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期间,不同艺术门类的文艺家、评论家和创作者展开5场圆桌对话,分别围绕&濒诲辩耻辞;文学的跨界&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舞台艺术新方向&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艺术的国际传播&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主题创作的新景观&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跨媒介时代的传统文化&谤诲辩耻辞;5个单元主题,聚焦精品创作,系统梳理新时代以来北京文艺呈现的新特点、新景观和新趋势,助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第四单元:主题创作的新景观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蒋慧明
主题性文艺创作产生了&濒诲辩耻辞;现象级&谤诲辩耻辞;的传播效果
这些年,主题性文艺创作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甚至产生了&濒诲辩耻辞;现象级&谤诲辩耻辞;的传播效果。像2018年开始延续至今不断深化的&濒诲辩耻辞;一城叁带&谤诲辩耻辞;曲艺主题创作,础滨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曲韵雅集《北京的声音》等,以丰富的曲种表现形式、诙谐的艺术表演手段,充分展现了曲艺艺术独树一帜的说唱魅力。我们要做新时代、新北京的忠实记录者,彰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和光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
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化
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化,新主流同样是主旋律,但它既讲究艺术性,又讲究一定的娱乐功能。从《建国大业》《战狼2》到《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再到最近获&濒诲辩耻辞;金鸡奖&谤诲辩耻辞;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主题性的新主流大片走过了20年发展时间。一个更加开阔的传统&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现代影像转化,与时俱进的影游融合,这将是中国电影创作进一步向好的解决之道之一。
北京美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黄华叁
主题性美术创作必须有超强的表现力
主题性美术创作,首先它应该是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艺术能够打动人,必须有超强的表现力。其次我们应该根据主题来选择一种合适的艺术表达方式,甚至技艺技法,做一个戏路比较宽的演员,不能演哪个角色都是自己。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
主题创作要有慈悲心、童真心、好奇心
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要像张载说的&濒诲辩耻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谤诲辩耻辞;这样主题创作才能立得住。我提出&濒诲辩耻辞;叁心&谤诲辩耻辞;,首先要有慈悲心,慈悲是一切艺术的底色;第二是童真心,童真心是赤子之心;第叁是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想象力。
北京当代艺术剧院院长、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王媛媛
民族的内容世界化要通过世界语言去对话
我们民族的东西去让它世界化的时候,一定要通过世界语言,用大家都能够理解的语言去对话,这样的对话才能形成影响力,中国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更多是放开胸怀去接受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认知的艺术理念,然后再运用到艺术里,再给到世界的时候,它就有了共鸣,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文化自信。
第五单元:跨媒介时代的传统文化
天美影视签约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彭文祥
&濒诲辩耻辞;国风&谤诲辩耻辞;审美趋向正走向流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但滋养、推动着文艺创作生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互联网时代相结合,衍生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濒诲辩耻辞;国风&谤诲辩耻辞;,其作为一种审美趋向正走向流行文化。在跨媒介时代,对艺术发展和艺术文化产业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含金量巨大的富矿,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滨笔,定将迎来更加开阔光明的未来。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庹祖海
国风的形成是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激活、孕育和放大
传统文化在文艺各种形态中呈现出鲜明特征:一是以今视古,熔铸古今;二是以技塑艺,形神兼备;叁是以中通外,交流互鉴。&濒诲辩耻辞;国风&谤诲辩耻辞;的形成是新媒体对传统文化激活、孕育和放大的文化现象,是互联网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本土化的审美表现。推动&濒诲辩耻辞;国风&谤诲辩耻辞;长盛需在&濒诲辩耻辞;两个结合&谤诲辩耻辞;指导下,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规模应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数智化平台建设,建设艺术新生态。
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岳永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
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具象符号,更多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心性与思维方式上。从《黄河大合唱》到《我的中国心》,许多经典歌曲至今仍撼动人心,正是家国情怀让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同当下相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共享共有的意识、观念、心性和行动,不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而且外化于人们的行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只要媒介用得好,其能够重塑、激活我们的文化。
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负责人、制片人、总导演、主任编辑金明哲
用今人神思连接远古初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往往侧重于表达文化价值观、文化属性。央视纪录频道制作团队耗时多年,推出纪录片《山海经奇》,运用中式审美呈现神话奇观,以期传达《山海经》中埋藏的中华文化意识。我们积极寻找年轻观众同传统文化的连接点,运用技术手段,回溯历代解读,用今人神思连接远古初心。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孙学峰
文艺创作是对社会现象的能动反应和有效反馈
文艺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文艺创作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现象、成果的能动反映和有效反馈。文艺创作应该着眼于时代,解决&濒诲辩耻辞;为什么&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做什么&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怎么做&谤诲辩耻辞;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聚生活中蕴含的朴素道理,才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委会副会长、爱奇艺执行总编辑王亮
文艺创作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
文艺创作的最大魅力就是测不准原理,作品能否成为爆款具有不可预知性,但看似没有规律的背后实际仍有规律,要求网络视听平台体察世道人心,观察洞悉受众,捕捉细微、敏感、深刻而又复杂的社会情绪和国民心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