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
《北京作家》2018年第4期-总第38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3期-总第37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2期-总第36期
《北京作家》2018年第1期-总第35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4期-总第34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3期-总第33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2期-总第32 期
《北京作家》2017年第1期-总第31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4期-总第30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3期-总第29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2期-总第28期
《北京作家》2016年第1期-总第27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4期-总第26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3期-总第25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2期-总第24期
《北京作家》2015年第1期-总第23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4期-总第22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3期-总第21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2期-总第20期
《北京作家》2014年第1期-总第19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4期-总第18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3期-总第17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2期-总第16期
《北京作家》2013年第1期-总第15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4期-总第14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3期-总第13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2期-总第12期
《北京作家》2012年第1期-总第11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4期-总第10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3期-总第9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2期-总第8期
《北京作家》2011年第1期-总第7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4期-总第6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5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2期-总第4期
《北京作家》2010年第1期-总第3期
《北京作家》2009年试刊第二期
《北京作家》2009年试刊第一期
西塘剪影
作家:吴京华
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一张阴阳刻技相结合的水乡古镇剪纸便呈现在了我的面前。细赏这张剪纸,刀法细腻见功力,线条流畅不拘泥;细似春蚕吐丝,纤巧精致,粗似大笔挥毫,浑厚凝重。盈尺之间,就将西塘古镇的美景定格在黑白相间的剪纸上了。这张剪纸是人称“西塘叁把刀”(剪纸、木刻、竹雕)之首的钱锦铭送给我的。看到这张剪纸,我的思绪也飞到了西塘。一个秋天的清晨,我慕名来到西塘一个古色古香的宅院里,几株碧绿的修竹在从天宇倾泄而下的阳光中摇曳曼舞;形似游龙的柏树,枝繁叶茂的雀梅,层层迭翠的罗汉松也风姿优雅地点缀着庭院。这宅院就是西塘有名的桐村雅居,这居室主人就是钱锦铭。西塘在历史上曾叫“桐村”,“雅居”是指有诗意的住处。走进桐村雅居,穿过宅院,一块黑底金字的“赋修堂”匾额悬挂正堂。钱锦铭介绍这块匾额是由当地文化名人、已故书法家江蔚云先生题写,其含义是用诗词歌赋来修养身心。
早晨,“当、当、当”……晚清时期的座钟敲了八下,宅院的主人已站在廊屋下,手持毛笔,蘸着清水,在一块明朝的大金砖上挥毫练字。此刻,清风徐徐,鸟鸣嘤嘤。
踏入室内,两根粗粗的廊柱上分别写有寓言居室主人崇尚高风亮节品德的一幅抱柱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环顾四周,古式榉木圆台上,一只熏香炉正冒着袅袅青烟,落地花格长窗敞开着,堂内摆设着旧式桌椅和老钟;堂外有古砖台,院中的片片绿影在微风中婆娑起舞……这样的氛围,钱锦铭说非常喜欢,非常适合自己的个性。
步入楼上,是30多平方米钱锦铭的作品陈列室。一尘不染的玻璃罩内,有他从事剪纸艺术二叁十年来发表的近千张剪纸作品。他有叁手绝活,一个是书写微楷。他能在火柴盒大小的纸片上用毛笔写600个秀丽的汉字,不用放大镜,而且每字大小相等,笔笔清晰。第二手绝活是双手书法。他两手各持一只毛笔,左右开弓能写出一模一样的正笔字和反笔字。他最拿手的绝活是剪纸艺术。十八层纸迭在一起,他能一刀下去保证全部穿透,无一丝误差;黄豆般大小的脸部,他可以把人物的五官和双眼皮刻出来,而且人物表情各不相同,喜怒分明。很多海内外游客都喜欢收藏他的剪纸作品,若赶上旅游黄金周时,他常常要刻到晚上一、二点钟才能供应上第二天的需求。
九点钟过后,游客陆续走进这宅院,赏盆景、观剪纸、品书法,领略西塘贫民文化散发出来的淳厚魅力,他们羡慕宅院主人有“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情趣。
在西塘的平静生活,也使钱锦铭拥有了像小桥流水似的平和心态。他说,几年前澳大利亚华人商会会长请钱锦铭出国表演双手书法,来回机票、住宿等费用均由对方赞助,被他婉言拒绝了。过了几年,中法文化交流协会的一位老教授和几位法籍华人来西塘游玩,邀请他去法国表演剪纸艺术和书法,也同样被他婉言拒绝了。有人说他傻,而他却说如果游客千里迢迢来到西塘,看不到他表演刻剪纸、写书法会遗憾的。
夜幕临近时,我的专访也临近尾声,有意花30元钱购买一张水乡古镇的剪纸,他却执意要送给我一张。当我走出桐村雅居的古墙门,有种感觉涌上心头:桐村雅居如一种千百年来西塘历史文化酿就的陈年老酒,散发着阵阵醇香。古镇居民临水而居,白天与游客为伴;傍晚走出古墙门,与叁五知己喝茶聊天、说古论今;夜晚有明月相邀,剪纸、弹琴、书画,日子是多么怡然自得,西塘百姓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悠闲甘润的环境里真是一种难得的福分。
我走出十几步路仍留恋地回头观看桐村雅居。月夜,丝丝银光静谧地照着小院、砖雕门楼、黑瓦白墙、花窗、隔扇、小桥流水,这一切与主人洒脱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剪影,厚重古朴,就是神仙见了也要羡慕叁分。