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 首页>>文艺资讯

主旋律戏剧如何赢得观众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平
发布时间:2015-07-22

  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共产党宣言》(编剧唐栋、蒲逊,导演傅勇凡),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戏剧,却吸引了普通观众,剧场里不时地响起一阵阵掌声。虽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也不免有些意料之外。说&濒诲辩耻辞;意料之中&谤诲辩耻辞;,是觉得主旋律戏剧作为主流戏剧,它应是人民大众的戏剧,理应获得广大观众的喜欢。然而,我也曾看到一些主旋律戏剧的演出,却并非每一部都有这样的剧场效果。有的题目很好,制作豪华,但演出剧场中却听不到观众的掌声。从这一点说,这个戏的演出效果又让我感到有些&濒诲辩耻辞;意料之外&谤诲辩耻辞;。像这样的戏真是太少了。是观众对戏剧要求过高了,还是话剧创作出现了问题?我认为,很明显不是观众的问题。

  主旋律戏剧如何赢得观众,真正让观众接受呢?话剧《共产党宣言》的创作与演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很多思考。

讲好故事是一部戏吸引观众的基本

  创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融入故事之中,产生了寓教于乐、动人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该剧要宣扬《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但并没有照本宣科讲大道理,或概念化地宣讲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而是依据中国近现代史中所发生的种种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重新绘写出自己的故事。剧中所选取的就是上世纪20年代在广州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面对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每个人都面临着理想的选择与信念的坚守的实际问题。剧作以此为背景,通过入情入理的故事情节,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并通过人物的理想追求与信念坚守,以及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思想品德,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追求目标。剧作者是以艺术的效果实现了这一创作意图。这一点确实显示了编剧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智慧与过人之处。

  比如第二场中对于《共产党宣言》一书的争论。国民党稽查队队长邝为在审讯共产党人林雨霏时,说她传播《共产党宣言》是&濒诲辩耻辞;犯罪&谤诲辩耻辞;,林雨霏说:&濒诲辩耻辞;这不是罪,这是我的信仰!&谤诲辩耻辞;邝为说:只有&濒诲辩耻辞;孙总理创立的叁民主义才是革命的纲领和旗帜,它曾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你们为什么又要搬出一个《共产党宣言》?&谤诲辩耻辞;林雨霏回答:&濒诲辩耻辞;因为它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你知道吗?在中国,第一个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96年在英国留居期间,常常到大英博物馆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他在那里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他就是受此影响,制定了民族、民权和民主这一&濒蝉辩耻辞;叁民主义&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戏就是这样入情入理地讲起了&濒诲辩耻辞;故事&谤诲辩耻辞;,不仅为观众解惑,更主要的是向人们传递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以及它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系,观众一下子便被吸引了。

写好人物是一部戏吸引观众的根本

  话剧《共产党宣言》的成功,还在于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出了革命者的真情实感,使观众看到了真实的人物形象。

  剧中写了共产党人,国民党士官和警察局警员,还有市民和学生等,不论戏多戏少,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其中,共产党人林雨霏的形象描写得最细腻,最动人。剧中没有概念化地表现林雨霏的高大形象,也没有凭空拔高她的思想品质,而是描写她的人之常情,写出了她同普通人一样的真性情,并在人物性格刻画中融入了她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革命理念与信守诺言的人生信念,以此来表现她为了革命、为了劳苦大众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与高尚人格。比如,林雨霏之所以舍生忘死地投身革命事业,就因为她时刻牢记着《共产党宣言》中&濒诲辩耻辞;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谤诲辩耻辞;而奋斗的誓言,所以她要向阻碍这一理想实现的一切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即使被捕、杀头也在所不惜。剧中最感人的场面是狱中审讯的戏。亲生儿子审讯母亲,这一情节的设置非常机巧,这样的安排就把革命与亲情很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把革命的理念融进亲情的对话之中,容易被今天的观众所接受,并产生激烈的情感力量。

