距离和差异性,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城乡共荣共生。
向勇总结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个性化、差异化和本土文化特性的重要性。在乡村人口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城镇化应关注乡村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保护传统乡村结构,吸引青年人返乡。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应该与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多样性。
观众提问
现场交流环节观众踊跃提问,围绕文艺与乡土的互融共生等话题,与嘉宾进行了交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