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影视

当前位置: 首页>>文艺资讯

“慢艺术”在“快时代”的尴尬与出路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冯巍
发布时间:2015-08-18

  ◎当代艺术的快,传统艺术的慢,今天都在向更快的一极发酵。可是,有速度,就有激情么?有速度有激情的艺术,就是有力量的艺术吗?

  ◎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越来越快,但艺术的速度都必须越来越快吗?加快到什么程度,或者保持慢到什么程度,才能为艺术的力量提供基本保障呢?&濒诲辩耻辞;快艺术&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慢艺术&谤诲辩耻辞;的区隔,以及各自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它们各自的力量都在哪里?

  在这个越来越快地向前奔跑的时代,综艺节目跑进电影院了,“续集电影”跑得停不下来, 《捉妖记》跑到《泰囧》前面了,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飞奔在荧屏,网络自制剧跑得欢快,“抗战神剧”却越跑越偏了。见证了太多电影、电视剧的风云变幻,再回过头来看京剧、昆曲,别有一番慢腔细调、花间流连的滋味。它们携带着久远的时光,缓缓地走在这个“快时代” 。然而,时代的节奏改变着所有艺术,打造快消品的艺术市场大潮已经冲击到了传统领域。早年间连台本戏的日子,一个戏一演就几个月,今天怕是再也见不到了。好在我们还有机会怀念一下上中下三本的青春版《牡丹亭》 ,那连看三天大戏的时光,那台上台下一起酣畅淋漓的青春气场。可是,近两年却频繁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版。那个只有一个晚上的戏,让人隐隐被一丝不安缠绕起来,久而久之搅拧成了一团。

  尽管中国戏曲有折子戏的传统,但折子戏表现出的局部的丰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与全本戏的感染力相媲美。这也是折子戏的众多优秀传统剧目能够流传下来的艺术根本。而今天所谓的精华版,则很难在既保全故事的完整又保证艺术的丰盈之间达成平衡。一出戏的精华版,常常意味着全本戏的微缩化、快餐化。这种快进的版本所讲述的故事,既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华彩的片段,而是一个故事的介绍、梗概。“快点说,说主要的。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工作中听到类似的催促。着急、赶进度、追求结局的社会心理,再加上市场需求的共谋,进入到艺术创作中,让本来在戏中可以延宕的青春,被催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这种演出时间上的三分之一所折损掉的青春感觉,就远不止是《牡丹亭》上中下三本里的三分之二了。得与失的评判,在这里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市场的得,艺术的失,最后极可能是两者皆失,这是一种时代的尴尬。讲述故事的速度快了,感染观众的力量弱了。当京剧、昆曲这一类舒缓铺陈的“慢艺术”加快了步伐,甚至奔跑起来,观众那被时代不断催促着前进的心,也就没办法在这样的艺术表达中得到减速慢行的充分抚慰。三个月,三天,还是一天,速度与力量之间的均衡,是今天的戏曲艺术需要考虑的一个哲学问题。

  青春版《牡丹亭》 ,确实盘活、带出了一个“牡丹亭产业” 。这是艺术的一个福音。尤其是2014年底全国昆曲《牡丹亭》七大院团、八个版本的传承汇报演出,充分彰显出这一作品系列“不信青春唤不回”的坚执。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焕发非常值得珍视,“精华版现象”才更需要深长思之。有观众说,在电影的青春片被批评里面没有青春、电视剧被批评里面的青春不现实之后,戏曲中的青春又在精华之后少了许多隽永的回味。一个人的青春是转瞬即逝的,对于青春的故事却可以一讲再讲,正是在这样的讲述中,文化的基因得以传承,流淌成为一条能够让人们一起来回味的河。能够在这条河上泛舟的艺术,总是那么让人心动,让人欣喜。

  对于《牡丹亭》的速度与力量的所谓辩证,这里是想得有点多了。必须承认, 《牡丹亭》精华版的舞台背景,甚是让人心生欢喜。看表演,仿佛看人生,明暗转换之间,青春就过去了。但这出“精华”成了一个晚上的戏,速度快了、力量弱了,确实与电视剧因为按集论价,抻得越来越长,甚至“注水” ,以至于速度慢了、力量弱了,形成了有趣的两极。电影的“电视剧化” ,即续集模式的广泛开启,也是慢的一种表征,但力量是否在持续,却又是另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了。当代艺术的快,传统艺术的慢,今天都在向更快的一极发酵。可是,有速度,就有激情么?有速度有激情的艺术,就是有力量的艺术吗?

  快,不一定就有力量;慢,不一定就没有力量。戏曲艺术作为“慢艺术” ,它在“快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仍是一个特别严峻的问题。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越来越快,但艺术的速度都必须越来越快吗?加快到什么程度,或者保持慢到什么程度,才能为艺术的力量提供基本保障呢?“快艺术”与“慢艺术”的区隔,以及各自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它们各自的力量都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答。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对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给予戏曲强大的政策自信。但艺术自身的自信,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由此联想到其他“慢艺术” ,如古琴,如南音,这一年,或经历了大师的翩然离去,或经历了首次的晋京巡演,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了这个“快时代”的另一根神经,让人们感受到它们坚韧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舒缓而持久的弥散性支持,就是一种慢慢前行的、绵绵不休的、难以遏制的民族生命力量。惟愿我们的影视创作,都能够保持适度的节奏;惟愿我们的戏曲艺术和其他“慢艺术” ,都能够开拓出一条“月落重生灯再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