  负责审问林雨霏的国民党卫戍司令部稽查队队长邝为,不知道自己审问的共产党要犯林雨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林雨霏为了保护儿子也不愿当面说破他们的关系。审讯是从林雨霏写在那本《共产党宣言》油印本封面上的一句话&濒诲辩耻辞;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谤诲辩耻辞;开始的。这句话引起邝为的好奇,他问:&濒诲辩耻辞;你跟我谈母亲、谈孩子,可是你就不想想,你这么执拗地对抗下去,你死了,孩子怎么办?你考虑过你孩子的感受吗?天底下,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自己的母亲去死!&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天底下,也没有哪个母亲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谤诲辩耻辞;林雨霏平静地回答,&濒诲辩耻辞;母子之爱,是血肉之爱、天地之爱!可是选择了革命,就意味着牺牲。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去牺牲,更是一种比血还要浓、比天还要大的爱&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

  这种亲情与革命的关系,小家与大家的矛盾,不仅触动了邝为,也触动了观众的内心情感,使他们与剧中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剧中还以邝兆年的人生选择给观众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邝兆年在大革命失败后选择脱离了共产党,想一心经营自己的生意,让全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残酷的现实却给他上了形象的一课&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这些年,我离开了共产党,满以为实业可以救国家于灾难,财富可以济民于苦海。实则不然,民族实业遭洋人买办打压,财富被贪官恶棍掠夺&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恶劣的社会环境不仅使邝兆年的理想迅即化为泡影,他经营的生意被反动派非法夺去,连女儿、妻子也无辜被杀。当国民党警察处长沉卓用枪指着他的脑袋逼他交出银票时,他无力反抗,只能愤而点火烧毁自己的豪宅。

处理好&濒诲辩耻辞;写什么&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怎么写&谤诲辩耻辞;是一部戏成功的关键

  反观当下的某些主旋律戏剧,有的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很好的,舞台创作与演出也不可谓不认真,有的甚至是不惜血本地大投入,可是,为什么不能获得普通观众呢?简单地说,没有讲好故事,没有写出人物,直奔主题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使作品缺少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一部戏要想获得成功,光是主题好还不够,还一定要有吸引人的艺术性,这就需要讲好一个动人的故事,塑造出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这本来是戏剧创作的基本常识,可是却被一些人忽略了。在他们看来,只要抓住一个好题材就有胜算的把握,至于怎么写并没有重视。编剧缺乏生活,更缺乏创作的激情,写一部作品主要是为了完成&濒诲辩耻辞;任务&谤诲辩耻辞;。尽管剧中也编了故事,写了人物,但基本上是概念化的。故事没有动人的细节,人物缺乏细腻的情感,语言都是&濒诲辩耻辞;放之四海而皆准&谤诲辩耻辞;的套话、大话和口号。剧本内容上缺乏开掘,缺少思想的含量,更缺少&濒诲辩耻辞;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谤诲辩耻辞;的艺术思维与创造,有生活没思考,有内容没思想,有人物没形象。所以,尽管剧中写的是生活中的事,却不能打动人、感染人,更不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动与深层的艺术审美享受。导演的舞台创作也缺乏激情,只好在舞台上搞大制作以显示自己的创作&濒诲辩耻辞;才能&谤诲辩耻辞;。舞美设计越来越华丽,制作越来越精细,灯光越来越炫丽,动不动就是电脑灯满台转,舞台上眼花缭乱,作为戏剧舞台的诗意韵味与审美意味却越来越淡,离观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

  是不是说主旋律(或主流戏剧)就一定写不好?答案是否定的。话剧《共产党宣言》等的创作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中国戏剧史中,歌颂英雄豪杰的戏剧比比皆是,杨家将、岳家军、叁国演义,还有歌颂包公、海瑞等清官人物的戏,每个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至今演来仍然受观众欢迎。那么,为什么今天的舞台上观众所期待的人物形象出现不多呢?关键是需要解决&濒诲辩耻辞;怎么写&谤诲辩耻辞;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谈创作时说过,关键不在于&濒诲辩耻辞;写什么&谤诲辩耻辞;,而是&濒诲辩耻辞;怎么写&谤诲辩耻辞;。也就是说,决定一部作品成败的不只是题材,而是创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艺术修养。在这方面,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丽人行》、《霓虹灯下的哨兵》、《红色风暴》、《地质师》等剧,都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的,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什么?就因为这些剧作写出了生活的真情,写活了人物,给观众留下了一份感动。要做到这一点,创作者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观察问题和认识生活的敏锐的眼光,以及&濒诲辩耻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谤诲辩耻辞;的创作激情,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